鄧志霆,胡 毅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
鯽(Carassiusauratus)是鯉科鯽屬動物成員之一,該魚具有營養豐富、適應性強、抗逆性強、雜食性且易于養殖等優點,在中國各地的淡水水域廣泛養殖,經過相關統計中國每年的鯽魚養殖數量220萬t以上,鯽在中國淡水魚類養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成為中國淡水魚類養殖中常見品種之一。隨著中國鯽養殖量的逐漸增多,許多地區形成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為減少鯽高密度養殖帶來的危害,應該在鯽的養殖過程中采用良好的管理方式,其中鯽的投喂頻率為高效養殖管理主要的環節之一。在鯽養殖過程中,投喂頻率過高嚴重影響鯽的養殖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嚴重時可以導致水質變壞,投喂頻率過低,會造成鯽的生長性能下降和免疫力下降,嚴重者導致死亡。因此,合適的投喂頻率是養好鯽的關鍵因素。該試驗通過探討不同飼喂頻率對鯽生長性能與表觀消化率的影響,篩選出鯽適宜的飼喂頻率,為鯽的健康養殖奠定基礎。
于2022年5月~10月,鯽的飼養試驗在湖南省長沙市鯽魚養殖基地進行,飼養試驗之前對養殖水族箱消毒,選擇健康的體質量相近(3.50±0.05)g 的鯽400尾進行飼養試驗。
根據鯽的飼養試驗設計,試驗選擇健康的體質量相近(3.50±0.05)g 的鯽400尾隨機分成4組,每個組5個重復,每個重復組20尾,不同飼喂頻率分組分別為1組(4次/d)、2組(3次/d)、3組(3次/d)、4組(1次/d),預實驗10d,試驗期90d。每個試驗組中重復單獨飼養,采用鯽魚顆粒料進行飼喂,按照試驗設計進行不同頻率給料,各組日投喂量相同。鯽的飼養與管理按照湖南省長沙市鯽養殖基地飼養管理技術進行飼養試驗和管理。

表1 日糧組成成分與營養水平
鯽的飼養試驗中測定每個試驗組的鯽魚的平均相對增重率、 特定生長率、餌料系數及存活率等生長性能指標。
按參考文獻報道的方法測定,鯽飼養試驗開始后前28d后。每天投喂1hrs后清除水箱中的殘余餌料,3hrs后收集不同重復組的糞便,進行標記、分裝,分別加入10%稀硫酸固氮,-20℃保存。采用Cr2O3指示劑法測糞便中的營養物質(蛋白、能量和總磷)養分的表觀消化率。
鯽飼養試驗數據,可以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對試驗數據分析可以用SPSS20.0軟件進行單因素多重因素比較分析,可以用P<0.05表示各個試驗組相關指標的差異顯著性。
飼養結果由表2可知,試驗2、3、4組的鯽在飼養試驗過程中的相對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1組(P>0.05),試驗2、3、4組鯽的特定生長率均高于1組,試驗2組高于1組(P>0.05),試驗3、4組顯著高于1組(P<0.05),試驗2、3、4組的特定生長率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4組鯽餌料系數比均低于1組,試驗2組鯽餌料系數比低于1組(P>0.05),試驗3、4組餌料系數顯著低于1組(P<0.05),試驗2、3、4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2 不同飼喂頻率對鯽魚的生長性能指標結果(X±S)
每個試驗組鯽糞便中的養分消化率指標結果由表3可知,試驗2、3、4組鯽的糞便中的能量、磷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均高于1組(P>0.05);試驗2、3、4組鯽的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干物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均高于1組,其中試驗2組鯽的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干物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均高于1組(P>0.05),試驗3、4組鯽的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干物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顯著高于1組(P<0.05),試驗2、3、4組鯽的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干物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飼喂頻率對鯽魚的養分消化率檢測結果(X±S)
國內相關研究表明,鯽的飼喂頻率是鯽在養殖過程中重要的養殖管理方式之一,飼喂頻率的高低也是影響鯽的采食量和促進生長的關鍵性因素。在鯽的飼養過程中的投喂飼料的頻率升高可以加快鯽的生長速度,鯽的投喂頻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嚴重影響其鯽的采食量和生長性能。該試驗研究表明,試驗2、3、4組的鯽在飼養試驗過程中的相對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1組(P>0.05),試驗3、4組鯽的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試驗2組(P<0.05),其餌料系數顯著低于1組(P<0.05)。說明飼喂頻率為1次/d和2次/d可以提高鯽的生長性能,以2次/d飼喂頻率較適宜。
相關研究表明飼糧中營養物質的代謝率是影響飼料中營養物質可以利用性重要的評價標準,飼料中營養物質代謝率低會嚴重影響飼料的利用率,增加飼料成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2、3、4組鯽的糞便中的能量、磷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均高于1組(P>0.05),試驗3、4組鯽的糞便中的粗蛋白質、干物質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顯著高于1組(P<0.05)。說明飼喂頻率為1次/d和2次/d可以提高鯽的消化率,以2次/d飼喂頻率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