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敬泰

“新形勢下的汽車行業運行和市場發展”主題論壇現場
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效促進市場合理增長。
11 月10 日下午,在2022 中國汽車論壇,舉辦了“新形勢下的汽車行業運行和市場發展”主題論壇。本場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主持。政產研媒人士齊聚一堂,全方位剖析新形勢下的汽車行業運行和市場發展,共同探討汽車行業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會上,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宋英杰表示,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性
產業,是穩增長、促消費的重要領域。過去十年間,中國的汽車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汽車銷量由2012 年的1931 萬輛增長到2021 年的2628 萬輛,連續13 年居全球首位,占據全球份額的約三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產銷連續七年居全球第一,市場份額和保有量均占到一半左右。二手車交易量由794 萬輛增長到1758 萬輛,增長了1.2 倍,成為拉動汽車市場增長新的重要動能。汽車保有量從1.2 億輛增長到目前的3.15 億輛,增長了1.6 倍,居全球首位。汽車消費額由2.4 萬億元增長到4.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總額的1/10 左右,真正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但近年來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汽車市場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2022 年以來,我國汽車行業面臨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芯片、疫情等對我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嚴重沖擊。
好在政府部門及時出臺了系列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和有力措施。在新車方面,推動汽車限購地區放寬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明確在2022 年底前對部分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購稅,將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延至2023 年底。在二手車方面,全國范圍取消國五排放標準小型非營運二手車限遷,完善二手車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備案和交易登記管理規定,極大地便利了二手車的交易登記。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采取汽車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措施,為新車消費騰挪市場空間。
隨著這些政策措施落地,中國汽車市場快速恢復。“從前10 個月的情況來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24.2 萬輛和2197.5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9%和4.6%。在今年整體宏觀經濟遇到很大困難的情況下,汽車產業還是保持比較亮眼的成績,增速比1-9 月擴大了0.5 和0.3 個百分點。”陳士華表示。
具體到乘用車市場,今年1-10 月,產銷分別完成1955.1 萬輛和1921.8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3%和13.7%。購置稅減半等政策刺激傳統燃油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汽車出口銷量的增長也非常快。
與乘用車市場不同的是,商用車市場今年出現較大的降幅。2021 年商用車銷量小幅下滑到479萬輛,2022 年受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全年預計下降到336 萬輛左右,同比下降30%,降幅非常大,幾乎是一個“高臺跳水”。第一商用車網總編輯謝光耀預測:“‘十四五’階段將呈現明顯的V 型曲線走勢,今年是深度下滑年,明年是休養生息年,后年是快速增長年。”
中國汽車工業經濟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朱孔源對今年中國汽車市場全年產銷量做出預測:“汽車整車銷量達到2750 萬輛是沒有問題的;乘用車比較樂觀,可能達到2400 萬輛;商用車比較悲觀,大約350 萬輛,降幅還是很大的;新能源汽車比較樂觀,估計會突破600 萬輛。”
但要保持長期穩健發展,仍然要看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畢吉耀表示,在全球局勢動蕩、通脹高企、經濟減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外貿外資增勢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在畢吉耀看來,只要我們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發展信心,準確把握新征程新階段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宋英杰表示,當前我國汽車市場正處于增速換檔、動力轉換、調整轉型的關鍵時期,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分析預測,隨著汽車快速普及和保有量持續攀升,我國新車增量規模將趨于穩定,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發展,二手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老舊汽車淘汰更新加快,汽車后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汽車消費持續升級,汽車市場的總量規模將穩中有升,結構質量將持續優化。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世紀疫情持續影響下,全球經濟和貿易秩序面臨風險挑戰,不確定、不穩定、不可預測性因素明顯增多,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成為新常態。
具體到汽車產業,氫氧化鋰、鈷、石墨、錳、鈦等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態勢,造成汽車企業采購成本飆升,與此同時,“芯片荒”的持續蔓延也讓車企“心慌慌”。“貴電缺芯”等供應鏈問題已經成為行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五礦證券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長孫景文預計,鋰價在今年創下新高之后,2023 年可能會在一個高位寬幅的震蕩。
過去幾年,無論是產業,還是資本市場,主要是在演繹需求超級周期的邏輯,但是未來的3-5 年,戰略保供邏輯可能成為市場的主線。孫景文說:“有必要構建國內海外雙循環具備韌性的鋰資源供應體系,考慮到中國資源的稟賦,單靠國內資源肯定是不行的,還是需要海外的資源基地。國內是加快資源開發,海外需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有影響的地方,加快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力度。”
對于芯片供需緊張的問題,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認為,這在未來反而是巨大的機會。“國內的汽車芯片企業盡管起步較晚,但因為我們國家是汽車大國,全世界第一的產銷量,所以在市場的需求拉動下,在國家政策的助推下,發展是迅速的。”
“過去幾年中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特別是在智能汽車這個賽道上,而汽車芯片作為里面的關鍵器件,也遇到了自己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原誠寅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上下游共同協同,圍繞著共同的目標,加速推動國產芯片的大規模上車應用,而且通過產業創新、技術研發的有效結合,真正打造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
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一部副總監鞠成鑫表示,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市場運行平穩有序,市場功能發揮良好,為實體企業提供了具有預期性、連續性、公允性和權威性的價格信號,在服務服從國家宏觀管理、助力保供穩價和提高行業風險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上期所共上市20 個期貨和6 個期權品種,涵蓋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貴金屬、能源化工等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品種體系與汽車產業鏈高度相關,是“車輪上的交易所”。未來,上期所在證監會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強品種建設,在做優現有序列的同時,穩步推進新品種上市,為汽車產業鏈企業提供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一是研究推出氧化鋁、鋁合金、鎂、鎢和冷軋卷板等期貨品種;二是研發氫氧化鋰、鈷、石墨、錳、鈦等動力電池相關期貨品種,服務“雙碳”目標,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汽車企業、汽車品牌如何破局突圍?
汽車之家CTO 項碧波表示,從關注度上看,中國品牌占新能源車關注度近70%,銷量占比更是超過80%,雖然外國品牌依靠深厚的品牌積淀與龐大的用戶基盤,在聲量上搶占了一批用戶的關注,但在銷量轉化上,外國品牌優勢被進一步瓦解。中國品牌的產品豐富,品質優秀,價格覆蓋較為全面,對于用戶而言,可供選擇的空間更大。
項碧波建議,汽車企業要推進品牌高端化,抓住時代紅利。從產業發展上看,品牌高端化勢不可擋,這是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不僅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繼續升級,還可以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從消費趨勢上看,高端市場仍有很大增長空間,一些新勢力品牌的高端產品已經獲得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高端新品牌需強化高科技、高品質等賣點持續突破。
“2021 年的時候,新能源的滲透率達到了14.24%,成功由萌芽期、發展期進入到了爆發期。我們也看到在今年新能源汽車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今年1-9 月新能源汽車的整體體量已經達到354.9 萬輛,滲透率較2021 年增長10 個百分點,達到24.86%。”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銷售研究院院長熊甜波認為,在產品力的拉動下,新能源市場由政策驅動開始轉向市場驅動。家用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份額,由十年前的40%上升到現在的80%,新能源整個消費都聚焦到了個人的消費領域,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市場化競爭階段。
在熊甜波看來,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高端化趨勢非常明顯,未來也將持續向上突破,相信接下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將助推自主品牌持續向上突破。
除了國內市場,海外出口也是車企著重發力的市場。“今年1-9 月,新能源汽車出口也已經達到了38.9 萬輛,同比增長超過了1 倍。”熊甜波認為,從總體上來看,新能源汽車將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長點。
“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可,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近期蔚來、比亞迪等車企海外布局的相關資訊,尤其是進軍國際汽車強國市場的信息,一度將新能源市場的關注點從國內拉向了海外。國內的燃油車銷量替代空間加上海外市場的增量,又恰逢海外汽車產能受限的機遇期,這無疑為中國新能源品牌帶來了更大的想象力。”項碧波建議,新能源汽車出口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出海之路道阻且長。汽車是長生命周期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很重要,屬地化運營和售后服務同樣重要。未來想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還要依靠更為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布局,需要搭建更完善的銷售與運營服務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