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向榮 中共煙臺市芝罘區委黨校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對于地域經濟來說,關鍵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傳統動能帶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新動能要求轉向創新驅動。創新包括產品種類的創新、服務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對塑造發展新優勢重大意義。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是必然選擇。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選擇濟南、煙臺、青島三座城市作為主引擎,制定三核聯動工作機制,做出“四步走”的總體部署,現階段是初見成效,向不斷取得突破邁進的關鍵時期。根據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總部署,煙臺市芝罘區強化責任擔當,在發展都市工業,服務實體經濟上開展新的探索和實踐,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取得明顯成效,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上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加,成立時間短估值又高的獨角獸企業和山東省制造業單向冠軍企業的數量在煙臺市也是位居前列,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本課題從創新驅動的視角,對芝罘區工業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踐進行調研,總結經驗做法,以期積極推進工業企業騰籠換鳥,實現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芝罘區作為老城區,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民族工業發展歷史悠久,一批百年名企如張裕公司、三環集團、北極星鐘表、煙臺啤酒等老字號企業仍然在傳承著民族企業文化,也形成了獨特的產業文化,輻射和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煙臺市產業發展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老城區因為資源或交通優勢,房地產業和傳統制造業都曾經對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增長做出過重要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城區的原有工業企業面臨技術落后、產業衰退或者城市環境壓力等問題。
從工業發展本身來看,芝罘區作為中心城區,產業發展空間受限,工業整體發展滯后。尤其是大規模制造業,比如汽車生產、裝備制造、化工企業、食品制造等存在產業外溢的問題;一些附加值相對較低的企業存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像文化影視、軟件信息等新興產業存在壯大集群規模的問題。加上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周圍區域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一些高端裝備、信息技術企業受中心區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受限等因素的影響會考慮在芝罘區之外作為投資重心;化工類企業由于安全隱患多、環境污染大;服裝、食品加工等企業由于勞動力密集、附加值低等原因轉移困難大,企業發展質量下降等,從面上看,芝罘區工業結構調整比較低效,落后產能和低效企業相對集中。而且有一部分新興企業在向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要素對接不暢的問題,改革阻力一直存在。
從客觀需要角度看,芝罘區作為主城區,人口密集大,消費能力強,迫切需要工業發展提供經濟支撐。不論對主城區還是對區域經濟而言,要發展經濟,擴大財富來源,實現穩增長的目標,發展實體經濟都是必由之路。從防范化解風險的底線來看,也需要發展實體經濟。但作為城市建成區,空間資源緊缺是一個現實問題,這種現狀也在倒逼工業進行新舊動能轉換。芝罘區工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實現全區“六穩”“六保”和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目標能夠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為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芝罘區從創新驅動角度尋找動力,把技術創新作為重要抓手,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根據企業分類挖掘發展潛能,協助企業做好最終成果轉化,真正做好為企業賦能的大文章,逐漸減少企業對中心城區稀缺資源和舊動能要素的依賴,向智能制造方向發展。
黨建搭臺,企業唱戲。企業黨組織在充分了解本企業的需求基礎上,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圍繞企業需求和急需解決的難題做文章。區工信局橫向聯合企業黨組織,積極對接社會各界資源。調動黨、政、軍、民、學各領域的資源,匯入黨建平臺,隨著企業間黨組織活動的橫向融合,社會各界的人才和智力資源不斷集中,起到賦能工業的效果。
創黨建品牌,集聚社會合力。黨組織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從企業需求出發,從優勢互補、多方共贏的角度鏈接社會各界資源。芝罘區打造的“惠企先鋒”黨建品牌成為廣大企業一致認同的“大黨建”品牌;大黨建格局的形成,在匯聚資源、聚合人心方面發揮了很強的引領作用,能夠有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芝罘區圍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有針對性地邀請各部門、本地和外地各高校、航天513所等科研機構與轄區企業一起加入大黨建創建,通過組建黨員服務隊,由專業科研機構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在科技攻關過程中形成研發成果直接賦能企業。在這種模式的推廣和連接中,一方面形成了從人才、成果到產品、效益的快速轉化機制,另一方面政府、高校、企業三方聯動共聚共商,賦能產業升級,逐漸形成芝罘工業發展的合力,探索出黨建引領企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這些新產業、新業態往往對資源等要素依賴程度低,對新技術要求高,對主城區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如何在企業發展中應用互聯網思維,成為芝罘區重點考慮和推廣應用的新的發展模式。
推廣應用新的科研引領,創新驅動為工業發展新動力。芝罘區一方面為轄區企業開展與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自身研發機構的建設,助力科研攻關。產業結構的升級離不開穩定高效的科技支撐,工業企業必須根據市場需要對接高層次人才,集聚技術骨干,才能不斷形成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校企聯動、院企聯動就成為最高效的選擇。芝罘區圍繞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7家,在助力企業科研攻關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張裕集團開展技術創新解決了產品追溯問題;三環鎖業在智能安防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中集來福士分別與上海、挪威、瑞典的科研企業強強聯合進行產業產品研發,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為研發攻關,宏遠氧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明石創新產業技術研究院,走出了科技創新之路,研發出家庭氧倉系列產品,目前已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省級獨角獸企業。
以數字創意支撐骨干企業跨界發展。海工裝備、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產業是芝罘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方向。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發展改革局、區投資促進中心和各街道園區共同發力,為骨干企業提供支撐。支持張裕集團做好數字化轉型工作,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紅酒防偽難題,通過應用跨界工業互聯網技術,聯手騰訊,建成葡萄酒區塊鏈溯源平臺,這在國內尚屬首個;在產品營銷方面,在線上運用大數據,掌握目標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建立起他們和產品之間的關聯,再通過這些消費者把葡萄酒文化向不特定多數目標人群傳遞,使更多的人成為為中國葡萄酒的代言人,構建起數字化營銷網絡;在線下,引導經銷商聯合用戶構建消費者生態圈,提高服務水平;支持東方電子圍繞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服務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出電力巡檢機器人,實現了產業發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
依托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海洋經濟。現代制造業中的現代船舶和現代海洋裝備制造是轄區支柱性產業。支持中集來福士開展“油轉漁”新動能培育,建造了全國首個鋼制海洋牧場平臺,相繼研發了一系列網箱產品如“長鯨一號”深遠海智能化養殖網箱、“耕海一號”休閑漁業網箱等,建成“海上糧倉”;通過“油轉游”新動能培育,生產建造完成亞洲最大超級游艇,推出海上旅游綜合體。
貫徹工業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細分市場促進優勢產品升級。對蘊含著煙臺本土文化的工業老字號企業,通過對品牌產品和企業形象設計優化升級,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支持冰輪集團圍繞工業綠色發展,在設備生產、數據采集、節能服務、維護升級全產業鏈領域,形成“工業綠能圈”閉環管理。
動能轉換需要引導要素向新動能工業企業流動,從當前經濟發展總體形勢來看,傳統工業發展動能迫切需要升級轉換。如何調動傳統工業企業自身的積極性和開發原動力,芝罘區對全區制造業企業實行畝產效益綜合評價。突出評價指標設置的科學性,特別突出新動能導向,將技術、人才、政策三個方面的引領作用,尤其是科研機構、人才引進是企業發展質量評價的重點加分項。在公開、公正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結果實施差別化配套政策,以此推動轄區工業進行轉型升級,不斷向高端制造、工業+互聯方向發展。
根據畝產效益評價結果,將轄區制造業企業分為A、B、C、D四類。對于A、B類貢獻高的企業重點實施正向激勵,在企業生產日常水電費消耗、排污費、貸款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對于C、D類高污染、高耗能、高風險企業實施反向約束政策,通過稅收調節、環保督查、綜合執法、企業風險評估等手段,倒逼企業淘汰或轉型。芝罘區有17家化工低效企業先后“關停搬轉”。
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促進資源要素流動是關鍵。低效率的企業退出之后,為新型產業項目騰出空間資源,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遵循市場化配置規律,吸引高端信息技術產業落戶,土地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產業不斷集聚,現有產業得到升級,市場主體發展動力被進一步激活。
市場主體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結合中心城區的發展定位,芝罘區確定都市工業發展方向,有序開展都市工業產業園試點,聚焦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暢通才智、成果、產品、效益的快速轉化通道。
園區內試點,政策先行。出臺《芝罘區發展都市工業三年行動計劃》和《支持芝罘區都市工業產業園發展實施意見》,明確《芝罘區工業用地分割轉讓流程》,在都市工業園區試點創新型政策,包括工業廠房閑置部分單獨出讓、分類貢獻獎勵等,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在培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銷售服務等方面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支持。
加強新型產業園載體建設。在全區范圍內根據工業畝均效益評價結果,盤活固定資產,對閑置低效廠房進行利用,作為都市工業產業園試點使用。目前,東和創新谷試點已啟動,產業方向確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商業衛星應用、SG和工業互聯網、應急和檢驗檢測等工業生產性服務業。針對停產或生產效率低的企業閑置廠房,芝罘區圍繞如何為企業轉型升級,開展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行再招商,升級轉化為新的載體平臺。煙臺工業互聯網產業園的建立,就是盤活閑置工業樓宇的產物,同時通過線下咨詢診斷服務,利用數字仿真建模的方式,幫助企業在產品、設備、業務等方面形成數字化全鏈條管理,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類似通過專項整治盤活的項目還有應急產業園區的建設,是將冰輪路側15 000余平米閑置廠房改造而成;西虹市夜市特色街區的形成是將中亞保健酒老廠區改造成的;手表廠地塊老廠區引入上海豫園模式,升級改造成為特色文化園區等。
通過資源整合促成技術成果轉化。根據區內工業企業對產業環境的需求,芝罘區從優化產業生態入手,圍繞新經濟、新動能、新發展,以各層次科研機構為招商重點建設創新驅動型產業園。將科研資源與才智資源在園區內整合對接,系統地解決了企業生產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的兩張皮現象,賦能芝罘工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由山東工商學院和淼盾物聯合辦的山東應急管理學院、由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和同濟測試合作設立的食品安全檢測平臺等機構已明確提出了入駐意愿,并與航天科技513所實現了常態對接。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擴大黨的影響力、凝聚力。把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推動經營內容類似或上下游具有產業鏈關系的企業黨組織結成黨建對子,圍繞企業黨組織構建黨建體系,引導聯盟單位樹立“黨建強企”“黨建興企”理念,通過舉辦論壇、沙龍等,為黨組織聯結解決具體事務、組織具體活動提供載體、搭建平臺,通過實現組織聯建、發展聯促,資源共享,融合行業黨建,形成紅色文化合力。探索通過建立“黨建品牌”的方式,構建大黨建格局。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黨支部的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者共同發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創新制度設計、推動黨建品牌構建,把各類資源集聚集約起來,形成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最大化,以典型示范帶動全面推廣,賦予企業新活力和發展動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以盤活存量資源為突破口,為發展新興產業拓展空間。一個地區的產業要形成結構升級,解決發展空間問題是關鍵。對于建成區來說,資源有限,明確特色主導產業是盤活存量資源的前提,然后才是如何整合資源。整合資源的關鍵是發力要精準。對于存量資源提升盤活,對于增量資源如何實現突破,二者都要確定一兩個產業門類集中發力。以重點支持高、精、尖、特產業為方向提升存量同時盤活閑置資產;以做優工業為目標,引入或培育領軍企業“筑巢引鳳”,錨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破題,以支持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項目建設,突破增量。
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一定離不開技術創新主導,這種創新一方面是科技研發層面的,另一方面是對現有新技術資源的利用和互聯。在工業互聯網時代,5G、區塊鏈等技術資源,尤其是大數據的應用,可以更迅速地將企業前期研發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提升其附加值,通過政策導向作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促進鏈接智能化、信息化資源,從而進一步推動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就逐漸成為新的產業發展趨勢。
發揮政府政策引導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結合企業動能轉換難點、堵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政策方案,在要素資源流動方面為智能化、綠色化技改拓展新渠道,提供新思路;同時,在加強人才培養,引領創新方面,政府要為鼓勵企業培養技術骨干提供資金獎勵等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形成較為穩定的科研隊伍;政府管理部門要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企業家的眼界、思維、改革的積極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決定了企業發展方向,要通過適時地組織針對性的培訓,提升企業家的適應改革發展的素質和能力,以智慧賦能破解制約難題。
對于建成區的工業企業來說,產業本身應該各有特色,錯位發展,產業與產業之間形成相互支撐的格局,這種布局最適合企業實現動能轉換,要形成這種布局就必須通過載體建設實現。拓展動能轉換空間格局需要有抓手,這個抓手就是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優化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強化雙招雙引是搭建好創新創業平臺載體的關鍵。載體建設要堅持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產業支撐搭建創新創業共同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搭建融資洽談平臺、合作交流平臺、政策對接平臺、技術轉化平臺這些新載體建設,促進科技、產業與市場、與資本、與空間相結合,打造要素市場,重塑產業孵化器,構建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