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是重新定位基礎教育價值、回歸育人本質的重要體現,也是更好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的現實要求。在傳統教育體系中,由于對基礎教育的價值意義認識不夠充分,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等領域投入力度不夠,影響了基礎教育的質量與發展進度。在建設教育強國指引下,通過以“五育融合”為導向,充分整合蘊含于學生成長全過程、全環節的優質資源,加大優質師資、家庭教育、智慧技術等多領域投入力度,積極驅動多學科內容、多種教學方法、多元教學理念融合發展,助力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將實現以下價值。
首先,豐富學生學習選擇,完善學生學習成長體系。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將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持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通過以學生個性發展為價值取向,充分發揮智慧技術優勢,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科教學需求,積極搭建智慧基礎教育平臺,全方位整合優質教學育人資源,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個性多元的學習素材,助力學生探索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切實改善基礎教育質量。其次,回歸學生學習、成長的真實情景,重塑基礎教學形態。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將助力教育活動回歸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真實場景,有效激發了學生“玩中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養成“做中學”的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了開放、動態的學習空間,進而有效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育人成效,真正實現基礎教育體系的本質優化。最后,全方位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學生培養新生態。通過達成育人共識,積極打破家校社多方協同壁壘,構建新的協同育人模式,匯聚相對分散、割裂的教育資源,積極搭建師生、家校常態互動平臺,深化社會與學校、教師與學生互動機制,形成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
在建設教育強國目標指引下,為適應新的基礎教育場景,需要注重持續優化教學理念,通過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引導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基礎教育。為此,要堅持從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安排及育人需求出發,通過加大智慧教育投入力度,營造完整覆蓋各類學習場景、學習領域的育人生態,促進中小學生進入全面成長的良性發展軌道。在建設教育強國指引下,為持續加大基礎教育投入,需要重點做到。
一是以加大家庭教育投入力度為基礎,通過以踐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精神為基礎,強化家庭教育責任,督促家長依法承擔、履行家庭教育責任,補充傳統基礎教育短板。要從學生健康心理、生理發育等多角度出發,通過關注學生習慣培養、健康身心等成長狀況,以科學育人、成長育人的方式,引導中小學健康成長。
二是以加大智慧教育投入力度為支持,通過發揮智慧教育的應用優勢,引入優質學習資源,營造新的共享學習環境,優化學生學習生態。智慧技術進一步延伸了基礎教育空間,要注重發揮智慧教育的平臺優勢,積極整合各類學習素材,通過開發智慧化、多元化的“在線學習”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智慧、自主的學習服務,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三是以加大全社會共同投入力度為保障,通過搭建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多方優質資源,化解基礎教育資源分布相對不均的客觀問題。為促進基礎教育實現持續、良性發展,需要正視部分中小學師資相對短缺的現實問題,通過引入“送教上門”“支教幫扶”等新的教學模式,合理聘請社會教師,完善基礎教育教師配置,夯實教學基礎。
建設教育強國,要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為基礎,通過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優化基礎教育模式,推動基礎教育實現全方位、多領域創新發展。結合全面育人的時代要求,為提升基礎教育質量,要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導向,通過關注中小學生的真正學習需求,全面整合智慧技術、優質師資和先進教學理念等多種資源,助力教學育人體系實現全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