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霖,鄒青海,鄭志強
冰雪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文化延續,是世界各國交流、互鑒、共享的媒介,我國高校冰雪文化建設作為賡續北京冬奧會的精神動能和人文引擎,對傳播冰雪文化價值具有時代意義。冰雪文化作為靈魂與身體統一、心靈與生理契合、感性與理性協調的文化分支,其是校園冰雪文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全員育人的重要元素。在北京冬奧會的推動下校園冰雪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冬奧賦能下校園冰雪文化形態不斷豐富,冰雪文化進行校園多管齊下、冰雪賽事不斷涌現,研究范式也在推陳出新,但校園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也面臨內生動力不足、協同治理機制缺乏、冰雪文化資源共享匱乏、資金和科研投入不足等現實問題。
后奧運時代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是引領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校園冰雪文化體系建設由冰雪精神文化、冰雪制度文化、冰雪物質文化構成,校園冰雪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高校冰雪文化建設在于讓冰雪文化內化為受教育者的特質,進而傳播冰雪文化育人價值。高校是時代之表征,作為冰雪文化“輻射源”的高校,其冰雪文化建設對社會冰雪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是驅動社會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為此,深入分析后奧運時代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維度、價值指向及可持續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之高,在于精神之富。校園冰雪文化精神應植根于高校發展的歷史車輪之中,校園冰雪文化是高校在教學中構建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的價值訴求。高校應建立自身的冰雪文化精神風骨,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車輪長期積淀、自身辦學條件優勢等因素,全面挖掘校園冰雪文化精神,推進辦學理念、提升高校軟硬件環境中的冰雪精神文化內涵,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中傳承、弘揚校園冰雪文化精神,培育冰雪文化探索精神、冰雪人文情懷,塑造校園冰雪文化風范。
運用生動翔實的“雙奧之城”事跡詮釋高校冰雪文化發展與民族命運的關聯度。持續推進后奧運時代校園冰雪文化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現校園冰雪文化與冰雪運動同頻共振的育人機理,以潤化受教育者的精神心靈、厚植受教育者的精神家園[5]。“雙奧之城”事跡在校園育人中具有潛移默化的精神激勵價值,應在回溯祖國辦奧車輪中凝練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核心價值,傳承祖國辦奧初心與使命、弘揚偉大成就中的冰雪文化精神。通過對“雙奧之城”資源的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宣傳,讓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成為全體受教育者的“精神烙印”,使之成為受教育者奮發圖強的動力系統與情感紐帶[6]。校園冰雪文化建設應植根“雙奧之城”冰雪文化和社會冰雪文化,加強社會冰雪文化教育,弘揚“為國爭光”精神,強化受教育者的愛國之志與報國之心,讓受教育者在傳承冰雪文明、探求冰雪知識、奉獻祖國的時代中有所擔當、有所作為。
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促使冰雪文化主流價值潤物人心。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擁有深厚根基,學術研究氛圍活躍,體藝浸潤深刻,在潤物無聲的熏陶下影響社會文化體系發展,為此,應積極提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冰雪文化素養,進而為高校冰雪文化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在校園冰雪文化育人機理中,應選取北京2022年冬奧典型人物(武大靖、谷愛凌、蘇翊鳴、高亭宇等)以點帶面進行價值觀塑造,以典型人物作為主抓手。由于受教育者發展目標的差異性,要求校園冰雪文化建設需聚焦受教育者身心成長,重視受教育者個性發展,引領受教育者主動參與校園冰雪文化建設的能動性。所以,在冰雪人物選取過程中,選取主體應將受教育者發展目標與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核心目標相結合,強化對冰雪典型人物的事跡輸出。通過制作短視頻成就集、開展冰雪文化活動日、活動節、組織參觀冬奧遺產、召開組織座談會、開展網絡冰雪運動達人評選活動等形式,塑造全員價值觀[7],不斷深化群體思想,推進校園冰雪文化建設凝聚共識,在校園冰雪文化熏陶中引導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即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應圍繞“立德樹人”目標持續推進。
社會、學校、社區、家庭冰雪文化環境是推動校園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從環境維度建設高校冰雪文化育人氧艙,離不開冰雪文化具象化后構建的硬生態環境系統和冰雪文化使用主體的人與環境互容營造的軟生態環境空間[8]。在高校冰雪文化環境的潤化中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看、聽、說、聞、動、產學研思”的互動式全面體驗,促使靜態的冰雪文化環境產生“啟迪思想智慧、潤化人文精神、提高身心修養、培養全面發展能力”的價值體。例如,將北京2022冬奧會“冰立方”、“雪飛天”、“冰絲帶”、“雪游龍”以及“雪如意”這些奧運環境工程作為高校冰雪文化教育載體,積極打造高校冰雪文化環境的“無言之師”[9];讓高校成為沒有圍墻的冰雪文化育人之地,將冬奧冰雪課堂延伸至高校,例如,校園景觀建設、環境布局都能成為校園冰雪文化建設致用的場域。
冰雪文化儀式教育是高校冰雪文化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家國情懷的有效載體,也是傳承“雙奧之城”優良冰雪文化傳統、弘揚高校冰雪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當代高校受教育者思想理念不斷呈現新變化與多元化,其為高校冰雪文化傳承、價值引領攜帶現實挑戰。為此,校園冰雪文化儀式教育需找準切入點、探求共鳴點,全面發揮校園冰雪文化儀式教育的育人功效,積極構建校園冰雪文化儀式教育體系,體系應符合前瞻性、全局性、多樣性及聯動性。高校應重視校園冰雪文化活動典禮策劃、組織與實施過程,進而讓每一場校園冰雪文化活動典禮留下潤人心靈的社會記憶[10]。結合冬奧會賽事、國際冰雪活動、盛大冰雪文化節目進行冰雪文化儀式教育[11],例如,黑龍江省每年舉辦的“冰雪大世界”主題活動,成為參與群體的冰雪文化盛宴,全省高校受教育者同抒冰雪情、熔鑄冰雪夢、共參冰雪緣。同時,結合冰雪文化節日、關鍵時間節點進行冰雪文化儀式教育,給予高校受教育者在參與冰雪文化中身處儀式感環境。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價值遵循,也是高校冰雪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邏輯起點。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應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目標,然而在高校冰雪文化建設具體實踐中,校園冰雪文化“三全育人”目標仍面臨相應困境,需高校領導全面審視高校冰雪文化的發展定位和作用機理,重視受教育者的內在發展需求和冰雪文化引領的價值指向。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須堅定正確價值指向,在價值塑造中引領高校冰雪文化可持續發展。
校園冰雪文化育人之本在于對受教育者的立德鑄魂。高校冰雪文化育人的主客體都基于人,受教育者在長期嬗變機理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冰雪文化熏陶,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應重視“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本質哲理問題,本質上高校冰雪文化培養目標來自學校核心價值觀。首先,受教育者是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主體創造者。通過參與冰雪運動、冰雪文化活動衍生出人化時空;其次,受教育者是高校冰雪文化發展的培育者,成長環境受到校園冰雪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應全面規劃校園冰雪文化發展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本質出發點,一貫堅定冰雪文化育人價值指向,多方面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求,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端冰雪人才。為此,要用受教育者創造現實情境,運用集體精神和現實生活開展生命教育,拓寬冰雪文化教育過程中的微妙空間。積極營造受教育者發展的校園冰雪文化環境,充分發揮高校冰雪文化育人機理[1]。所以,要精準把握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成長規律,圍繞高校冰雪文化育人核心目標,傾聽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訴求,啟發受教育者在主動參與冰雪文化熏陶中立大志、明大德。
人才培養是高校發展的核心目標,須充分發揮冰雪文化的價值塑造功能。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是對以往“教—學”關系的原有突破,冰雪文化的育人機理與“第一課堂”相比,其顯性教育是間接內化,校園冰雪文化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全面發展的互動場域,開創深度、沉浸式的冰雪文化教育空間,是受教育者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大氧艙”,也是鏡射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晴雨表”[2]。受教育者發展理論指出要從受教育者的志趣出發營造優異學習場域,激發受教育者參與能動性,推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全面協同發展。本理論為高校冰雪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價值遵循,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須重視受教育對象、校園冰雪文化具體內容、明晰校園冰雪文化建設路徑、體現校園冰雪文化育人效果,也為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提供分級分層規劃布局指明方向。后奧運時代要圍繞高校章程完善高校冰雪制度文化、推進民主參與管理、完善組織體系建設,構建全員監督、制度支撐、組織管理的校園冰雪文化體系,使其成為高校冰雪文化發展的筋骨。通過優化高校冰雪文化制度和強化平臺管理開發,積極提升高校冰雪文化管理科學性,保障高校制度章程與冰雪制度文化內在契合,最終實現高校冰雪制度文化、冰雪管理文化和冰雪文化育人目標的全面融合。
價值認同是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本質屬性,校園冰雪文化教育過程實質上是育人過程。從全局、系統角度分析,立足后奧運時代發展趨勢持續推進高校冰雪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堅定校園冰雪文化自信,讓新時代習近平冰雪文化思想內化于心[3]。從校園冰雪文化建設場域審視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體系,為高校在后奧運時代發展校園冰雪文化提供理論基礎與路徑選擇。高校教育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價值指引始終是社會聚焦的議題,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價值指向在于讓受教育者樹立冰雪文化自信。高校冰雪文化育人始終要面向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受教育者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自身冰雪文化自信將影響時代發展[4]。其次,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是社會冰雪文化發展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會冰雪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須立足祖國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為推進民族復興提供冰雪文化、冰雪運動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所以,高校冰雪文化教育應根植于民族優秀傳統冰雪文化,構建高校冰雪文化育人“虛擬”環境和“軟硬”環境,進而培養肩負偉大復興責任的時代接班人。
高校冰雪文化參與主體包含受教育者、教育者、高校后勤工作者、體醫融合人員和社會共建共享群體等。所以,高校冰雪文化管理者要強化高校冰雪文化建設的服務保障,構建受教育者為第一圈層、教育者為第二圈層、高校后勤工作者和體醫融合人員為第三圈層、社會共建共享群體為第四圈層的全員參與多圈層校園冰雪文化體系,構建由內而外、由上至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冰雪文化推動力量,不斷強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冰雪文化價值認同,進而提升校園冰雪人文素養。
組織保障:首先,組織創設。成立高校冰雪文化開發委員會,發揮高校冰雪文化建設委員會在戰略布局、全面協調、冰雪文化規劃、冰雪文化實施、監督管理等作用,不斷完善高校冰雪文化項目審批與流程、冰雪文化建設委員會具體工作等制度保障文件。成立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顧問協會,邀請社會冰雪文化領域精英、冰雪文化從業者參與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開發。其次,注重高校冰雪文化人才梯隊建設。設立高校冰雪文化辦公室,落實工作人員負責高校冰雪文化工作,各部門也需安排人員開展冰雪文化工作,并強化高校冰雪文化人才梯隊的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發展。最后,增加校園冰雪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在冰雪文化“產學研”中配套相應經費,整體推進高校冰雪文化建設,高校要成立其專項基金,支撐校園冰雪文化活動開展、冰雪書籍出版物等高質量發展[12]。
核心圈層:受教育者冰雪文化內化。堅持以受教育者為本的校園冰雪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冰雪文化精神。積極培養受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識,拓寬受教育者參與校園冰雪文化渠道,驅動受教育者參與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提升受教育者的校園冰雪文化歸屬感[13]。引導受教育者在社會冰雪文化實踐、冰雪賽事志愿服務、冰雪產業擇業就業等發展意識,塑造正確價值觀,將小我成長和國家發展相結合。
外在圈層:首先,教育者多元化學習冰雪文化。立足高校辦學思想,提升教育者的歸屬感與榮譽感,打造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等教風,不斷強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在知情意行、學識教風上做好言傳身教。加強教育者師德師風建設,將其列為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全面傳播教學老師的典型事跡,提升教育者團隊職業水平,做受教育者為師、為人、為學的榜樣指引。積極落實冰雪文化全員育人要求,全體教育者應主動參與冰雪文化育人全過程,主動承擔高校冰雪文化育人新使命。其次,校友是高校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高校美譽度大多來自校友對社會的貢獻值。把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拓展到校友,借助校友會體系渠道,推動校園冰雪文化發展,不斷豐富高校冰雪文化內涵。應強化高校與校友間的情感鏈接,促使高校成為校友的精神樂園,也要驅動校友主動參與高校冰雪文化建設,例如,通過校友冰雪文化論壇、校友冰雪文化報告會等形式,傳播校友的冰雪文化事跡,為受教育者提供榜樣引領。最后,增強社會冰雪文化建設。高校與城市共生產生的社會圈是冰雪文化發展的潤滑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社會服務過程中應強化冰雪文化傳播意識,主動推動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服務社會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
高校冰雪文化育人具有長期性和滲透性,需長時間持之以恒。高校冰雪文化建設具有潤物無聲的屬性,建設方法與載體是有形與可感的硬件,應構建行之有效的受教育者成長“傳導系統”[14]。在高校冰雪文化輸出載體上積極探索新方法、新渠道、新模式,以適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冰雪文化需求,在環境建設上力求達到與高校精神相輝映的冰雪文化場域、冰雪文化體系,在冰雪文化符號上凝練高校精神傳達系統,充分運用好高校冰雪文化育人大課堂。
首先,發揮高校冰雪文化育人價值。校園冰雪文化是精神傳輸的有效載體,高校要強化冰雪文化符號設計,對冰雪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創新和充實,形成高校群體普遍認同的冰雪文化符號,促使冰雪文化符合社會發展、高校辦學理念等[15]。例如,要講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故事,高校在校園媒介重要平臺轉放開幕式畫面,在景觀、導視系統等區域設置奧運人文精神,增強受教育者對冰雪文化的認同。不斷挖掘冬奧會背后故事,通過宣傳冬奧吉祥物、建筑物、奧運精神等載體,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內涵,強化校園冰雪文化認同。運用好北京冬奧會的情感輸出功能,推廣普及冰雪文化進校園,通過設計視覺符號系統來塑造高校冰雪文化品牌形象,通過對基礎標志規范、環境系統設計達到與冰雪文化氛圍相適應的色彩協調,進而打造高校新的視覺品牌形象,以獨具特色的方式推廣高校冰雪文化形象。
其次,積極開展高校冰雪文化活動。應強化高校冰雪文化載體建設,主動傳播冬奧冰雪文化理念,讓高校冰雪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立足校園場域建設好冰雪文化輸出載體[16],例如,開展冰雪文化與冬奧文化學術講座、冰雪文化主題活動、冰雪文化社團活動和奧運遺產場館研學、冰雪文化體育場展覽等。積極拓展冰雪文化媒介網絡傳播,主動引領輿論走向,不斷提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媒介素養,全面發揮媒介冰雪文化育人價值。
最后,推進高校冰雪文化環境建設。社會、自然、校園冰雪文化環境都具育人價值,高校作為冰雪文化顯性載體,以物質冰雪文化系統來傳播高校冰雪文化形象,讓長期居住的高校群體耳濡目染受到校園冰雪文化熏陶。不斷推進校園冰雪文化發展,積極打造校園冰雪文化長廊,推動高校冰雪文化發展。運用冰雪文化在公共空間的育人作用,借助軟硬件設施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接觸冰雪文化涵養,構建有情感記憶和能產生心靈共鳴的校園冰雪文化場域,使之成為培養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科學素養的冰雪文化場域[17]。
高校要立足后奧運時代全方位推進校園冰雪文化育人新基點建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助推高校冰雪文化全面發展,落實冰雪文化育人機制。通過國際媒體輸出、冰雪文化交流等路徑,增加高校冰雪文化影響力[18]。主動推進高校冰雪文化發展,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提升高校冰雪文化建設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互動共生,打造請進來、走出去的高校冰雪文化育人體系。也要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為方向標,立足冰雪文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建設人與自然的綠色關系,積極踐行北京冬奧會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作為“美色調”“主基調”,把“綠色”視為“風向標”“導航儀”,碳減排、碳中和理念貫穿校園冰雪文化建設[19]。高校要以北京冬奧為總基調,全面把握冰雪文化在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積極打造媒介輸出中心,把矩陣輸出當作高校冰雪文化輸出路徑,推出高品質校園冰雪文化作品,引導高校群體對校園冰雪文化形成價值認同,延伸主流價值影響力,使高校冰雪文化潤物人心[20]。合理運用高校學科優勢,出版校園冰雪文化學術精品,提升高校冰雪文化品牌效應,進而形成高校冰雪文化發展亮點。通過拍攝高校冰雪文化發展微視頻,向社會傳播高校冰雪文化理念,也應強化冰雪文化學術研究,聚焦冰雪文化學術發展規律及高校冰雪文化運作機制,重視冰雪文化學術研究動態,從而提高校園冰雪文化學術影響力。
高校冰雪文化建設是系統性周期長的重大課題,需要長期持之以恒、深入耕耘。后奧運時代高校應該深刻認識到校園冰雪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應從歷史維度、人物維度、環境維度、儀式維度全面建設校園冰雪文化生態環境,為實現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創新冰雪文化育人機制,構建三全育人大課堂;提升校園冰雪文化自信、自覺,引領社會冰雪文化發展方向提供價值指向。在校園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全員參與校園冰雪文化建設多圈層主體;打造以點帶面、以形帶神的具象表達促進校園冰雪文化高質量發展和提升校園冰雪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輻射影響力,從而助力校園冰雪文化建設惠及全社會。
在后奧運時代大背景下校園冰雪文化建設面臨諸多現實問題,應主動探索高校冰雪文化建設路徑,不斷強化高校冰雪文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政策扶持、技術賦能、人才幫扶等,做好戰略統籌、全局規劃,為校園冰雪文化實現育人機理提供生態環境,持續將高校打造成冰雪文化傳承與持續育人的新高地。同時,有效借鑒其它國家冰雪文化發展經驗為我所用,在發展中不斷提升國家冰雪文化軟硬實力,進而在實現體育強國征程中貢獻校園冰雪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