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誼 李 游 冉千鑫
云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中,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載體,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是推動社會主義鄉村文化繁榮富強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全面提高農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和加強公共文化建設,重視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以及道德內涵;有效發揮教化群眾、淳化民風重要作用,弘揚社會正氣,全面提高鄉土文明,煥發新農村新形象。[1]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經濟發展是主要樞紐,文化建設是靈魂核心,鄉村文化的建設工作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推動和塑造鄉風文明建設的同時,能更有效助力地方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2]中華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凝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千年的結晶。詠春拳作為武術南派拳法之一,起源于福建,繁榮于佛山。在技擊上具有內家拳法和近身短打的風格特點,它立足于實戰,具有連消帶打、注重防守、短橋窄馬、隨機應變的優勢。詠春拳精神主要體現是武德雙修,將“忠、孝、仁、義、禮、智、信、勇”定為道德準則,以德為先,以德育人。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發展中最為突出的主要矛盾在鄉村,鄉村振興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各地積累了豐富經驗,鄉村振興具有扎實的工作基礎,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符合歷史演變的規律,符合歷史潮流的發展。在鄉村發展態勢基礎上,脫貧攻堅戰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振興戰略方針,分三步走階段性實現鄉村振興。[4]推動鄉村農業全面發展,遵循鄉村的發展規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喚醒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我國的鄉村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內容廣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更是重要的傳統文化根基;鄉村振興不僅是推動政治經濟建設,更要能滿足鄉村群眾各方面的需求,既是相互聯系,更是相互促進。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的發展已融合成一個整體,無法分割,鄉村更是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其文化精髓影響著整個民族。鄉村振興起著重要的作用,建設現代化強國,不能脫離了這個載體。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支撐,文化強則國強,文化興則國興,文化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延續下來,振興鄉村就是守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之根。[5]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詠春拳作為南派拳法之一,自清代咸豐和同治年間傳入佛山至今三百余年。在廣東佛山尤其流行,且代代相傳不絕。詠春拳的起源有幾個不同的版本,早年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無法考究其真正起源,詠春拳術的文字記載到黃寶華時期才開始。相傳詠春拳是根據蛇鶴相斗時的場景創編而來。嚴家有女,名詠春,自幼隨父習武,武藝高超。某天,在河邊目睹蛇鶴大戰,心有頓悟,歸家后根據白鶴拳動作與少林搏擊的招法,將其揉入詠春拳,詠春拳的創編起源于此。后來嚴詠春將詠春拳術傳于其夫婿梁博儔。在嚴父壽終正寢后,二人為躲避匪亂,輾轉至粵北南雄縣,設館教徒。約在嘉慶二十年,夫婦二人遷館至廣東肇慶府。期間,紅船戲班四人黃寶華、阿錦、孫福、梁二娣拜入嚴詠春夫婦二人門下習練詠春。四人學成拜別師門后,分別回到佛山發展,傳授詠春拳術。黃寶華在晚年收了一徒弟,即贊生堂藥材店少東家梁贊。梁贊癡迷武藝,利用藥店開館授徒,前來求技者甚多,首徒有陳華、陳貴、梁奇等人;陳華在學成后返回順德原籍設館收徒,其徒弟有陳汝棉、吳仲素等人;另一支則是郭寶全、阮濟云、阮奇山、姚才、葉問等人;姚才又傳給姚祺、梁權等人;經過多年的互相傳授,詠春拳人才輩出,分支繁衍不斷。據了解,現今詠春拳派在廣州的有姚琪、彭南、岑能等人;在佛山的陳應松、梁光滿、周健強等人;在肇慶有梁偉才等人;在順德杏堂的有陳華的嫡孫之輩;在澳門則有梁權等人;在香港則有葉問詠春館開設。[6]
改革開放后,在佛山地域詠春拳各派系的努力下,詠春拳逐漸成為重技術,輕花樣,以實用為主的傳統拳術。自中國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的電影風靡全球,詠春拳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及東南亞等地廣泛流行,不少國家還設立了詠春館傳授武術。2008年《葉問》系列電影上映,詠春拳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更是波及60多個國家與四千多個支部組織,位列中國傳統武術的典范代表。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推廣的重視,從武術申奧、武術進校園,再到全民全運、全民奧運,隨著國家政策的下達和實施,再次使中華傳統武術發展和推廣的局勢向好?,F階段詠春拳的推廣主要在校園,在城市,在國外。詠春拳作為傳統文化非物質物化遺產,多以協會和體育會等組織形式進行推廣普及,以武館和宗族分支進行傳承;廣東省詠春拳段位制推廣則主要以武術進校園為主。通過訪問詠春拳專家,確定廣東農村地區在詠春拳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是較少的。其主要原因在于鄉村中青壯年人才外出務工,中堅力量流失,造成傳統文化傳承傳播鏈斷層;鄉村城鎮化發展過程,更注重外在的美化,忽視了對內在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丟失,使傳統民風逐漸退化。
由于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城鄉差距落差大。在城市發展能夠有更好的教育保障和醫療福利,高薪酬和豐厚的福利待遇是農村青壯年選擇去往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在農村本地畢業的高材生工作首選也是城市,最終導致農村留不住人才?,F階段的廣東農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推動下,客觀造成了鄉村文化“去核化”現象。徒有其表,其實內在的核心文化正在逐漸消失。隨著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現代化小洋樓建筑取代了傳統的民居,鄉村習俗、農耕文化也隨著“老齡化”逐漸失傳,導致民間傳統技藝面臨著斷代風險。農村的“空巢化”和傳統文化繼承主體的缺失造成了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傳播鏈出現斷層現象;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信息時代在給我們帶來便捷和好處的同時也夾雜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從各方面影響著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價值觀逐漸邊緣化。
佛山詠春拳作為我國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核心內涵不僅具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精髓,更是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生產和戰爭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陰陽變化”以及“中庸思想”在詠春拳精神中均有所體現。[7]“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更是習武者入門前的第一要求。武德作為內在的精神境界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體現,其實質亦是社會公正原則,沉淀了華夏民族上下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思想。詠春拳現代武德內容包括“忠、孝、仁、義、禮、智、信、勇”。其中“仁、義、禮、智、信”稱為“五?!?是立身之本貫穿于中華倫理發展過程,成為中國價值體系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因素。詠春拳作為民間傳統武術,其傳承和發展的意義不單單是強身健體,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提高國民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感及滿足國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有效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傳統體育優秀文化內涵,結合鄉村傳統文化特色進行有效創新,對鄉村群眾的道德教化進行加固,引導鄉村群眾積極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8]詠春拳作為嶺南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武德育人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詠春拳理追求和諧、整體與全面,在訓練中追求順應自然變化法則,體現了“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價值追求。詠春精神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是“中華故事”的優秀內容之一。習練詠春拳,除了最基本的防身作用,對身體強健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促進內在道德品質的提升,在鍛煉體魄的同時,還接受了中華武術的武德精神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人生觀與價值觀大有影響,對樹立正確人生觀起重要作用。鄉村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內在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鄉村文化振興是延續,更是促進,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發展需要,促進鄉村文明建設發展。巧用詠春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圍繞鄉村群眾需要展開,豐富鄉村群眾日常生活,滿足強身健體需求,在無形中強化農村原生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承,實現文化“鑄魂”。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也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在古代,儒學思想教導我們尊師重道、孝敬長輩、溫良謙恭等;自解放后,鄉村群眾一般通過戲劇表演、宗教活動、舞龍舞獅以及各種鄉村文化活動來促進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而從古延續至今的文化習俗在社會的快速淘洗中,有些黯淡了顏色,有些即將被掩埋。精神文化層面的缺失讓人失去了歸屬感。詠春拳文化在廣東農村地區的推廣和發展,一方面即滿足鄉村群眾內在的文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治。詠春拳不單是一門強身健體的技藝套路,更具有武德教化的內在動力,流淌著“仁、義、禮、智、信”的教化之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文化自信的培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因其具有獨特的技擊功能和健身功效被廣大群眾喜愛和推崇。詠春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當代核心價值在于文化價值,而非經濟價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蘊,底蘊的流失,影響的將是整個民族的核心。而詠春拳的育人功能在于以傳統文化為基底和以身體參與鍛煉為內容的一種有機統一,在習練詠春拳的過程中,了解其文化精神思想和內容,同時也是解讀文化內在精髓的過程,達到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對個人品質進行潛移默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體育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效益和市場效益上雖然與其他產業具有的共性,卻具有其他產業部門所沒有的特性,但是他們的穩定發展都無法脫離政府的積極引導、市場的經濟發展與法律的嚴肅制裁。[9]現階段,我國農村體育產業處于萌芽時期,農村的體育產業體系框架尚未建立起來,但隨著國家鄉村地區進行政策的幫扶以及市場經濟制度新的完善和調整,等待其迎接的將是巨大的機遇。詠春拳向農村地區的推廣,能借助其自身的健身娛樂特性,通過定期開展鄉村武術表演、詠春拳比賽及詠春拳文化等,使農村體育發展日趨娛樂性。同時結合項目特點需求,生產與詠春拳文化相關的紀念品,以及生產武術特色服飾類等周邊副產業帶動地方產業提高村民經濟創收。發揮出詠春拳多樣化特性的最大價值,借助文化產業化、體育產業化,有效激勵鄉村當地的詠春拳文化特色體育產業化發展。形成鄉村體育文化特色產業,構建新型農村體育產業體系。
為進一步深化廣東農村農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當地政府應建立健全制度,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開放綠色發展通道;加大對廣東農村地區詠春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財政傾斜力度,積極拓寬合作渠道,合理有效的吸收社會資源,為詠春拳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結合當地政府及村委宣傳部門等宣傳力,發揮基層組織積極帶頭作用,宣傳中華武術文化資源,加強鄉村群眾對詠春拳的文化了解,運用廣播、地方電視頻道以及各種電子設備等,積極推廣武術全民健身活動,形成“詠春+健康”的發展模式。在公共區域放置與中華傳統詠春拳文化相關內容的宣傳資源,通過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為農村地區架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及推廣詠春拳文化在鄉村發展的功能。政府可采取將詠春拳段位制套路融入進農村學校教育過程中,讓農村孩子從小學習詠春拳,習得外在神韻,習得內在精神,以此來促進青少年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富含鄉村地區文化特色的素質教育。
鄉賢是鄉村社會的精英、發展的能人,社會威信高、影響力大,是推進鄉村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的一支重要力量。廣東農村地區推廣詠春拳傳統文化急需要鄉賢人才的引進,以點帶面延伸輻射范圍。聘請武術鄉賢人才,發揮武術鄉賢能人的積極帶頭作用,定期組織開展詠春拳免費學習普及活動,提高鄉村人民群眾的參與性,利用武術鄉賢普及推廣武術健身活動項目,形成鄉村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多樣化形式開展。同時制訂相關的鄉賢人才制度管理體系及有效的實施途徑,深化鄉村人才培養,強化人才保障,完善鄉村人才服務扶持機制,積極培育和挖掘鄉村文化本土人才。與政府、企業、培訓機構等合作,多渠道引進體育人才、文化推廣志愿者,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服務活動,積極推動鄉村文化體育市場的升級,活躍鄉村文化體育市場,以及加強鄉村文化體育市場的監管力度。
統籌規劃建設體育運動休閑特色農村,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體育設施、場地等。切實結合鄉村本土特色發展現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農村文化充分融合,通過創新形式的發展與推廣,積極營造健康的鄉村體育文化活動氛圍。定期舉辦以詠春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周,活動內容包括木人樁演示、詠春黏手實戰比賽、詠春拳對練和單練表演及詠春拳拳理小知識競答等,緊貼鄉村群眾生活,開展適合的體育基礎賽事。設置獎勵機制,鄉賢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村委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參加,激發鄉村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根據參加人員的表現給與獎勵。將詠春拳文化融入鄉村群眾的生活,豐富鄉村業余生活,充實精神需求,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詠春拳文化活動周的舉辦,一方面能帶動本地人的參與,另一方面吸引外來消費者觀光旅游,有效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鄉村商業經濟的增長,打造特色鄉村傳統體育文化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