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心姐姐:
你好!
我中考發揮得還不錯,進入了理想的高中。但新班級沒有我認識的同學,我總是一個人吃飯、回宿舍。比孤單更可怕的是我的學習,我的數學第一次小測就不及格,物理作業總是很多題目不會做。聽說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就要選科分班,而選科又與高考志愿密切相關,但我毫無準備。是不是只有我的高一生活如此艱難?
難同學
難同學:
你好!
雖然高一的生活給你帶來重重困擾,但困擾出現得早或許是件好事,因為“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危機處理得好就不會把你絆倒,而是變為你通往成長之路的墊腳石。
首先,請你告訴自己,新學期不適應是一個普遍而正常的現象。
一方面,無論是寒窗苦讀的學子,還是其他崗位上的勞動者,經歷假期后都會出現不適感。因為經歷了漫長的暑假,開學后你要打破原本的生活節奏和身體運轉規律,這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是生理上的厭惡感。或許你聽過“假期綜合征”或者“節后綜合征”吧,不妨給自己一些時間,耐心地調整自己的狀態。
另一方面,高一出現生活、學習、人際、情緒等方面的不適應是正常的。一項在國內23個省市取樣、針對5萬多名青少年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適應狀況”研究發現,青少年在高中階段適應狀況最差,初一學生的人際、學習、生活適應狀況均比高一更好。不過也不用擔心,經歷高中的適應低谷,大學階段的適應狀況會回升。所以,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苦苦掙扎,這是高一新生共同面臨的成長任務。
其次,希望你可以學著接納自己,建立自信。改變現狀需要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發揮自身力量積極面對挑戰。你可以每天發現和記錄自己的一個優點或者有成就感的事情,當你覺得沮喪失落、喪失前進動力時,就反復溫習咀嚼自己的“優點記錄冊”,從中汲取力量。我猜想你在文科方面是比較有優勢的吧?只是一直把目光放在還沒找到自信的數學和物理上。人無完人,發現不足、遭遇失敗或者犯錯誤都不奇怪,這并不意味著“完了”“沒救了”,低谷反而是你進步的新起點。
再次,我希望你可以重新找回被遺忘的學習動機。我們在尋找沒能學好的原因時,往往都會先責怪自己沒天賦、不努力、方法不對,其實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心理學家德西也通過實驗發現,相比于提供外在獎勵,自身感覺愉悅更能提升活動的吸引力。
中外學者都用經驗與實踐提醒我們,了解自身的需求,看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找回被遺忘的學習動機,能讓我們更專注于學習,也更能堅持,且收獲更多。
為什么說是被遺忘的學習動機呢?因為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是一個愛問“十萬個為什么”的好奇寶寶,都曾對探索萬事萬物運轉的秘密甘之如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更多地與獲得好成績回應父母的期待、贏得長輩的贊美、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等外在的獎勵產生關聯,我們反而遺忘了最初發自內心的學習激情。
怎樣找回被遺忘的學習動機?怎樣讓動機為現在的學習提供動力?去年國內的一項研究發現,清晰的生涯規劃能夠增強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投入。你可以想想:未來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再分析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方法,一步步倒推到現在要怎么做。
你也可以回憶成功的過往。比如,你是怎樣通過努力進入這所高中的?想想當時學習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具有何種意義?與現在你對學習的認識有何不同?現在要怎樣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條件讓自己找到熟悉的感覺,恢復曾經飽滿的學習狀態?
如果在此過程中,你能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有哪些能力特長、自己最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哪些方面,也有助于你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專業和職業。
接著,我想邀請這個慢慢找回學習動力,正在緩緩積蓄力量,朝理想彼岸進發的你,閉上眼睛細細思索:你期望你在新學期是什么狀態?然后,我們從能做到的一點一滴開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你的理想狀態。
比如,我期望我6:20起床,但是做不到,那是不是可以先試試少賴床5分鐘?我期望上課認真聽講,那就先整理好課桌,把可能令自己走神的雜亂物件收起來,用便簽貼上鼓勵自己的話語,讓自己一看到就能迅速投入學習。
無論是狀態的調整,還是學習計劃的設置,都請你從簡單輕松的小目標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靠近自己的最佳狀態。當你的狀態得到改善、取得進步時,希望你可以夸夸自己,讓自己充滿力量地前行。
最后,就如開頭所說,挑戰里潛藏著機遇。你困擾的形單影只與學習焦慮,恰恰也是你結交朋友、提升學習的突破口。你可以先觀察身邊經常接觸的人,如同桌和舍友,他們的高一生活過得怎樣?然后從中尋找可能的朋友。
比如,某位同學數學很優秀,你可以請教問題,也可以送些小禮物答謝。一來二去,即使你們沒有成為好朋友,你這勇敢的第一步也會讓你更積極開朗,更有信心去面對學習與人際困擾。
另外,我也想提醒你,在交朋友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明確自己喜歡的朋友的特質是什么,希望你可以先成為自己喜歡的人,這樣才可以吸引到與你相似的人。
高中跟初中在學業、人際、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異,適應高中的新環境需要時間,希望你給自己一些時間,了解環境,也重新認識自己,積蓄力量,去享受高中這段精彩的乘風破浪之旅!
(黃彬彬,《青年文摘》特邀成長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高中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專職教師,多家媒體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