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內坑鎮潘厝小學 尤志輝
數學知識源于現實生活的屬性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尤為注重知識講解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用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事例講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和理解能力的強化。而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極個別教師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得卻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便以此為主題開展研究工作,詳細解讀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必要性,明確二者聯系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最終提出實現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的策略,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優化提供參考。
課程教學總目標規定,“數學教學應指導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內容闡述直接將數學學科教學工作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聯系。數學,是一門以實際生活為源泉經過相關的系統化研究最終成為體系的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尤為注重實現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系,這是對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遵循,更是對數學這一學科本質屬性的尊重。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生活對某些知識點進行講解是備受教師信賴的一種教學方式。這是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是一些比較復雜的數理邏輯關系分析會給思維認知能力發展還不成熟的小學生群體帶來一定的理解壓力和負擔。而在此情況下,教師通過引用生活化相關案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復雜的數理關系具象化表現出來,學生便能很好地理解相關內容了。例如,在“正比例與反比例”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反比例這個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教師選擇利用沙漏向學生做展示:當沙漏中的沙子流速越快,全部沙子的流盡時間越短,當沙漏中的沙子流速越慢,全部沙子的流盡時間越長。這種現象發生在學生面前,所以他們能更準確地理解沙子的流速與時間存在的反比例關系。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尤為注重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效聯系,這是一種科學的教學選擇。但是在具體的應用環節,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程度相對較低是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種相對較低的聯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教材的依賴程度相對較大。教材是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教材的缺失會導致整體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因此,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材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完全依賴,特別是在實現學科知識教學與生活有效聯系的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會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而在當下數學教學過程中,極個別教師對數學教材已經形成了一種過度的依賴。而他們所推行的教學與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也僅僅是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一些應用題,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夠科學的。第二,教材中的相關資源未能實現充分利用。實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效聯系這在數學教育中是一種共識,無論是一線任課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還是教材編輯者都對此深表認同。尤其是教材編輯者在編寫數學教材的過程中會增加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頻率。例如,在每一冊數學教材中開設的“數學廣角”模塊便是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的重要體現。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廣角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力度有待提升,甚至存在極個別教師為了盡可能加快教學速度直接跳過這一部分的現象。這種教學疏漏對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產生了負面影響。
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不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與教師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實現書本知識與生活的有效聯系這種由于自身主觀因素所造成的問題不同的是,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不同是由知識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如上文所述,數學之所以能形成一個學科體系主要基于兩個基礎:第一,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數學元素,這也是數學這門學科形成的一個根本前提;第二,相關研究人員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數學元素并對其進行理論性研究、分析與匯總,最終形成數學的學科體系。因此,數學的學科內容中便存在與現實生活聯系性非常明顯的實踐性知識以及與現實生活聯系性相對隱晦的理論性知識。例如,“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部分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特別是在知識講解或題目命制環節可以直接從現實生活素材。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部分的知識主要講述最基本的數學運算法則,因而整體的理論性和邏輯性相對較強,所以屬于理論性知識。數學知識不同的類型劃分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知識講解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的難度是不同的,例如,理論性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可供教師選擇的用于闡述相關知識理論的生活化素材相對有限,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率提升。
發現問題是進步,解決問題是發展。在人類社會中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探索行為,其最終目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在發現問題之后采取針對性策略解決問題。本次研究工作同樣也是如此,教師解讀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有效聯系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最終目的是解決這些問題,以行之有效的手段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故而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本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應對策略。
加強對教材的解讀是教師實現數學教學與生活有效聯系的重要一步。只有準確掌握了某個板塊中知識的內容和特征,才能明確其與生活進行有效聯系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考慮到知識本身的表現形式而強行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終的融合效果也不會非常理想。上文所述,數學知識一般可以分為實踐應用型和理論解讀行這兩種類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知識類型進行一個有效的歸納,找準教學與生活有效聯系的切入點。不妨以“負數”和“圓錐與圓柱”這兩個單元知識教學做對比,“負數”這一部分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且在教師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具體的事物與之對應。所以,該知識點表現出的理論性更強。針對這種特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理論講解,在涉及重點部分與難點部分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即可。由此可見,這一部分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相對較低。而“圓錐與圓柱”這一部分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性,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廣泛存在著具體的圓錐形事物或圓柱形事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教學法向學生開展工作,以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為導學,結合生活中相關事物的特性講解圓錐與圓柱的特性,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素材向學生布置題目,因此,根據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性的強弱合理控制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程度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效聯系的另一個重要方法便是指導學生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只有將自己在課上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才會更準確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本質。關于數學知識的有效應用,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應用題資源。上文所述,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也會設置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用題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應用題的設計以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事物為基礎,融合數學學科的相關元素,實現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考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書本上的應用題資源。以“分數乘法”這一部分知識為例,該單元共有四個作業練習板塊,每個板塊中都存在大量的應用題。教師隨機選擇一道題目要求學生在課上完成,例如,教師選擇第8題:據統計,2011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53/125,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道題目以考查分數乘法知識為命題點,教師將該題目布置給學生。在學生解答完成后,教師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正確計算,同時也可以詢問學生在解答這道題目的過程中掌握了哪些新的情況。學生反映,通過解答這道題目,得知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遠低于世界平均標準。而這便是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實現學科教學與生活有效聯系的重要表現形式。
第二,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在實現學科教學與生活有機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加強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并嘗試自主命制相關的數學試題。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在這一部分的表現與其考核評價相掛鉤,在這一方面表現積極的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榮譽獎勵。獎勵制度的應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會更樂于探索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而事實確實如此,在這一制度提出之后,有學生跟隨父母一起購物并創編了以購物為主題的應用題,有學生測量教室的長與寬并創編了在教室內鋪設地板所需數量為主題的應用題。雖然這些題目本身并不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但題目是學生自主創編的,在解答這些題目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積極性能維持在一個較高水準,良好的學習精神狀態對學生學習效用的最大化是有幫助的。
數學廣角這一版塊有著非常豐富的知識內容和巨大的教育教學價值,特別是在問題設置方面充分注重與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系。所以,教師要提升數學廣角的教學地位,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充分挖掘其知識價值和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教師可以結合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進行詳細闡述。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將這一部分的內容梳理一遍,并要求學生記錄其中比較關鍵的信息。學生仔細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最終歸納出以下信息:燒水要8分鐘,洗水壺要1分鐘,洗茶杯要2 分鐘,接水要1 分鐘,找茶葉要1 分鐘,沏茶要1分鐘,最終是如何將茶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客人手上?其次,在明確這一問題的主要內容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某個學生給出了第一種解法:8+1+2+1+1+1=14,所以,小明想要最快將茶送到客人手上要14 分鐘。這種解題方式完全依據純數學思維和法則,將每一個步驟的用時疊加最終得到結果。在這名學生提出該解法后,其他學生提出了質疑,質疑的內容是:“此種解答方式不是最優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泡茶,很多步驟都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并不是先做完某一項而后才能做另一項。”其他學生提出的這一觀點已經初步實現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效聯系,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景思考這一問題,而且這種思維方式也是準確的。最后,由于其他學生提出的思路是正確的,所以教師選擇鼓勵相關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索。學生密切結合生活實際以及題干中給出的每一道工序及所用時間,提出了對這一題目的分析:“燒水要8 分鐘,而在燒水的過程中,可以完成洗茶杯、找茶葉這兩項工作。而燒水這一步驟不能和接水、沏茶、洗水壺這3項工作同時進行,因為這4 個步驟的完成都要水壺這一物品的參與,所以只能按順序進行。而在這一條件下,將茶送到客人手中的最短時間應是燒水時間與接水、沏茶和洗水壺這三個時間的相加。”而后學生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得出8+1+1+1=11 分鐘。這名學生提出的解答方式是正確的,而且由于整個解答過程主要由學生完成,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對這名學生的作答進行肯定,另一方面,也要將這名學生的作答向全班學生再次重復一遍,尤其是要強調“多項工作可以同時進行”這一更符合現實生活實際的特點。教師向學生強調這一解答思路,充分重視數學廣角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有助于增加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的經驗,指導他們逐步確立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思維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努力實現學科知識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雖然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具備的良好意識,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學科知識本身屬性所致以及教師個人教學計劃存在瑕疵,導致這一部分的工作進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在認識到這一現狀后,本文針對其中問題進行系列的研究和探討并最終形成了有助于實現知識教學與生活聯系的多項建議。雖然整體的研究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但在今后教育教學中,教師仍然會對這一部分保持足夠的重視與關注,盡自己最大努力開展教育研究工作,為提升小學數學整體教學質量而努力,為向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