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云,馮富生,王安洪,吳曉曦,黃家琳,王世君
高校是我國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作為我國的優等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依靠、動力之源。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育,始終是關乎教育穩定甚至是社會穩定的全局性問題,中國在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下,是高校政治教育的指明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高校思政課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達到教育的目的,提升對待學生的親和力,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科做好本職工作,與思想政治課程相輔相行”[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通過學生的需求,幫助形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興趣、身體素質極大發展,人格、意志極大淬煉”。也被稱為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2]。2020年5月,教育部明確提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培養目標體系中,首要任務是以課程思政為主要手段,進行德育教育[3]。
綜上所述,體育課思政建設要以學生為基礎和最高實現,從理想信念、體育素養、優化生活方式,充實思政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為原則,豐富多樣性,增強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構建起社會主義核心觀價值教育,進一步推動體育與思政相結合,實現體育課程中思想道德內化與身體技能外化間的全面發展。
高校思政課程主要由兩類課程組成,一類是思政課程,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另一類是課程思政,通過在其他各科當中融合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達到綜合素養的提升和教育的目的,強調價值引領的過程[4]。綜上所述,在其他各科領域中,挖掘專業課培養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達到“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目的[5]。從而實現知識培養、情感塑造、三觀的價值養成等統一過程。
在課程思政理念逐步延伸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課程時,體育類課程思政研究也備受關注。常益從大學體育類課程轉向思政教育視角較早的提出了體育課程思政。分別從體育課程目標(如“以人為本”等)、體育課程內容(如“成就與挫折教學”等)、體育課程評價(如“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等角度給予了我國體育課程思政在方向、內涵、標準方面的策略性建議[6]。
張洋、張澤一、魏軍在研究中表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樣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踐規范根本,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踐自信基礎,以“中華體育精神”為實踐動力源泉,以“終身身心健康理念”為實踐目標導向[7]。
趙心煒認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堅持闡釋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培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新一代年輕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精神,凝聚核心價值觀;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8]。
常益、張守偉指出高校公共體育課是貫穿整個大學四年的必修課,在育人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且資源豐富。精準挖掘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發揮體育課的第一陣地優勢,把握這一階段教育的關鍵,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辦學方向,實現強國目標,深化三全育人具有不可比擬的重大意義[9]。
夏貴霞,舒宗禮指出高校體育課程跟其他學科的區別很大,其教學體系是成獨立性的,在體育課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融合思政元素,要先打破以課為單位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定對課程的整體形態進行不破不立的決心,進而達到從“滲透知識”轉向“融合課程”的過程[10]。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合到體育課程當中,在課程的目標、課程標準、內容、設計及評價當中,同時挖掘自身蘊含的豐富素材及實例。
綜上所述,通過體育類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能夠不斷培養思想政治教養,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能有助于德育的提升,體育教師不僅僅是“授業解惑”,還能“傳道”,形成優質品質,淬煉優秀人格的同時,發揮專業課價值引領功能,培養新時代國家需要的高質量體育專門人才。
“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高校體育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項極其基礎性的、開展廣泛性的一類課程,受極多學生的青睞,同時,也是作為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在高等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由于體育課程是一項以具身實踐和身體練習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動,使其具備了獨特的思政屬性和德育優勢,成為高校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蹴就健全人格、磨練意志品質、文明精神與野蠻體魄的實踐路徑[11]。
現如今,在當前的高等教育各類學科當中,存在著嚴重的單科壁壘,每個學科有其獨自的知識范疇,嚴謹的學科邏輯。例如體育課是為了強身健體,學好各類體育項目;而思想政治課是為了培養思想道德品質,培育有素質的接班人。各科的引領價值目標所不同,上課的側重點自然不同,思政教育本身而言,本就是是一個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需要教師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學生,而體育課本身也是具有這一特點,綜上所述,把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課中,是非常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現今,新課標標準的改革與發展,在課堂教學目標中凝聚課程思政這一目標,造就三全育人的新發展觀是現行羽毛球專修課中所沒有的,是當前在實踐教學中羽毛球專修課面臨的新難點、新任務。在對比傳統的羽毛球專修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技能,掌握羽毛球技術動作,學生學習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完成程度,而忽視了德育目標,盲目追求技術動作,造成“偏重”現象。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執行,是決定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方向性出現錯誤,結果自然也就泛泛而談。目前我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但這三者之間相互占據課程的比重,目前沒有確切的劃分依據,但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幾乎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對情感態度的重視不高。
羽毛球專修課因其本身的特點與優勢,其堅韌、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的德育屬性,是實現思政教育的載體。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為全方位培養優秀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德育目標大跨步前進[12]。
學科標準、教材背景以及課程特點的不同,思政元素具體可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目前,羽毛球專修課程的重要課題是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深入。體育教師相對于課程思政來說,對課程思政的提煉、轉化具有一定的挑戰。如果只是拘泥于形式,沒有融合到實踐當中,無疑是一種形式主義,偏重于知識學習而缺乏思想情感,課程思政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技術項目中重視知識的深度而忽視了知識的廣度,后面只是學會了這一項技能,對學科基本的認知等顯而易見的思政元素毫不知情。在新時代的知識大潮流之下,體育教師還只是守著“一畝三分地”,不進行創新與改造,終究會成為倒退的一代,被時代所拋棄。有部分老師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課堂中加入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即可,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敷衍了事,反而會帶來副作用,與現行目標漸行漸遠。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是,學生在課程中占主體地位,老師在課程中占主導地位,雖然與過去相比,避免了填鴨式教學。但是,老師在課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將思政教育融合課堂,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升學生素質水平,這是對新時代教師能力的又一考驗,其自身的思政能力和政治素質對課程起決定作用[13]。當下,高校就如何融入課程思政到其他各科領域,完美結合的現實困境以及優化路徑研究,還處于非常低迷的狀態,將課程思政之鹽融入高校體育之湯中,是目前的重要課題。對教師要求極高,有總結思政教育知識的廣泛性、敏銳性,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技巧,廣博的知識儲量,掌握傳授思政教育的精髓與技巧。從目前來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難點是極大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夠,思政能力有所不足[14]。
上好一堂優質課,其教學設計是關鍵,從教學目標出發,又是最終歸宿。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系統教學的過程,也是實現目標的核心所在,教學設計從設計、實踐、總結,是一個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本文從羽毛球專修課出發,挖掘羽毛球專修課當中的思政元素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新時代體育課程中,應從全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出發,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構建新型思政教學體系,使技能學習與思想教育有機融合,相輔相成。
以哈爾濱體育學院羽毛球專修課為例,教學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在教學任務上,過分注重動作的統一化、目標單一,而忽視了體育人文價值的導向;在教學內容上,以羽毛球專業技術教學為主,全力解決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問題,二忽視體育品質,技術動作運用過程當中的意志表現;在教學評價上,完全以成績論英雄,考核標準單調、不全面,傳統的、固有的得分標準一直不變,忽視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勇爭第一的精神品質等,幾乎對德育方面的考量可忽略不計。這種教學評價模式,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導向,不利于學生體育人文情感關懷,不利于學生政治素養的發展與提高[15]。綜上所述,本文以“羽毛球專修課”教學為案例,深入挖掘羽毛球專修課當中的思政元素與課堂相結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在教學各環節當中融于實踐,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提升羽毛球專修課教學質量和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養成。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全民素質的綜合提高,離不開各單位、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推廣,貫穿教育的各個領域,把立德樹人這一導向深深根植于教育者心中,教育體系以此設計,教師教與學生學也是以此為根本準則[16]。只有通力合作、上下一心,國民素質將會大大提高。因此,本次從實際出發,以羽毛球專修課為基礎,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課堂教學改革等角度進行教學設計。
3.2.1 課程思政融入羽毛球專修課課堂教學改革設計
將課程思政融入各科領域的潮流當中,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開展四年一貫制教學,拉長教育年限,實行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滲透模式,增加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教學內容方面應包括羽毛球理論知識、羽毛球實戰能力、課程思政等三個方面。根據培養方案的制定,在大二進行專項訓練,實現一專多能的目標,開設了羽毛球專修課與選修課,在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同時培養體育人文情感素養,將體育課程延伸到課外,構建“互聯網 +”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團結協作完成課外作業,制作積極向上、具有代表性的體現當代大學生思想境界的視頻打卡等方式提升思政方面情感態度價值觀,彌補課堂練習的缺陷,深化課堂內容,鍛造身心協調健康發展,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3.2.2 課程思政融入羽毛球專修課教學目標設計
高校思政建設的提高,離不開高校體育對其的貢獻,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是實現思政建設融合在各科領域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促進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體育課當中注入課程思政這一元素,添加了新血液、新生命,使其生機勃勃,煥發活力[17]。羽毛球專修課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學生獲得什么”為基礎和前提,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對整堂課的濃縮,一般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訪談、匯總、查閱文獻資料、整理得出:體育院校羽毛球專修課培養目標,歸納羽毛球課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意志品質主要集中在堅持不懈、團隊協作、意志品質等方面,在互幫互助、價值觀體現、重在創新與個性表現等方面涉及較少。綜上所述,羽毛球專修課教學目標亟待修正,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深入挖掘,這也是影響羽毛球專修課協同育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優秀大學生的因素之一。
通過查閱文獻與走訪調查,羽毛球專修課教學大綱關于思政建設的內容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大多表現為”通過規范學生的意志品質、意識形態,形成正確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根據羽毛球專項運動特點,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競爭合作、集體精神”。在教學大綱的設置上,較少設置了思想品德內容,對思政教育的要求較少甚至沒有提及。在羽毛球專修課教學的全過程當中,涉及立德樹人,融入課堂,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加強教師的重視程度,突出思想教育,強化技能與德育的雙向統一,精心設計而不突兀,強調技藝與思想綜合發展。
3.2.3 課程思政融入羽毛球專修課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實施,扮演著課堂的教學支撐角色。羽毛球專修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實施,是每次課執行的依據,完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當中融合思政教育,強化內容的可操作性、時效性與針對性。羽毛球專修課專任教師實施思政教育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分配教學任務當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運動負荷大小及小結等教學過程中融合思政元素還需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以教學內容為地基,圍繞新授課與復習課的內容進行整合與創新,在教學內容、方法、練習形式及分組當中組織設計,實現思政育人與技能學習同步進行,達到有效的結果。通過師生在教學互動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輸送思政教育,打破被動接受知識,填鴨式教學,提升創新的實踐性、充分理解思政所蘊含的意義、掌握德育與技藝的雙吸收。在羽毛球專修課教學設計的全過程當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即在新授課、復習課、實施過程等進行組織設計,找準基點,與思政相融合的點,走出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打造全新的、新時代下的新理念思政育人效果,培養新一代時代新人。
3.2.4 課程思政融入羽毛球專修課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作為評價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價上好一堂好課的標準與準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哈爾濱體育學院羽毛球專修課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平時表現、技能考核。平時表現:出勤率和學習態度;技能考核:個人技術和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學評價應建立在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以學生為本,以愛國主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思想品質以及技能水平等多維發展作為基本準則,打破傳統所固有的一維評價模式,評價方式也要融合思政教育理念,從教師單一評價占比重轉向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渠道評價方式,這一方式的改變,也能達到培養人、塑造人的目的,有利于引導大學生知行統一,開拓思維,提高羽毛球專修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質量,構建新型評價體系。
體育類專業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對開展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和不可比擬的價值體現。在培養優質品質大學生面前,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命題,融合課程思政,促進體德互融、身思同頻共振。傳統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著眼于目前高校培養學生,根本上是培養有道德、有目標、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大學生,深刻并全面認識到羽毛球專修課不僅僅能學會技能,還能達到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教師重新定位,注重思政育人,踐行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理念,才能做到課程門門講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