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趙子垚

“多技術路線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主題論壇現場
新能源汽車正走向技術路線多元化、驅動能源多元化,有關不同路線的發展現狀、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下一階段發展思路需要再做探討。
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鏈轉向新能源發展的進程正在加快,在市場層面,不論是在售新能源汽車品類,還是對應的市場占有率均獲快速增長。然而,伴隨產業蓬勃起勢,有關新能源汽車多種技術路線并行發展的現況再度成為熱點話題,特別是在純電動技術發展占優,插電混動、增程式技術步入快速增長期,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被普遍提及的當下,對技術路線走向的爭議顯然更需要來自業界各方的多維審視。
11 月9 日下午,在2022 中國汽車論壇的“多技術路線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主題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理想汽車產品規劃負責人張驍,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會士許敏,賽力斯集團首席技術官、賽力斯汽車(輪值)總裁許林,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周安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方海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向陽,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等車企代表、行業機構專家以及學界專業人士作主題演講,就多技術路線現狀、新能源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激發新能源市場的需求等話題分享各自觀點。本場主題論壇由世界新汽車品牌成長指數評價委員會秘書長王冀主持。
經歷多年發展,超大規模的汽車市場已在中國形成,而在邁向因能源轉型而帶來的汽車動力轉型發展過程中,當前超過3 億輛的汽車保有量令這一市場依舊潛力巨大。何毅在致辭中表示:從一線到五線,從城市到鄉村,應用場景、需求場景眾多,顯然需要多種技術路線摸清需求、細分定位、走出自己的路,進而滿足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的發展。
何毅還表示,多技術路線同樣是我國汽車清潔低碳轉型的必經之路。事實上,黨的“二十大”已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并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繼續分步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而據我國能源稟賦,決定著在碳中和面前需要多種能源結構并存,“化石燃料、清潔能源共同維系能源安全,共同支撐能源轉型。”因此,何毅認為,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時,汽車低碳轉型必將歷經從“低碳”到“零碳”兩個階段?!暗吞计囘m合中國國情,是實現交通領域碳達峰的重要途徑。所以,無論是插電式混合動力還是增程式電動車,都是適合于中國國情的低碳技術轉型主流技術,正在被市場逐步接受,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有望成為低碳汽車的主要技術路線?!?/p>
在李萬里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現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將是下一輪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基礎設施。因此,他認為汽車技術路線的抉擇主要受到譬如大發展的時代趨勢賦予的定位要素、所處大國責任的定位要素、大產業體系任務的定位要素、承受國內難題和底牌的定位要素、與網絡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定位要素、大能源轉變過程的定位要素、大開放博弈的定位要素等國際、國內宏觀要素的綜合影響?!斑@些要素決定著中國一定要在‘多技術路線’下發展新能源汽車?!?/p>
綜合上述各要素,李萬里表示,當前汽車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不應當設限,“只要不是舊的技術路線就不應被排斥,滿足‘30/60 國際承諾目標’的技術路線都應該允許,促進實現28/50 技術路線的都應該要鼓勵”。他還建議,支持采用節能減排技術路線的傳統石化能源車輛,并對與網絡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技術路線以及“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技術路線的發展動向密切關注跟進?!翱偟膩碚f,通過對外開放引進的技術路線要依法保護;靠汽車吃飯的技術路線要堅決守??;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更要倍加愛護?!?/p>
在各技術發展路線中,一些車企看好增程電動這一細分市場,并加大了產品研發投入。
在張驍看來,增程電動是最適合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技術路線?!霸龀屉妱犹峁┝顺鞘杏秒?、長途發電、露營放電的全新產品價值,同時滿足了消費者、國家、企業三個層面的需求?!彼赃^去三年中理想ONE 車型的實際市場表現和用戶反饋佐證觀點,“從使用數據看,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用戶的純電續航里程占比超過60%,時長超過70%,充電占據主導地位,這也大大降低用戶的能源使用成本。而相比同級別燃油車,增程電動能源成本節約30%。”
對于企業而言,張驍表示,增程電動技術路徑在國內擁有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條,增程器、電池、電驅動系統都擁有全球領先的本土供應商合作伙伴?!耙虼耍龀淌脚c純電動技術有著極強的互補性,二者合力,既能加速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速度,加快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又能提升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p>

“多技術路線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主題論壇現場
周安健表示:技術路線的選擇源于企業,選擇權在于用戶,增程技術為消費者在電氣化之路上提供了更好產品選擇,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消費者終將選擇超越預期的技術和產品。“從用戶體驗來看,純電動產品盡管綜合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仍然面臨續航焦慮、充電難、售價高、殘值、安全顧慮等痛點。而基于增程式技術路線的產品在這些維度都有緩解和改善,‘可油可電’形式則可以緩解充電難的問題。”他預判,增程電動汽車的市場規模還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保持較快增長,并將從中大型車市場擴展到緊湊型、中型車市場。
與此同時,用戶對增程技術的購買意愿正在提升。周安健表示:“我們近期的分析調研結果顯示,用戶對增程式產品的喜好度以及購買傾向已分別達到31.9%和32.5%。而回望2020 年,這兩項的數值還分別只有約20%和17%。從用戶自身來說,對增程喜好和購買傾向大幅度上升,也是支撐市場效率的有力數據表現?!?/p>
在許林看來,在多種技術路線發展的今天,增程式技術用戶有90%的純電使用時長和70%的純電使用里程,使用體驗和能耗都是最接近純電動產品的新能源汽車,“所以,這條技術路線也是最接近純電動的技術路線,同樣是真正節能環保的技術路線。我們認為,如何為用戶帶來高性能、低能耗、安靜舒適的用車體驗,同時又能夠解決充電難、充電慢的里程焦慮,是當前純電驅增程技術的發展重點。”
許林表示,促使賽力斯汽車選擇增程技術的原因,就在于增程技術可以很好地滿足電動汽車用戶在使用環節的“痛點”?!皼r且增程技術路線符合中國國情,如果再有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增程式電動汽車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更有可為?!?/p>
給予各車企進軍深入包含插混、增程式在內新能源多技術路線的有利前景中,除市場趨勢及終端用戶認可外,內燃機、變速器技術目前仍舊存在的較大技術潛力,同樣是促使各車企著手攻關的重要因素。
許敏表示:“內燃機和電機各具優、劣勢,但分門別類看,有很多技術路線的爭論,要么是純電動,要么是純燃油,為什么不能將兩者結合取長補短,以便更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并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低成本動力總成?!?/p>
在許敏看來,開發增程專用發動機必要且可行?!盎靹訕嫾苄问接泻芏?,其中串并聯形式的混動有很多企業在做,各有特色。但相對來講,技術上做減法的是增程式,其工作狀態不受輪端扭矩需求約束,可以持續在高效區工作發電。增程式電動汽車只需要減速器,也無需機電耦合式多檔混動專用變速箱,既簡化系統結構,又降低車重及成本。同時工作模式少,控制策略也更加簡單?!彼瑫r表示,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新一代增程專用發動機將很快進入產業化,助力我國汽車產業低碳綠色發展。
徐向陽著重介紹了4 種混動技術路線發展趨勢。“首先,雙電機串并聯構型已經超越功率分流型,成為自主混動主流技術路線;同時,多擋化成為雙電機串并聯發展趨勢;此外,以電驅動為主的DHT 主要是自主品牌,P2 歐系是PHEV 主要發展路線;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網聯化的能量管理和控制技術成為下一步技術競爭高地?!?/p>
他認為,混動技術路線選擇是企業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混動技術特點、產品屬性需求、成本等綜合考慮而做出最適合自身企業的技術路線。企業在混動技術路線選擇時候應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和不同產品定位,對不同混動技術路線進行組合,從而做到模塊化、平臺化開發。此外,他也表示:為保證產業鏈的安全和有效控制成本并掌握混動核心技術,企業應該努力爭取自主設計和生產,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行業各機構與會嘉賓同樣也對多技術路線共同發展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下階段發展思路,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判斷和政策建議。
張永偉提出,增程式、插混等技術路線是市場的產物,既能有效提升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又能提升汽車產業節能減碳水平,并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性,仍值得產業和企業關注。不過,從產業整體的競爭格局來看,張永偉表示,盡管兩種技術路線仍然有很好的發展窗口,但汽車產品和企業競爭的重點不是取決于動力系統,更多將取決于汽車產業目前進入的下半場,即智能化發展階段?!澳囊粋€技術路線與智能化結合得深,結合得廣,融合得早,哪一個技術路線就會更好地介入智能化,所以智能化未來會成為決定產業未來競爭的一個核心,也將決定不同技術路線的未來命運?!?/p>
方海峰提出了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及多元化協同發展建議。他表示,當前需要從產業政策、市場等維度有效實現多技術路徑協同發展,完善落實行業規劃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各技術路線優勢,持續優化財稅政策體系;結合應用場景選擇適宜的技術路線,開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試點工作;及時更新汽車領域技術創新路線,推動多元化路線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發展;突破各技術路線發展瓶頸,加大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支持;同時建議能夠進一步加強外部協同,加強新能源汽車與能源的融合。

“多技術路線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主題論壇嘉賓合影
方海峰還建議,相關行業政策需盡可能考慮中立的原則,不要干預企業的技術路線的選擇,探索用能耗這樣一把統一的“尺子”,客觀評價不同技術路線的社會經濟效益?!案鶕煌夹g路線所取得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分車型、分場景設置差異化的支持政策措施,通過一些試點示范的方式,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李慶文持相似觀點。他認為,“技術路線選擇是企業家的核心任務?!奔丛趪颐鞔_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如何選擇技術路線,考驗的不僅是技術本身的成熟度,更考驗企業家做決策的能力;也正因為企業家們的選擇各不相同,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會呈現多技術路線發展這種“百花齊放”的態勢。“如果把技術路線的選擇和產業政策混為一談,就會干擾企業家的決策。我們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要尊重企業家,這將有利于提高技術發展的成功率,并形成創新生態、開辟新的技術領域。”
綜上業界各方觀點,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路線都將是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發展。王冀最后總結時表示:“如果跳出汽車產業看,支持不同技術路線并存發展,現階段可以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從長遠看,隨著零碳燃料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使用內燃機也將達到零碳排放?!笨紤]到我國汽車消費的多樣性,多種技術路線并存將有助我國構建容錯性更好的能源體系,更好發揮各自優勢,推動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