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勤 李婧
在中國近現代的話語中,“現代化”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概念,而“中國式的現代化”,則是改革開放之初由鄧小平首先提出來的。鄧小平在說明為什么要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時,一個重要考量就是使之更加切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40多年來,“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成為黨引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來之不易,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探索。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①《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1949年,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黨對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從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把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主體,開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到提出借鑒蘇聯經驗、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再到明確提出實現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逐漸走出了適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此后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必要前提和重要準備,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命題的提出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的正式提出及其持續推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1979年3月召開的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即明確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頁。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著力解決的歷史性難題。鄧小平不僅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提出了“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而且提出了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奮斗目標,由此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明確的戰略部署,并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中國式現代化在新時代的繼續推進。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緊緊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課題,相繼提出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極大地深化了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新時代,黨實現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于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所提供的基礎,我們黨進一步規劃了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部署,進而引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成功的要義在于走自己的路。今天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根本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找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踐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制度到體制、從體系到能力等一系列創新和突破,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形態的創立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中國式的經濟現代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模式和動力。以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的結合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經濟現代化,既不同于傳統的以計劃經濟體制為特征的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也不同于以私有化和市場化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而是在充分汲取西方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失靈、宏觀國家干預失靈等教訓的基礎上,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目標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①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人民日報》2015年11月4日,第2版。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推動中國式的經濟現代化,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式的經濟現代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既能促進本國經濟持續增長,又能保障本國經濟獨立的重要模式選擇,并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國式的政治現代化,突破了以往那種把實行西方民主模式作為衡量是否民主的思維定式,走出了一條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的政治現代化,有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有嚴謹的制度安排,即以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作為制度支撐;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引領,因而具有有效的實現形式和可靠的推動力量。中國式的政治現代化,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制度到體制的一系列創新,如在政黨制度方面,中國最主要的是看這一制度能否順暢表達和有效整合民意;在民主制度方面,表現為將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緊密結合起來;在民主理論方面,表現為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堅持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形成的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統一。
中國式的文化現代化,走出了適合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的文化現代化,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價值取向,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為根本特征,不斷推動文化建設向現代化、向世界、向未來的創造性發展,堅持文化的中國立場和中國態度,并大力吸收一切有益的外來文化,展現出了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讓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牢固樹立并不斷閃亮起來。
中國式的社會現代化,以保障民生、建立和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為主要目標。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的社會現代化,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結構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學化、治理過程的民主化,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解決差異性的區域資源分配和區域治理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國方案。
中國式的生態現代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要求,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進。歷史經驗表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并把打造美麗中國與構建美麗世界愿景相聯系,為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而努力,對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日益增大。
此外,中國式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確保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中國式對外交往的現代化,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要目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形態。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既順應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新路,為那些既想保持民族獨立,又要推進本國現代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靠的選擇方案,也為那些已長期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有益經驗。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必須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完善,也必將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凸顯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①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從而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推進彰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作為世界各國多元現代化發展模式中的一員,中國推動了世界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中國式現代化,從其本質屬性來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既不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也不同于蘇聯曾經進行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本質屬性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現代化。在當代中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必然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對各方面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其成功的。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始終代表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能夠為國家現代化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保證其得到貫徹和執行。中國共產黨是最高領導力量。在中國,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別的政治力量不可能組織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建設,不可能持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的現代化。如同資本主義不能解決中國的救亡圖存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這是因為,舊中國是一個由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扶植代理人、軍閥、買辦而間接統治的國家,帝國主義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國家,而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中國封建買辦勢力和資產階級也沒有能力把中國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歷史意義。”①《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39頁。中國式現代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既符合中國國情、反映中國人民意愿,又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極大地加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了人民而又依靠人民進行的現代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人民自己改變自身命運的偉大事業,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同上,第127頁。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始終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反復強調一定不要脫離人民群眾,在一切工作中都要認真貫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新時代,黨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樣,就保證了中國的現代化可以從人民那里獲得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不僅表現在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面貌,推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進步上,而且表現在對其他國家的發展走向也具有重要影響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現代化理念,其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歸根結底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即來自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來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人民性與現代性的統一。與以往實現現代化理念的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把中國人民的夢想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緊密聯系起來,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充分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為世界上那些既想通過現代化使自己發展起來而又不使自己失去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本文是2018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研究”〈項目編號:2018MZD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