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明 張方瑾
(1.安徽省特殊教育中專學校,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中職院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的目的意在通過各類藝術教育方式,促進藝術教育融入專業技能的教學中,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構人文素養,豐富精神世界,優化知識結構,持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認知能力,讓學生體悟藝術之美,塑造高尚情操,培育創新能力與合作意識,促進全面發展。“公共藝術”在本質上屬于潤物無聲、如鹽在水的精神層面主觀認知教育,具體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應當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以保障審美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的深入發展。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課程評價[1]。
教學評價的主旨是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方案的設立,施教舉措的優化,教學效能的核定,教學機制的傳播。
CIPP模式,即“CIPP”評價模式,美國教育學家斯塔弗賓提出的一種教育測量評估方法,其體系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中評價構成。四種評價機制圍繞教學決策服務,從評價維度上定位,背景評價立足于計劃決策,輸入評價立足于組織決策,過程評價立足于實施決策,結果評價立足于再循環決策;四中評價機制的建構,實現了教學的形成、執行到成果的全面評價。
“公共藝術”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通過美術、音樂、書法、舞蹈、攝影等藝術形式與手段,進行審美情操教育的總稱。在《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參與藝術學習、藝術賞析、藝術實踐活動,是實施德育、美育、技能實踐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公共藝術”課程在發展實踐中形成了美育和藝術技能實踐相融合的特征。美育以生活為源,由感知欣賞收獲藝術熏陶,由體驗審美愉悅而引發藝術啟迪,獲取藝術積淀從而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培養熱愛生活情感、研究發現生活之美,感知理解美的形式與內涵,強化審美教育的引領效應,在教育組織上構建審美目標,明晰審美要義,樹立審美典范,激活審美向往,強化向善向美的引領作用;教學實施重點關照情感驅動,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高尚的情感來激發審美的表現與再現;注重情感的培養與升華,實現點滴影響發展為內化接受。
CIPP教學評價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主張以評價促進教學的發展,重視教學的實際反饋效應,立于各個實施階段的反饋進行問題判斷與探究,從而改進課程實施,提升教學質量的飛躍。
“公共藝術”課程的背景評價是在特定環境下發生需求、問題修訂、教學資源和施教機會的整體評價。《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全面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2]。首先,明確了美育課程目標;其次,要求學校開設豐富多樣的美育課程;最后,提出了實施美育實踐活動的課程化管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第二個國家標準的美育文件,進一步地強化了美育的重要意義,并對美育課程的設置和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重點指出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影視等。兩個重要文件全面要求了在全國教育領域內,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確立美育工作開展堅持方向正確、覆蓋全體、倡導創新,全面深化學校美育教學工作綜合改革,構建開放、高效,飽含活力的美育新格局。
背景評價的主旨在于目標建構,即為先期診斷性評價。在背景評價體系中,呈現出的諸多問題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課程背景、資源、基礎、環境條件及解決議案等問題上需要進行初步的評價,基于課程教學的具體的典型性“問題”而言,包括“是否決定開設課程”“開設目的和目標”“課程適用于哪些學生”“課程教學的內容建構”“課程開設的現有基礎條件”等,評價指標設定為“知識與技能、思維與品德”。
在背景評價的基礎上,對課程開設和教學實施實現所必需的資源條件、實施方案、實施備選方案及策略優劣勢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分為“課程師資”“課程支持”“課程管理”三個部分,評價指標設定為“師資規模、師資水平、師資評價”“教學環境、網絡資源、學習資源”“課時安排、課程考核”。輸入評價的本質內容是對整個課程實施全過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的綜合評定與判斷,制定課程教學目的實施規劃,形成可執行的教學實施方案及備選替代方案,審議評定實施方案的職業性、科學性,預判方案實施的潛在成果,包括師生人力投入、教學經費投入、資源建設投入等資金保障。輸入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圍繞課程教學的實施為中心,全面地對教學環境和實施方案的綜合評定,最終構建適合教學開展的最佳途徑和最佳的實施方案。
教學實施輸入評價形成后,整體教學評價進入過程評價階段,該階段需要一定周期的研究與論證,即對課程實施方案在實施體系內的持續性的監督、檢查與反饋。評價內容分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學生”四個部分,評價指標設定為“學科交叉、挑戰度、創新性、實用性、多樣性、師生互動、授課形式、個人品質、能力素質、學習態度、學習投入、學習收獲”。過程評價過程中,課程實施方案執行信息、方案實施總體進展、方案與計劃的吻合度等綜合信息,對教學管理者、課程方案制定者、課程實施執行者提供科學的反饋。對方案執行記錄、教學資源的運用績效等進行信息匯總,指導課程實施方案的修訂和完善,并獲取形成詳細的課程實施信息,對教學體系內各學科教學形成積極影響。過程評價本質上是對教學機構內的人、財、物的形成性評價,是CIPP評價模式的實踐部分,對課程教學實施體現著重要的實踐指導功能。
結果評價是對教學實施的總結性的評價,評價內容分為“可持續性、滿意度”兩個部分,評價指標設定為“課程可持續性、各項指標滿意度”。首先,評定課程實施方案是否成功,教學目標是否有效實現;其次,教學策略是否科學落地,師生教與學的滿意度的驗證、教學績效的獲得和肯定;最后,課程教學結果評價促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發展。“公共藝術”課程的結果評價,基于生情、學情、校情,對課程實施的CIPP評價機制進行綜合評估與審議;圍繞課程實施的影響、績效、持續性、推廣性四個維度進行探究,評定“公共藝術”課程實施對師生產生的影響,對授課教師策略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公共藝術”課程學習中的收獲,產生的積極教學成果,獲得的經驗教訓,課程實施成果階段性的完善;結果評價最終形成的完整綜合性評價報告,內容體現課程教學影響、教學實施效果、教學實施有效性建議,為教育管理者和執行者提供研究參考。
“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美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課程實施緊密結合自然、社會、文化、生活,從審美素養的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的強化、藝術視野的拓展、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建構四大方面循序漸進地深入解讀藝術的原理與概念,本質和規律,形式與內涵,發展與創作。
課程采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公共藝術》(第二版),以理論為主,技能實踐為輔的職業素養基礎課。其中,基礎理論模塊設定為美術與人生、美術與生活、審美鑒賞與美術表現四個部分;培養藝術觀察能力,培養學生中華優秀藝術文化的審美感知能力,構建傳統文化認同,構建積極向上的審美觀。拓展模塊以美術設計創作與表現為重點,課程內容設定為構成基礎、設計基礎、設計表現、設計賞析四個部分;著力培養學生藝術創作發展思維,強調審美的感知和體驗,拓展藝術鑒賞視野,拓寬創作實踐的路徑,基本形成創新表現的實踐能力。
評價樣本設定從專業、年齡、性別、培養階段維度上進行細分,設計題項圍繞“教學內容設定”和“思維與品德”制定,評價內容為“公共藝術(美術)理論知識”“構建藝術鑒賞與實踐能力”“培養藝術觀察能力,形成審美思維”“營造文化認同,建立職業道德意識”,涵蓋課程開設意義、課程實施舉措、課程功能、藝術素養獲取期望、藝術素養能力培養與提升、知識視野拓展成效、審美興趣培養、表現能力的培養、學科融合、藝術創作啟迪與探索等方面。
輸入評價是對“公共藝術”課程實施和實現目標的條件、資源的評價,其實質是對“公共藝術”課程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評定,以“師資水平”“課程支持”“課程管理”三個維度為中心進行測評,
圍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評價。課程實施的專業教師隊伍構成在專業上、年齡上、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等指標是否與達到學生的期望;理論知識學習、學識視野拓展、授課業務能力、教師綜合品質、師德素養是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課程支持主要圍繞課時設定、教學資源應用、教學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評價。課程實施需要科學地安排課時,保障課程教學任務有效完成,教學資源的應用注重線上線下全面呈現,構建信息化學習渠道和平臺,營造藝術氛圍顯著的教學環境也是“公共藝術”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打造沉浸式藝術教學環境,推動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向往。
課程管理在輸入評價中主要以“課程考核”為中心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以課堂測驗、小組討論、任務作業、學習報告、實踐筆記等獲取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形成的課程實施數據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做支撐參考。
過程評價是對課程實施方案的持續性的監督、檢查和反饋。測評主要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學生”四個方面進行。
在課程內容環節評價中,課程教授的知識是否滿足學生學習需要,是否具備實踐指導價值。內容難易度設定是否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接受反應、教師實施是否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是否在教學內容組織上充分融入思政、品德要素,以推動學生全面素養的塑造與提升。在教學方法與手段環節,測評課程實施方式是否對師生雙方達成和諧共生的滿意,教學運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否能夠促進課程進行發生積極的變化,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對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要能夠全面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課程教學的持續開展進行不斷的修訂和完善,以達成較高的教學質量。
在教師的評價環節,主要是從“教學投入”和“能力素質”兩方面進行,評價指標為“課程教學內容”“授課形式(理論、實踐)”“師生互動”“教學能力素養”“教學準備與投入”,教師的個人能力、品德素養、課程實施的投入、教師知識構成,教學嚴謹態度,是課程的順利完成起到決定性因素。
在學生的評價環節,主要是從“態度目標”“學習投入”“成果收獲”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為“學習準備與投入”“學習態度與收獲”,是過程評價中學生因素應重點考量的選項,也是課程實施高效完成的重要考核與反饋,學生的學習收獲、業績展示反作用于評價機制,對評價機制產生重要的研判效應。
結果評價是課程實施的“可持續性”開展的重要評價題項,對于學生,是否通過學習能學到公共藝術理論知識、獲得審美熏陶、提升人文綜合素養,是否對于課程實施有較高的滿意度。對于教師,課程實施的結果評價是對教學工作的認定和肯定,可以幫助教師建立課程實施的全面數據,指導教學改革和優化設計,促進教學水平的創新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教科研氛圍,提升教學團隊的整體業務水平,解決在結果評價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促成“公共藝術”課程對其他學科產出積極影響。
在國家大力推進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的背景下,在中職學校重點實施技能教育的過程中應積極融入思政教育、品德教育,強化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整體發展進程保持同步。“公共藝術”課程是長效建設、持續完善、內涵豐富的一項藝術專項課程,也是人格形成、素養構建、品質塑造、內涵沉淀的重要途徑。
中職學校理應加大“公共藝術”課程實施的綜合評價,創新建設課程評價框架,完善評價機制,促進“公共藝術”課成為專業技能實踐課程的有益補充。藝術的培養,審美的熏陶,需要美育專任教師的大力創新開展實施,激活中職學生對美育的重視,引導學生個體對人文素養、品行內涵的重視,提升學生對美好的事業的期望;同時,依托科學的評價機制,打造“公共藝術”課程育人的環境與體系,對于全面培養社會發展專門人才和具有重要的意義。
審美教育是內化于心的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教育,是大象無形、大音無聲的教育,只有依靠廣大師生的同心齊力,彼此感化,共同融入,從內心深處、思想根源上追尋美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