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第一實驗小學 袁曉燕
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促進學生多維能力與素養的不斷發展。小學科學是一門指導學生了解最基礎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學科??茖W核心理解力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性格及學習能力四個能力構成。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更要通過科學實踐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從宏觀上把握科學教學的規劃流程,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在本文中,簡要介紹了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內涵,并基于此,提出了小學科學“實踐化”課堂的構建方法,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閱讀后提出寶貴意見。
從整體角度看,一堂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必須保障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高效的特點。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科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如果能夠通過精心設計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每一節課的興趣,那么課堂的教學效果勢必會事半功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相關科學問題,并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課堂學習經驗,對于所學習的知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實踐活動進入課堂尾聲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總結,并對整體的課堂學習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例如,“在這堂課中,我們進行了怎樣的探究活動?你獲得了什么結論,又有什么樣的收獲和感受呢?”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實踐探究活動中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學習的滿足感,以此貫徹落實課堂的教學目標,打造高效化的小學科學課堂。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進行充足的備課工作,制定課堂的知識技能情感教學目標,并且通過具體的教學策略貫徹落實不同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通過實用的活動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核心科學素養的持續開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室。
正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樣,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能通過適當的方法刺激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那么課堂教學效果會加倍。小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習經驗,在初次接觸科學課堂時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現象,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方法,引導學生從普通的好奇心轉化為科學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心態,引導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科學實踐的過程中,想辦法讓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樂趣。舉個例子,在教授“植物的一般特性”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里養兩種植物,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態,一個月后將植物帶到學校。學生帶來了仙人掌、向日葵、蘆薈、絞股藍等植物,此時,讓學生分析植物的共同特性,教師問:“仙人掌和向日葵要同時澆水嗎?仙人掌和蘆薈生長的共同特性是什么?”提問后,教師不要第一時間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過程,獲得相應的結論,當學生將自己這一段時間的種植體驗分享出來之后,教師可以仔細傾聽學生的感受,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并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好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小獎勵,教師可以通過物質獎勵形式或其他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在小學的傳統科學教育課程中,教師總是在課堂上占據支配地位,決定課程進度。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指示,完成教師提供的學習任務,很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因此,在小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積極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課堂的教學環節,通過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不斷發展,讓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的科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相應的科學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核心素養。舉個例子,在教學“浮力”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科學實踐活動: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在講桌上放置一個水槽,并向水槽中注滿清水,接著,教師拿來一塊木頭和一塊石頭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將石頭與木頭同時放進水中,會有什么樣的現象呢?”學生很快給出結論:“石頭會沉入水底而木頭會漂浮在水面上。”這時,教師可以同時將樹木和石頭放在水里進行實驗。之后,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科學實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小石頭、泡沫、空塑料瓶、橡皮、鉛筆等多種實驗材料,提出思考題:“請確認哪種物質會浮起來,哪種物質會沉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記錄實踐活動的現象和數據,讓學生提出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疑問,引導其與其他學生互相交流探討。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予以重視,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交流,自行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分層,實行分層教學的策略,將對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且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劃分為A級;將對科學學科興趣一般,在日常的科學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定困難的學生劃分為B級;而其他對于科學學科不感興趣,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劃分為C級。教師要確保每一個小組都包含ABC 三個等級的學生,為每一個等級的學生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要求,找到學生的“最佳發展區”。所謂“最佳發展區”,就是在學生現有能力之上的最接近區域,舉個例子,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將班級中對科學知識接受能力較弱的C級學生設定最簡單的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養成對科學的興趣,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實踐的現象與結論。而在日??茖W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定困難的B級得出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潛能。A級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以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實踐、分析實踐、利用所學習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實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創能力的不斷發展,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如同上文所說,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科學學科一直不是小學教學的重點科目,學生在科學課堂上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因此,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定位自身在課堂中的角色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志愿者,讓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在每天的科學教育過程中,比起向學生解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的教學過程,教師更應該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靈感、引導提問的過程上。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導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例如,在“種子發芽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探索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并決定該實驗活動的目的,即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是什么。在正式化實驗時,在計劃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識別多種實驗影響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分別探究種子發芽是否受到光照、水分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小組內的成員要共同探索實驗的具體實施步驟,以及需要的相關材料、記錄數據的方法等。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時,教師可以適時給予一些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例如,在教師所設計的實驗探究過程中,如何確保學生所探究的結果能夠驗證之前的設想,即確保種子發芽只受到光照一個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思考后提出建議:“我們可以設置一個對照組與不受光照的種子進行對比?!痹趯Ρ葘嶒灥倪^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保障兩組種子除了光照這一條件之外,在土壤、水分、空氣等因素上是完全相同的。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實驗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對照實驗的方法遷移運用到之后更多實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突飛猛進,相關教學設備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小學科學教師開始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能夠使復雜而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小學科學教師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操作技巧,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設計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其中,電子模擬實驗就是一種深受廣大小學科學教師認可、能夠有效打造高效性實踐課堂的教學手段。在小學科學實踐課堂上,有許多實驗過程由于過于復雜或者危險無法完成,而通過電子模擬實驗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探究“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這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我們不能夠真實看到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變化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引入電子模擬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觀看相應的實驗視頻并由教師進行消化環節的講解。教師可以將食物的消化環節分為不同的階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演示并講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相關實踐的認知。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發現,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升自身對科學專業知識的認識,并將這些認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的模式。小學科學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之外,到社會中參加多元化的科技實踐活動,增長學生的見識,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舉個例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動手實踐環節,筆者在科學課堂設計了一個“小小不倒翁”實踐活動,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這一傳統玩具,接下來,學生拿出事前準備好的雞蛋、蠟燭、大米、彩色卡紙以及剪刀等,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倒翁總是能夠保持直立不倒的狀態呢?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確保自己做出來的不倒翁一直搖晃而不倒呢?”學生可以分享自己查閱的資料并設計不倒翁的制作方案,將雞蛋的尖頭部分戳一個小口,將雞蛋和蛋清慢慢倒出,并把碎蠟塊和大米通過小口慢慢注入雞蛋內,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雞蛋放到熱水中等待蠟塊融化,學生經過反復的探究與實踐,終于自己動手做出來一個不倒翁,并通過彩色卡紙裝扮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倒翁玩具。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不倒翁能屹立不倒的原理,學生在反復探究的過程中,終于認識到了重心是保持物體穩定的關鍵,而重心越低,物體也就越穩定,看著自己手中的不倒翁,學生也可以大致猜測出自己做出的不倒翁的重心位置,感受到自己動手實踐的快樂,通過實踐增長學生的認識,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觀念,促進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課外的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入社會之中,請教家長,進行集體活動并拍照記錄等,學生可以自行選擇不同的科學調研主題,包括但不限于小區垃圾的分類情況、本市的綠色植物探究、本市的河流水污染情況等。在這些科學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了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也增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科學知識,更要打造高效的“實踐化”課堂,引導學生在科學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核心素養。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立足于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科學思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