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張 鑫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無錫 214405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智慧凝聚、精神命脈、生命力延續之根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1]龍獅運動作為學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2]其根植于傳統文化中孕育生成,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凝聚民族精神的“耦合點”,其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等。龍獅運動融合人與器械、舞蹈、武術、音樂為一體的交互參與,[3]捆綁著集體能、技能、智力、思維、心理、精神、品質、審美等多維素質的聚合體,無疑是推進核心素養的可操作性實踐元素。本文對核心素養理念下龍獅課程教學的價值審視,提出其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高校龍獅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以及全面推進高校體育的素養教育發展。
“經合組織”的“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認為,“素養”是一個動態的、整合的概念,其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理念。[4]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堅實根基,強調家國情懷、仁愛謙和、人格精神、文化修養等價值取向,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目標導向,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3方面維度,囊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內涵,[5-6]聚焦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培養,是落實學?!傲⒌聵淙恕备窘逃蝿盏木唧w化。
龍獅運動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符號傳遞的重要載體,在長期歷史中發展與融合,囊括“天人合一”“形神兼備”“仁愛和諧”“自強不息”等文化內涵,具有民族同源性,容易引發人的思想、情感的文化認同。在實踐教學中參與者對龍獅動作技術特點、規律、原理的學習把握,動作名稱、諺語(如龍騰九霄、盤龍升海等)的語義理解,與參與者的思想、思維進行不斷碰撞、融合,在多人通力合作下呈現出的龍獅形態、神情、韻意,是促進參與者對龍獅文化的認知與精神追求的過程,實現不同參與者自身經驗、態度、情感認知與龍獅文化相結合,在實踐中形成的深層次互動認知,產生超越心理傾向的行為與精神認同。
龍獅運動的共同特點,需要多人協作配合、共同參與完成,體現較強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舞獅,兩人高度配合的動作質量保障,與多人組成的鑼鼓擊打點旋律、節奏等融為一體的情感藝術表現;舞龍,一般至少需要10人組成參與的身體技術與器械高度配合,過程中任何一人失誤,必然導致整體性的失誤現象。龍獅運動唯有建立在通力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其技術表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維護集體主義的整體觀念意識,促使參與成員在思想、意識、行動上時刻保持高度的慎獨自省的問題改進與反思,提高與他人的協作能力,避免影響集體的問題重復出現,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參與者的責任擔當精神。
龍獅運動對參與者從身體到心理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具有顯著優勢。教學中要求練習者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果斷、迅速、連貫、準確的舞動(器械)做出不同的龍獅造型、騰越、翻滾等動作轉換,培養參與者身體素質的靈活性、協調性、速度、力量、耐力、柔韌等綜合運動能力,由于集體性的多人運動項目,一旦運動開始,個人無法實現偷懶或逃避情況,錘煉與激發參與者頑強拼搏、奮斗進取、果斷勇敢的精神品質;在“勞其筋骨”的龍獅運動中不可避免地發生失誤,失誤者面對來自隊友的指責或自身愧疚的打擊考驗,需要學會忍耐克己、理性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強調隊員之間懂得相互包容與理解、互助扶持,實現共同進步,培育健全人格。
審美情趣是開拓實踐創新思維培育的重要因素。龍獅運動中對藝術的表達和創意的表現,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趣味性和精神渲染力,在三維立體空間中龍獅(器械)通過舞者肢體運動的快與慢、動與靜、高與低、翻與騰、曲與圓等對立交錯的巧妙節奏和韻律變化,表達龍獅的形神、意韻、情趣,傳遞情感、思想、精神,呈現出“剛柔相濟”“動韻靜勢”“天人合一”的藝術特性,詮釋著追求崇尚和諧之美的文化蘊意,使參與者和欣賞者從中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傳統體育文化魅力。龍獅運動有助于提高參與者的藝術情感、技術技巧的表現力,促進集思廣益進行巧妙構思的龍獅形態的模仿與創編,培養審美素養與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普遍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自我效能感較低,呈現出參與度下降,表現為對自己的體育技能的學習掌握情況不自信。[7]但據實踐教學觀察,發現學生體育參與的自我效能的高低與“興趣”之間關聯密切,宋代陳頤云: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興趣因子缺失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其次,部分學生“勞不得筋骨,苦不得心智”,呈現“自我否定”先入為主的觀念,缺乏自強不息、奮勇拼搏、自信自強等核心素養。
龍獅教學中重技術、輕理論,[8]學生被局限于技術反復練習的機械狀態,其背后的文化知識、技術理法、禮儀規范、人文價值等方面的理論,沒有嵌入到學生學習的教育過程中,缺少文化因子的教育價值引領,造成龍獅課程教學中的文化與運動行為的剝離,學生主體難以實現從由外到內、身到心的意識、思想、精神的價值認知與理解,學生在運動中也恐難表達出惟妙惟肖、富有情感的龍獅塑造與構思。
龍獅運動中包括動作高低、快慢、翻騰、跳躍等技巧性難度,且通過多人合力完成的動作具有整體性、連貫性、完整性等特點。譬如:八字掛腰舞龍、繞身舞龍技術動作, 不同號位的學生動作在姿勢、難度系數、技巧與方法都有所區別,而且從技術動作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無法實現停頓分解細化教學,學生只能進行整體動作的重復性改進練習或“走馬觀花”的粗略掌握,對于精通技術只能停留于“空中閣樓”。
龍獅運動中必須依靠團隊協作的動作完成,不同學生身體的運動量處于同一水平,導致不同學生身體素質之間產生“低負荷”與“超負荷”的差異現象,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運動負荷以及能力表現等需求沖突,給一線教師教學帶來很大困擾。
教學評價是促進教與學的問題改進與提升效果的重要手段。龍獅課程教學評價中主要以教師為主導的技能性考核評價,忽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合作、情感參與、藝術表現的過程性發展評價;教學中存在明顯學生主體評價缺失,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性參與評價,難以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根本教育評價目的。
教育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灌輸式“教”轉向啟發式“學”強調教與學的交互作用,促進教學雙方的互動性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思考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合作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探索、發現;建構輕松愉悅的合作學習情境,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探討、檢查與糾正、評價與反思,指向實現龍獅課程育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混合式教學,實現優劣互補。依托慕課等優質在線教學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使技術動作的教授具有可視性、靈活性、高效性,解決技術學習中難以停頓、不易分解的問題困境;構建線上技術與方法、文化與精神、規則與禮儀等相關理論學習內容體系,優化經典內容,以“任務導向”的小組形式促進合作學習、交流探討,提升學習效能,彌補實踐教學中理論教授“蜻蜓點水”的教學現象,建設開放、靈活、多元化的師生線下現實同場,線上虛擬臨場的情境教學,嵌入“課前+課中+課后”“理論+實踐”的深層次交互教學。
龍獅運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根據不同身體素質、形態等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負荷安排。例如:舞龍運動中龍頭(身形高大、力量型),龍珠、龍尾(身形靈巧、靈敏型),3、5、7號位(身形適中、速度協調型),2、4、6、8號位(身形中上、偏力量耐力型);舞獅運動中獅頭(身形靈巧、速度靈敏型),獅尾(身形中上、力量耐力型),根據不同位置需求和不同素質能力水平進行合理調配,有效解決不同身體素質學生處于同一負荷量的差異性問題。
以評價促進學習主體的過程性全面發展,重視學生評價參與,觀點表達、思維創新,改變學生的被動式接受學習狀態。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能力、課前狀態等情況進行診斷性評價,以便科學、靈活地安排與調整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的技能掌握、學習態度、學習合作、情感參與、藝術表現等多方式的成長性評價和相對評價、絕對性評價相結合,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自評、互評頻次,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實現和諧共生的評價氛圍,實施具可操作性的多元化評價,促進龍獅課程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價值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