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利
(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目前,新時期的教育改革以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邏輯為出發點,結合科學引領中國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的合理構建方法,順應“立德樹人”的時代發展意義,培育出“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與未來建設者,為教育新趨勢發展奠定基礎。學前教育的創新發展以“四梁八柱”的中國風格特色教育理念為主導,構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站在國家大教育方向的立場,奠基學前教育打造“有意義童年、有意圖的童年、有意思的童年、有意蘊的童年”,培養“有準備的教師”,營造“有準備的環境”,科學地拓展兒童的學習方式,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全面支持現階段兒童的學習過程需求,實現“人人有園上、人人上好園”的學前教育愿望,真正實現“培養人”的教育目標,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為兒童獲得有價值的童年作貢獻。基于此,本文以新時期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為出發點,分析現階段中國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現狀問題,探索該指標體系的確定路徑,總結出切實可行的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政策建議構想,為改善現階段學前教育指標系統的零散性以及模糊性,開拓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我各階段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1]。
以教育部門下發的《學前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中的相關內容來說,該體系以六個維度展開闡述,即政府的職責范圍、經濟投入狀況、園所的建設規范、教育隊伍的建設、規范管理的制度以及整體發展水平。在其指標體系的實際實施中,由于各個維度的重視程度出現嚴重的偏差,過度關注經濟投入維度,導致對園所建設、背景以及教育成果的關注欠缺。使得現階段的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科學性不足,產生分析模式不清晰、指標體系的建設片面性較強、側重偏差度較大等問題。另外,基礎教育指標影響根深蒂固,導致一些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無法真正擺脫傳統教育體系的束縛,導致相關指標體系缺乏獨立性,指標數據分析停留在單一描述的層面,甚至出現前后不連貫的現象。這類教育指標體系的實施,無法根本改變幼兒的學習模式,無法革新教師的教學過程,教育教學中的微觀因素與學前教育的發展分離,無法實現整體的高質量學前教育框架的建設,影響兒童的學習發展。
教育背景有效闡釋了社會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對教育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但現階段的學前教育缺乏對教育背景的重視,無法實現綜合審視一系列的教育發展外部影響因素,分析外國的教育指標來看,其體系不僅具化了教育背景的教育政策服務職能,關注涵蓋對六歲以下兒童的人口數量的調查、生育率、兒童權利等外部教育因素[2]。
近幾年我國的教育投入在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條件下不斷的加大,為教育發展提供基礎的條件性保障。分析外國指標體系中各環節經費投入中,同時注重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的投入,最顯著的是平衡了“私人經費以及公共經費之間的比例”。而中國的相關指標體系中,過度關注絕對數量指標的投入,如學前教育總經費等。對比例指標的側重率較弱,如缺乏“學前教育在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的比例”較少的關注問題。這些因素的欠缺導致學前教育的高質量教育指標體系無法有效地平衡社會,以及家長之間的經費比例,私人經費與公共經費的比例不合理。另外,在物資投入上,現階段部分的幼兒園園舍面積、設備以及其他教育必需品的指標規劃較多,但是缺乏教師隊伍的深化改革內容,硬件條件性資源不充足,不能滿足高質量幼兒園的建設要求[3]。
教育過程是教育教學各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是架構在教育與教育成果之間的橋梁。在國外指標體系中側重于關注教育過程的動態發展,注重有效學習的開展,如“師幼互動”“促進主動學習”等動態指標的關注較多。而中國的指標體系局限性較強,受傳統教育指標的影響嚴重,導致較多地關注靜態指標結構,導致教育過程空泛,實效性不強,缺乏“幼兒學習過程”“教師支持策略”等過程性指標的指導。另外,一些幼兒園的活動質量評價環節出現偏差,評價標準呈現出“輕過程、重結果”“輕差異、重一致”“輕生成、重預設”“輕現場、重材料”等一系列不平衡的現狀。此類情況頻出,極大地影響了過程性教育指標的實施,游戲活動過于形式化,過于關注成果類指標的實現,無法改善“小學化”的現狀問題。
教育成果是檢驗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依據。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意味著學前教育要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維護教育公平,貫徹落實新時期學前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目標。分析國外的教育指標公平表現于普及率上,質量指標體現在關注幼兒發展上。而當下一些幼兒教育過度關注公平指標的實現,強調“流動兒童入園率”“入園率”等公平指標,缺乏對質量指標的關注與實施,比如忽視“幼兒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等。此類現象的產生導致學前教育的教學成果認知不全面,導致生態評價片面性過強。
現階段教育深化改革進程的加速推進,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新要求。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建設要注重全面性,必須立足于全局謀劃,避免出現“一邊倒”的情況。遵循“道法自然”的發展理念,以點帶面地落實發展“四梁八柱”的新時代教育方針指導,牢牢抓住改革關鍵期,完成教育的時代發展大目標。結合當下學前教育教育指標體系額度構建現狀,解決整體結構框架建設不足、缺乏系統性要素分析等難題,必須將系統質量架構與“四梁八柱”理念之上。全面構建以價值指標為主,資源條件性指標、教學過程指標、教學結果指標并駕齊驅的一體化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構建教育高質量生態系統。加強科學指導,有效黏結各學前教育質量要素之間的聯系,發揮各指標的獨立職能優勢。
在闡述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相關理念時,引用《易經》中“蒙以養正,圣功也”的優秀教育理念,意在重視學前教育的啟蒙優勢,倡導品德習慣的養成式教育,推進金磚合作的道路,必須緊跟時代的潮流,與“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理念協調一致,強調價值質量的導向,共同煥發學前教育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體現出價值要素對于構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重要意義,以價值質量作為體系構架的起點,推動新時代教育目標的實現。結合現階段中國學前教育指標體系對宏觀環境的重視較弱、價值指標的導向作用得不到體現等問題,必須關注教育的外部方向性因素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如經濟、人口變化、文化環境等。增強價值引領、關注定性問題的科學性,重視價值質量指標的構建,指標涵蓋各類教育背景,以更好地回答育人目標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實現中國特色教育的重要路徑,秉持欲善其事必利其器的優秀文化內涵,明確條件質量指標因素對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重要作用,以條件指標作為體系構架的支點,鞏固學前教育的教育基礎。以解決當下中國學前教育指標體系暴露出的投入比重失衡、條件下資源保障不足等問題。強調重視園所的建造,關注前置因素影響,如投入使用后的啟動與運行階段、體制改革、機制制定、資源配置等。最主要的是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效益性資源的投入,保障定位問題的科學性,構建條件質量指標,關注學前教育所學人力、物力以及資金等需求的滿足情況。
高質量學前教育教育指標體系要建立在完善教學過程的基礎上,“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理念,注重兒童的啟發蒙昧。這也就強調了過程要素對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構建的關鍵作用,以過程質量指標作為體系構架的焦點,解決高質量教育教學的過程性問題。解決當下學前教育指標體系遺留的教學過程指標缺失、缺乏過程性教學支撐等問題,強調關注園所的整體教育發展,重視推進性因素的推進,如幼兒園管理、保育教育等因素。教學過程要素解決互動性缺失問題,提倡高質量的師幼互動模式,培養兒童“有意思”學習,確定運行問題的科學化推進,解決培養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問題。
教學成果是出現教育成效的重要模式,體現成果要素是構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關鍵環節,以成果要素作為體系構架的落腳點,檢驗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推進效益。解決現階段學前教育指標體系對教育成果的錯誤認知、生態評價缺乏全面性等問題,關注教育的結果與其影響,強調學前教育的普及問題,聚焦兒童發展等。營造“有意義”學習結果的生成,獲取生態效益,立足效益問題的科學性與穩健性發展,構建結果質量指標,解決教育質量以及規模等問題。
構建高質量教育指標體系要積極轉換指標功能地位觀念,完善學前教育評價主體,重點評價學前教育關乎社會系統的評價,強化監督職能,提升學前教育的整體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評價單一教學過程轉變到激勵教師支持兒童學習過程上,轉換由鑒定教學成果功能到注重生態性綜合成果功能,注重指標體系中各要素的基礎結構、形態、聯系、互動、耦合與指數演變等關系,增強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靈活性,保及時反饋學前教育質量要素的運行情況及問題,分析成因,針對性地進行調控。
構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前提,是保障體制結構與中國當下教育環境的適應性,構建以“四梁八柱”為理念基礎,實現基礎結構框架與時俱進,明確認識系統的正確性。注重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保障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獨立性,以及關注價值指標、條件性指標、過程要素、結果要素等關鍵指標的側重問題。保障以“價值質量指標”作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立場,發揮其基礎的引領作用;以“條件質量指標”作為基礎的構建動力,解決過程中的結構矛盾問題;牢牢抓住“過程質量指標”的實質性特征,關注并規劃指標體系的發展路徑與動態;穩定“結果質量指標”的定點歸宿,關注價值因素、條件因素、過程質量因素的完成效度。構建四梁協同的良性支撐狀況,打造各要素之間即獨立又相連的閉合指標系統。
結合當下“三孩生育政策”的社會政策背景,必須緊鑼密鼓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任務,加大關注力度,重視背景因素對價值的保值增值優勢。上層經濟文化以及建筑情況,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發展道路,影響著背景因素的變化。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要以國家整體學前教育發展趨勢作為基礎考量因素,以此作為構建維度,展開該體系各要素的構架。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背景,立足國家方針政策立場,實現“為國育才”的育人目的,為培育五育并舉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學前教育的輸入因素如“財政輸入”“師資隊伍建設配備”等,必須保持對此類因素的觀察,確保條件性質量指標的構建。結合社會經濟基礎條件以及政府的關注度,充分利用國家教育資源,增加教育惠普政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待遇、完善辦園條件。解決現階段“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急迫問題,加速構建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強調過程質量、結果指標的聚焦,以兒童的個性特征、發展特點為基準,組織教學活動,促進家園協作。
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推進過程中,必須堅持完成科學、有效的中國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的構建,實現教育創新的基本要求,“四梁八柱”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理念指導,關注以價值質量指標為主的各大指標要素之間的耦合作業,注重各要素的獨立發展優勢,開拓新時代學前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為各階段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