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瑩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國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音樂歷史源頭可追溯到商周的禮樂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和傳承,音樂已經成為一門必學的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的音樂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提供優秀的音樂人才。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可以為當前的學校音樂教育尋找合理的優化路徑,提高音樂教學的水平,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音樂鑒賞能力就是良好的聽覺能力。良好的聽覺不僅是指能聽到外界的聲音,而且要對音樂的音響、拍子、節奏等有基本的把握,這是人們能欣賞音樂的前提,也是學習音樂樂理、技巧的重要條件。學生應當具有基本的聽覺能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聽覺能力,才能開展后續的音樂課程學習。
興趣也是基本鑒賞能力的一種表現,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視作一種基本音樂鑒賞能力,當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就意味著其懂得用最基礎的方式欣賞音樂的美。因此,在音樂課程的學習初期,學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聽覺能力,還要對音樂有一定的興趣。誠然,個人興趣愛好具有差異性,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和學校要共同努力,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展開對音樂的相關學習。
音樂是立體的,需要學生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來進行欣賞和學習。想要提升音樂學習的品質,就需要學生具備進階的音樂鑒賞能力,即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音樂記憶力。感受音樂不只需要用耳朵傾聽,更需要用心感受,各種音樂有著不同的情感,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單調地聽或是學習理論無法使學生真正體會音樂,只有在多感官協調下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地鑒賞音樂的美。
此外,學生也需要運用高度的注意力對所聽音樂形成記憶,在多種感官的協調下展開音樂鑒賞,提升音樂素養。音樂不僅是音符的連綴,更是一種優美而和諧的旋律,它可以使人感到愉悅,達到身心舒緩的效果,這就是音樂的魅力之一。集中注意力聆聽音樂,大腦可以對所聽音樂形成較連貫的記憶,可以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樂感和欣賞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門學科是否學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從當前學校音樂教學的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存在音樂鑒賞能力不強的問題,因此音樂學習就顯得較為吃力。
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不佳,首要原因是學生音樂知識的缺乏,傳統的教育理念都將文化課視作學習的重點,而忽視藝術類如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重要性。正因教育理念向文化課傾斜,因此學生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也相應較低,許多學生對器樂了解甚少,對一些常見樂器、樂理知識甚至是樂曲都不夠了解。[1]正因學生缺乏相關的音樂知識,所以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學習就事倍功半,這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學生沒有很好的音樂鑒賞能力,次要原因是學生之間的音樂素養差異很大,統一的教學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導致學生的整體音樂鑒賞能力難以提高。學生的家庭環境、個人性格對其音樂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家庭對待音樂學習的態度有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從小接受過音樂的相關培訓,受到音樂氛圍的熏陶,因此有著較好的音樂基礎;有的學生從未在課下接觸過音樂,個人對音樂也沒有什么興趣,因此這類學生的音樂素養不高。學校的教學很難提升學生整體音樂素養,所以也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強的情況。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不僅需要精準地把握課堂,更需要學會從學生視角出發來進行備課上課,使課堂教學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前,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音樂教師的課堂授課內容比較單調,另一方面,音樂教師的課程設計還不夠完善,具體來說,就是音樂教師的教學模式傳統守舊。
音樂教師授課常常注重理論講授,缺乏實踐內容的練習。[2]音樂是重樂感、重練習的實踐課程,理論的講授固然很重要,因為理論是實操的基礎,沒有理論基礎就無法開展實踐練習,但理論并非唯一。擁有了樂理知識卻缺乏實操的話,樂理知識就無法付諸實踐,學生也無法檢驗自己真實的音樂水平。教師用大量的理論講授填補課堂時間,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學生會降低學習音樂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學習音樂的長足進步。
備課是上課前的重要環節,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當下音樂教師的課程設計不夠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音樂教學的質量。許多教師對音樂教學的定位不夠準確,將音樂課當作其他的文化課如語文課、數學課對待,在備課時選擇與文化課一樣的方法,將知識點羅列出來,分板塊進行授課,要求學生學習音樂的相關知識內容。但事實上,音樂課程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樂感的培養,要教會學生調動感官去感受音樂的美麗,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循循善誘,引導其用正確的方式學習音樂。
學校是課堂教學展開的載體,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都離不開學校這個載體。課堂是教學的重要場所,與其他文化課不同的是,音樂教學的“第二課堂”也很重要。音樂課的“第二課堂”是指器樂教學,除理論知識的學習外,學習還需學習各種樂器,才能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此外,從當前現狀來看,學校的音樂教學還存在教材未及時更新的問題。
器樂教學是音樂教學不可缺失的部分,但實際上,大部分學校存在器樂不充足的問題,因此學生的器樂教學常常不夠完整。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遠低于文化課程,在音樂課程上的投入也相應要少一些,音樂教師在授課時,主要的依據是音樂課本,在音樂實踐課程上,由于學校器樂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器樂的學習。[3]這反映出學校器樂教學的不完整,也意味著音樂整體教學的不完善,會使音樂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而適合的教材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音樂教師授課的主要依據是音樂教材,所有的教學設計也都圍繞教材而展開。目前,學校所采用的音樂教材有著不適用的問題,教材沿用的仍是傳統的樂理知識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其中的部分內容已經過時,不適宜當下的學生學習。因此,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對教材進行改革和更新,以滿足當下學生學習音樂的需求。
如今,多媒體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學校教育當中,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輔助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在音樂教學上,多媒體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來說,多媒體所呈現出的畫面、音頻更直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對教師來說,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很好地補充教材內容,在提升課堂質量的同時,減輕了教師的負擔。[4]
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前,音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置課堂導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課堂要學的樂理知識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展現,利用課堂的前五分鐘,播放相關音樂或者講述相關背景故事,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播放知名音樂家的相關演奏視頻,讓學生先試著模仿,然后進行二次創作,[5]既鍛煉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樂感。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讓通過慕課、微課等相關平臺拓寬知識視野,有效鞏固所學知識。
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不僅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也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音樂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差異化教學是有效提升整體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其次,教師應當轉變以理論授課為主導的傳統理念,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展開全面的想象,將原本停留在書本上的目光發散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調動下感受音樂的旋律。
時代在向前發展,與音樂相關的很多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有些樂理知識是可以繼續沿用的,但有些內容則已經不再適用當前環境下的音樂教學。因此,音樂課堂教材應當順應時代潮流而更新,才能真正滿足音樂教學的需求。除紙質教材外,器樂教材的不足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學校應當及時更新紙質書本教材,也應當增添器樂教材。
音樂課程所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更新不及時的問題,誠然,教材更新改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在推動音樂教材更新的同時,借助其他合理的方式來更新課堂教材。例如,音樂教材中的某些樂曲案例年代較久,與當下學生的年齡不匹配,在學生接受理解有難度時,教師就可以選一些符合當下潮流的曲目作為課堂教學的案例教學。這在結合課本開展教學的同時,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音樂教材更新完成之前的有效銜接方式。
器樂教材是音樂實踐課程的重要依據,而器樂教材不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音樂學習的效果。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對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往往高于實踐操作,各個學段的期末考核也是以理論考試為主,對實踐的考核較少。但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器樂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教師需要用器樂給學生做示范性教學,另一方面,學生需要運用器樂開展音樂實踐訓練,因此,器樂教材對音樂課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所以,要優化音樂教學效果,就要順應時代潮流更新音樂課堂教材和增添器樂教材。
優質的音樂教師是提升音樂教學水平的重要條件,學校應當強化教師的準入和管理機制,培養高水平的音樂教師,提升音樂教學的水平。教師是連接知識與學生的橋梁,教師通過生動的講述,將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轉化為有趣的課堂,為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可以說,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會循循善誘,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去主動探究音樂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音樂之美。[7]
優化音樂路徑應重視音樂教師的準入機制,也要重視教師自身水平的提升。在學校的教育中,學生固然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一個古板的教師或許有過硬的知識儲備,但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一位自身素養不夠的教師來進行授課的話,即使他有非常好的教學技巧,也很難彌補自身底蘊不足的短板,因此,教師自身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與教學成效有直接的聯系。學校應當設置清晰、完整、高標準的教師準入機制,不僅要考量其音樂知識儲備和水平,還要從人品上、教學理念上、教學方式上等多方面對音樂教師進行考察,確保學校音樂教師的水平和素質,也是對學生的負責。
時代在向前發展,教師也應當不斷提升自我,跟上時代潮流,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提升教學效果。音樂教師應當緊跟音樂發展的步伐,了解當下的流行音樂,思考如何將流行的、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促進教學相長。學校也應當加強相關管理機制,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評估,也可以讓優秀教師傳授教學經驗,使教師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此外,學校也應當為教師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學習環境,讓教師可以在和諧的氛圍中教學,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我。
學校教育是提升學生能力、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的重要紐帶,良好的教育不僅對學生有益,還能惠及整個社會。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當前的學校音樂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解決,尋找學校音樂教育的優化路徑,不僅可以促進音樂的發展進步,還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和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