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通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汽車全生命周期,都與碳排放相關,而汽車的雙碳轉型,比其它行業更加復雜。
雙碳,給汽車產業帶來嚴峻挑戰。汽車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不僅影響到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還涉及交通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更關乎人們生活方式的綠色出行。汽車全生命周期,都與碳排放相關,而汽車產業的雙碳轉型,比其它行業更加復雜。
在2022 中國汽車論壇――能源轉型中的汽車行業碳達峰主題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普明,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徐友龍,上海交通大學無錫
碳中和動力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赫,李斯特技術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明堂,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林琦,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經理何濤,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馬小利,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喬麗等業內專家通過線下、線上方式共聚一堂,就汽車行業如何貫徹“雙碳”目標,升級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綜合性的建議,同時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發表了真知灼見和觀點分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主持論壇。
汽車低碳轉型,核心是汽車動力轉型,汽車用能轉型。車用發動機被推到風口浪尖,禁燃聲此起彼伏,內燃機似乎成為雙碳公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中國能源稟賦決定了多種能源并存,內燃機存續由能源供給和市場消費決定,內燃機低碳發展減碳潛力大,是碳達峰重要路徑。多技術路線共同發展,符合中國國情。
李斯特技術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明堂一陣見血地指出:雙碳革命的敵人是碳,而不是內燃機;第四次工業革命,革得是化石燃料的命。
上海交通大學無錫碳中和動力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赫認為,汽車的動力形式未來肯定是具有多樣性的,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國汽車產業才有更強的活力、生命力和競爭力。
車用動力產業是能源、資源消耗型產業,我國車動力發展必須考慮我國能源和資源稟賦,要先立后破,以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國能源電力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2050 年、2060 年清潔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92%、96%。
基于清潔能源的情景模式,未來車用動力碳中和目標達成可以依賴能源生產,車用動力的形式選擇應更多考慮關鍵材料資源可得性、動力系統綜合成本和效率、動力系統的場景適用性。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中國的能源稟賦,決定了多能源并存。內燃機是否存續應由能源供給和市場消費決定。內燃機的迭代和升級,要跟能源、供給、升級結合起來,科學推進。葉盛基說到,內燃機低碳發展減碳潛力比較大,也是碳達峰的重要路徑。
雖然電動車是零碳發展的根本方向,但在發展過程中,電動汽車發展也需迭代升級,各種電動化技術都會應用到新能源汽車、傳統能源的升級上。與此同時,分布式的儲能也是重要的方式。
隨著碳中和戰略的深層次推進,光伏、風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逐漸成為主要發電模式,氫能是重要的儲能方式,其在新型能源體系的戰略地位會愈發凸顯,逐漸成為社會普及應用的二次能源。氫能化是汽車零碳發展的重要技術路線,特別是商用車。
據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林琦介紹,在目前的“雙碳”背景下,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共識,氫能作為一種能源載體,是目前實現全球范圍內能源轉型的必經之路,也能夠助力“雙碳”目標在達成的過程中產生重大的意義。他特別強調,在商用車領域,現階段重點推廣示范應用的燃料電池重卡將在節能減排降碳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葉盛基也表示,基于動力轉型支撐和能源的實際,在商用車領域,發展氫能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林赫則指出,綠氫、綠氨和液體燃料作為能源載體將在碳中和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零碳或碳中和燃料發動機和綠電動力電池相結合的混合動力可能是車用動力碳中和的最優方案:實現能源碳中和、解決里程焦慮、降低鋰電池材料對外依賴。
去年,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踐行“雙碳”戰略,搶抓電動化發展歷史機遇,加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促進汽車行業“雙碳”目標的實施。
汽車行業的各個相關方都在積極行動,包括產品轉型、技術升級、綠色制造、綠色發展等。葉盛基表示,中國汽車企業在積極推動雙碳落實,是實實在在呈現出來的,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相關方都在協同努力。
生產制造環節綠色轉型,是汽車行業雙碳轉型重要一環。如何建設綠色工廠?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經理何濤給與會嘉賓帶來專業的解決方案。

“能源轉型中的汽車行業碳達峰”主題論壇現場
據介紹,綠色工廠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過全場景的分布式光伏用能方案,全面助力汽車行業實現綠色用能、零碳造車;二是智能削峰填谷,建立需量管理等多種需求的儲能電站,提高用能質量;三是建立充電樁、換電站、綜合性光儲充一體化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順應電動化浪潮。
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馬小利認為,動力電池是電動化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是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之一。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進入市場化高速發展新階段,產銷規模和保有量均達到世界一半水平,離不開動力電池的保駕護航。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對車輛降碳的意義同樣十分重要。目前,動力電池產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五點:一是碳排放的管理范圍;二是碳排放核算的數據搜集和質量;三是缺乏統一的核算方法;四是減排和減碳的協同;五是低碳轉型的收益和成本。
針對以上現狀,馬小利構建了幾個相關的建議,包括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政府層面要持續完善頂層規劃,將動力電池作為碳排放的大產業,來構建頂層規劃和發展戰略;其次是構建產業鏈低碳的體系,同時要開展政府碳排放的監測和核算;最后要加強動力電池與能源的協同發展,加大清潔能源的比重。
針對馬小利提出的加強碳排放檢測和核算問題,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普明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李普明對團體標準《汽車行業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規范》做了詳細報告和說明,理清了關于汽車企業碳排放核算的思路。汽車企業位居產業鏈末端,工序多、流程長、零件數量多,基于產品的碳排放核算過于復雜,難以核準。而基于企業的碳核算,邊界清晰,便于核算;要與國際標準同步,為國際互認奠定基礎;骨干企業參與,形成共識,落實碳排放責任,主動開展降碳行動。

“能源轉型中的汽車行業碳達峰”主題論壇現場嘉賓合影
汽車產業減碳也離不開研究機構的支持。從技術升級方面來看,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徐友龍認為,在汽車動力升級為純電動之后,汽車動力的未來一定是輪轂電機技術。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喬麗向與會嘉賓闡述了如何用數據對“雙碳”賦能,如使用數據建立模型,可以發現電動汽車用戶行為大數據,可以更好地優化基礎設施,比如充電站布局等。
汽車行業關乎國計民生,行業影響大,涉及到就業、穩定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從行業出發,為企業服務,一直關注汽車行業雙碳轉型,做了大量的工作。站在行業高度,葉盛基對中國汽車轉型發展提出多點建議。
一是汽車行業“雙碳”要統籌兼顧、穩健轉型、協同發展。二是汽車行業應堅持多技術路線共存,科學推動汽車行業“雙碳”目標實施。三是要加速淘汰“雙高”老舊車輛,加快降低新車單車碳排放。四是厘清邊界、明確責任,積極推動基于企業碳排放的核算。五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統籌謀劃、科學管理、有效推進。六是貫徹“雙碳”目標,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統籌系統謀劃。另外,還要積極推動零部件再制造、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
葉盛基特別強調,零部件再制造、電池回收再利用對于新能源汽車以及后續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國家也在積極探索有關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的建設。客觀的說,現在進展速度相對緩慢,業內更需協同積極推動整個產業的循環經濟體系盡快構建。
中國汽車“雙碳”轉型,既處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整體轉型之中,又影響著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既受人們生活方式綠色轉變的影響,又能積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汽車行業要加快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助推產業先進制造,提升先進制造水平,提升整個產業低碳減碳清潔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