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佳明 蔡云凌 杜 娟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如今我國教學改革工作逐漸深入,各類新型教學理念應運而生,這對高校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沖擊力很大,高校教師需要以時代發展為背景,改善傳統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體系,高校音樂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主要教學課程,教師需要著重關注精神力的融合程度。而紅色文化作為我國千百年發展下的重要精神文化產物,教師需要進行有效傳承,落實德育教學方針,將紅色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融合,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興趣以及熱情,為我國紅色文化弘揚發展打開全新思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優質人才。
對高校學生而言,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愛國情懷,以及各類紅色精神文化的理解程度,堅定學生信仰,培養學生拼搏意識,進而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如今國際交流非常頻繁,西方文化涌入情況嚴峻,大部分高校學生都過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紅色文化了解并不深入,甚至部分學生都不了解紅色精神內涵,導致學生精神出現空洞,這對學生全面成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弘揚發展極為不利,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人,肩負著紅色文化傳承任務,需要時刻牢記使命,以紅色文化為引導開展日常學習生活,領悟民族文化精神,從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能力,避免在后續就業過程中出現退縮心理,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為我國文化大力發展提供優質血液。
如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無論思想政治還是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對學生沖擊力很大,尤其是思想認知方面,加上我國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學生可以利用各類網絡技術收集相應的信息,而這些信息魚龍混雜,容易導致學生價值觀發生扭曲,因此不少學生為了能追求自身利益過于享受物質生活,迷失自我,甚至部分學生還出現了價值觀扭曲情況,無法正確看待事物變化。高校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音樂教學宣傳紅色文化,幫助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充分了解紅色歌曲重要革命意識,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幫助學生可以全面成長。
紅色音樂歌曲大多數是由本地民歌改編而成,具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將其作為音樂素材可以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全新思路,并且紅色文化素材比較淳樸、鮮明,教師需要合理應用紅色音樂文化旋律,從而將紅色文化合理應用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選擇相應的旋律,如教師教學時可以將部分音樂旋律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創作欲望,增加部分曲目,讓旋律更具有特色,從而讓學生能了解不同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律。為了提高學生音樂水平,教師需要合理利用地域教學素材,充分發揮地域教學特色優勢,例如,教師可以將紅色音樂素材與“中國音樂史”相結合,制作課件時選取與紅色音樂素材相關的資料,擴大教學內容,突出紅色音樂文化特色,如地域性、鄉土性、紅色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紅色音樂文化課件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課件制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在選取沂蒙音樂文化時可以加紅色音樂素材,作為學生演唱曲目,如《沂蒙山小調》《繡荷包》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理解紅色音樂文化旋律,還能讓學生通過模仿來提高自身音樂專業技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時,要想提高紅色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和范圍,就需要科學選擇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制定教學課件,從而保證課件具有代表性。紅色革命歌曲大部分是由民歌小調改編而成,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底蘊,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紅色歌曲特性選取相應資料,讓學生能全面了解紅色音樂文化背后的故事,從而深入分析紅色音樂文化特色,掌握紅色音樂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例如,教師在開展“中國音樂史”這一課程時,可以向學生介紹革命歌曲產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到歌曲背后人文情懷以及革命精神,全方位了解紅色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紅色音樂文化作為革命時期的精神支撐,不僅是當時群眾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國開展革命的主要宣傳方式,紅軍通過不同形式向當地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傳遞革命精神,鼓舞群眾參與革命斗爭。例如,《沂蒙山小調》作為經典紅色音樂文化歌曲,具有山歌風格,最早來源于魯中山區民間小調,如《花鼓調》,抗日時期在沂蒙山區域流傳較為廣泛,是由上海歌劇院顧問所創作,在當時背景下《沂蒙山小調》起到了良好宣傳作用,鼓舞了眾多有志青年參與革命斗爭,而在解放時期為了符合中國國情,部分創作者重新整理了該歌曲曲調與歌詞,通過改進、加工的方式形成了如今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該作品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僅將沂蒙山風景全面展現,而且其旋律更是朗朗上口。教師可以在開展“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時將沂蒙山紅色文化融入其中,為我國民間音樂傳承打開全新思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了解民間音樂發展進程以及各項特征,如現狀、成員、面貌、社會關系、傳承方式、社會功能等,讓學生從人文學科入手了解目前我國眾多音樂現象,將其與社會歷史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教師也可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改善傳統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地域特色,以教學大綱為基礎選取不同紅色歌曲應用在課堂中,讓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紅色音樂文化特點,了解不同音樂文化背后的歷史以及人物,豐富自身音樂文化素養。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歌曲寫作與分析”過程中融入紅色音樂文化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當地音樂課件融入自身創作思想以及理念,激發學生創作意識,讓學生可以把握自身音樂風格和形象,了解當地音樂文化內涵,實現教學雙贏的目標。
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的重要性,加大傳承教育工作力度,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以及當地實際情況挖掘相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通過不同方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如視頻、圖片、音樂等方式,讓學生快速了解紅色經典文化,吸引學生注意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相應的素材開展教學活動,汲取紅色文化素材優勢,明確音樂作品文化屬性以及精神內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音樂課程與紅色文化融合度,讓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紅色文化學習過程中,進而加強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提高學生藝術層次,從而提高紅色文化音樂教學效果。教師在利用紅色文化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需要做好調研,以當地地方山歌小調和說唱音樂為主調整教學內容,合理制定教學流程,從而適應不同課程教學需求。例如,教師在開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賞析”這一課程時,可以根據當地區域山歌著重介紹當地民族民間音樂,普及當地民間音樂流傳背景以及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山歌旋律和演唱風格,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了解時代背景,豐富學生音樂情感,提高學生音樂專業素養。其次,教師合理利用當地民族民間歌曲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提高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音樂活動中。由于我國民間紅色音樂文化具有較強特性,如時代性、群眾性和革命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選擇旋律較強、朗朗上口的作品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快速進入狀態,了解不同歌曲創作背景。教師可以利用影視作品中的經典歌曲向學生普及相應文化背景,讓學生能根據影視作品內容了解不同歌曲的創作靈感,充分熟悉歌曲背后的文化底蘊,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更多紅色音樂素材,還能讓學生快速掌握音樂形象,合理利用地方音樂課社提高自身創作能力。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以當地區域民間歌曲為背景,讓學生能熟悉民間音樂旋律以及節奏特征,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富有節奏、風格強烈旋律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擴大學生知識面,豐富學生音樂語言,為學生日后音樂創作奠定基礎。
紅色音樂文化教學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開展紅歌教學過程,不僅需開展傳統歌曲教學活動,還需要合理利用新技術作為輔助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質量。新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發展的產物,教師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不僅能清晰直觀地展現抽象知識,還能讓學生快速了解教學內容,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根據紅色音樂歌曲以及教學內容,挖掘整理相應材料,提高紅色歷史、紅色歌曲的融合度,讓學生可以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直觀感受到紅色歌曲背后的人文情懷以及歷史底蘊,了解紅色歌曲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愛國情懷。例如,教師可以在開展紅歌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平臺下載影視片段,制作微課件,全方位展現歌曲的年代背景,讓學生可以在觀看地域風景的同時,感受紅色歌曲的思想精神。還需要優化實踐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完成以后讓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演唱紅色歌曲,并且將其制作為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讓學生能開展深入學習,加大師生之間的互通與溝通力度,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傳唱紅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價值觀、人生觀,充分將新媒體技術優勢發揮出來。
紅色音樂作為完整的歌曲,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如聲樂專業、管弦專業、民樂專業等,而高校音樂教學與普通音樂教學具有很大不同,學科劃分細致,不同專業紅色音樂文化素材以及表現形式都具有一定差異,所以教師要想提高高校音樂教學質量,合理利用紅色文化就需要開展針對性的訓練。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長征組歌》開展實踐教學,《長征組歌》作為典型紅色音樂文化,主要是宣揚長征精神,在紅色精神學習體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者通過音樂方式傳播革命、長征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長征組歌》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根據《長征組歌》各部分內容進行針對性訓練,提高不同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聲樂專業,《長征組歌》所包的演唱形式較多,如合唱、重唱、領唱,在《告別》這一章目中主要是以女聲二部和混合合唱方式演唱,而《突破封鎖線》主要是以輪唱和混聲合唱,所以教師在以《長征組歌》開展聲樂訓練時不僅需要加大合唱隊員配合力度,還需要提高領各成員之間配合水平,合唱各聲部所負責音域具有較大差異,所以,教師需要根據不同聲部的音域開展分組訓練,需要注意,在分組訓練時需要保證歌曲一次性和正確性,各聲部訓練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開展總體排練工作,從而達到合唱目的。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著重關注領唱和二重唱,對負責這部分音域的學生同樣需要開展單獨訓練,單獨訓練完成以后參與共同排練,總而言之,聲樂專業排練主要是以先部分后整體的方式開展實踐作業才能提高排練效果。而管弦專業作為該歌曲重要組成部分,在排練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按照先部分后整體的原則開展實踐訓練工作,但是管弦樂隊與聲樂訓練相比具有一定差異,不需要分聲部訓練,教師可以將不同樂器相互組合開展共同訓練,如小提琴、豎琴,這部分樂器音色較為輕柔,能與其他樂器相互配合。而銅管樂器音色較為低層,如大號、長號,能烘托音樂氣氛,明確音樂旋律,所以銅管樂器需要開展單獨訓練,教師可以分組訓練弦樂組與銅管組,讓各樂器演奏人員可以熟悉音樂旋律,提高樂隊之間配合度。而民樂專業同樣在該歌曲具有較為深遠影響作用,例如,《遵義會議放光輝》這一章中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是以笛子獨奏為開頭,而《到吳起鎮》這一章時主要是以民族樂器為主要演奏方式,通過嗩吶、小镲、板鼓等烘托音樂氣氛,利用二胡伴奏,提高旋律敘述基調,因此教師需要注重民樂隊訓練,同樣需要在訓練周期開展單獨訓練,主要是由于該歌曲民樂獨奏段落較多,學生需要單獨訓練才能了解到各類旋律,當學生單獨訓練完成以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加入打擊樂器開展合作練習。
隨著我國新課改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逐漸應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高校音樂教學,與傳統專業相比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需要以新課改為背景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校本課程,做好開發與應用。首先,學校領導人員需要根據音樂專業學生課程內容開展文化建設,加大紅色文化教育力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與音樂各專業學科有機融合,構建德育文化工程,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傳承發揚打開全新思路。教師需要做好整合與提煉,根據自身教學內容以及當地區域特色建立校本課程體系,從而提高當地紅色文化利用率,通過不同維度開展教學工作,豐富教學資源,讓紅色音樂文化能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黃河文化作為黃河領域民族精神和文化主要傳承方式,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不少能人異士以黃河文化為背景創造了許多紅色音樂文化,如《保衛黃河》作為典型黃河文化音樂內容,為大眾描述了游擊隊員為保衛中國壯麗場景,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時以《保衛黃河》為教學內容改善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準確體會歌曲情感,從不同維度挖掘保衛黃河創作意境,如時代背景、歌曲旋律、歌詞含義等,深化學生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制定教學任務,讓學生可以根據教學任務開展設計與排練工作,從而在實踐過程中挖掘《保衛黃河》背后文化內涵,完善校本課程,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深入感受黃河文化精髓所在,當學生完成排練工作以后,需要將其制作為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作品及時開展評價工作,從而了解到學生具體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改善紅色文化教學情況,從而保證紅色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融合度,讓學生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具體含義,為我國紅色文化傳承與發揚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人文情懷歷史文化背景,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更是我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支撐,高校音樂教師需要肩負起自身責任,提高二者融合度,通過不同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各課程,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做好紅色精神傳承工作,培育出更多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