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霞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嘉興314036)
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先賢志士的志向追求和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共同富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笆奈濉币巹澝鞔_提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并指出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022年1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聚焦產業促進鄉村振興和發展,對鄉村休閑旅游、保護傳統村落以及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墩憬哔|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要求區域共富、城鄉共富。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結合鄉村實際條件進行特色化新城鎮建設,通過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助力鄉村振興和發展。當前,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必須將低收入農民群體的發展作為主要突破口[1],把農村人口加速城鎮化和加速農村本身的新型城鎮化相結合,促進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增強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自覺自信、強化責任擔當,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全面加強新時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要求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統籌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經濟發展、旅游開發……深入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融合發展,積極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等國家重大戰略,切實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由毛澤東在1953年《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3]。隨后在不同時期發展歷史上多次被提及,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發展。共同富裕是指全國各族人民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同時、同步或者同等富裕。要允許部分地區、部分群體先富起來,帶領其他地區和人群逐步實現共同富裕[4]。
共同富裕包括“共”和“富”兩方面的內容。“共”確定了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即全國各族人民最終實現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共同的充盈和富裕。“富”意味著要將分配的面包做大做強,做到共富而非共貧。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后富的基礎上,消除貧富差距。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就,經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共中央在會議上多次強調要突破當前“葫蘆形”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向“橄欖形”過渡。所謂“橄欖形”即在整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呈中間大兩端小的形態,中等收入群體占大多數,而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都只是少數。實現從“葫蘆形”到“橄欖形”的過渡和轉變,最重要的是擴大中間階層的人口占比,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提升收入將低收入群體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從而擴大“橄欖形”。
我國目前低收入群體的主體是農民。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村總人口超過5億,約占總人口比重的36%,且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農村發展和農民的脫貧增收。
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和鄉村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助于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發展鄉村旅游、開發旅游資源需要挖掘當地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原生態的活化石,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民族個性和民族審美的文化記憶,許多非遺項目是從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來,其中很多至今仍然與民眾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地區又各具特色,有著得天獨厚的民眾基礎和人才基礎。通過“非遺+”文旅融合,將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理念融入非遺保護利用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的優選之路。
2.1 文旅融合與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的政策一致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當前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其核心是立足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通過深化農村改革,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構,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農村抓住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來完成。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農村文旅融合發展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又一突破口。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村振興和全面發展,并將促進農村休閑旅游、保護傳統村落以及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作為工作重點。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深入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相融合。
農村“非遺+”文旅融合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從宗旨角度看,文旅融合與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都旨在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從目標角度看,文旅融合是對農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分解和落實。農村文旅融合可以推進農村振興和農村經濟興旺發展,增加農村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其次,農村文旅融合可以促進農村文化振興,通過物質力量釋放精神力量,通過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最終實現農村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
2.2 文旅融合對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具有助力作用浙江作為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具有良好的城鄉統籌發展基礎。同時浙江地區也聚集著豐富的農村旅游和非遺資源以及各具特色的村鎮產業聚集地,這些都為實施文旅融合促進農村物質和精神共富提供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首先農村文旅融合通過將文化旅游活動與當地特色產業結合,可以促進文化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和崗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另一方面也在促進和提升農村文化振興,有助于促進農村文化繁榮和發展。文化發展和繁榮是農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靈魂,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將農村文化轉化為文旅特色產業。讓農村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和市場吸引力,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不僅是稀缺的旅游資源,同時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農村文旅融合,以旅游帶動農村發展和產業生機,必然要求農村環境提升,促進美麗鄉村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通過文旅融合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5],又會反哺農村生態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
其次,文旅融合有助于強化農村旅游的文化價值功能[6],提升農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當前旅游市場不斷發生著變化,旅游者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向個性化和體驗式發展。他們不再滿足于簡單品嘗美食和游覽美景等物質層面的需求,更渴望在旅行中體驗地域特色文化或傳統文化。通過文旅融合,充分發掘地方傳統和特色文化以及特色產業,整合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產品和線路開發,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有效融合。提升農村旅游的“高級范兒”和“文化范兒”[7],讓農村旅游有體驗、有回味,能吸引人、能留住人,提升農村旅游的文化價值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全國尤其浙江農村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多彩,紅色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這些都是在農村地區推動“非遺+”文旅融合的重要資源保障。乘著國家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東風,我國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2021年,鄉村休閑旅游吸納就業人數1 1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產業帶動增收作用明顯。但從資源占比看,農村旅游資源占全國旅游資源70%,但農村旅游人數還只占總人數的30%,農村旅游消費占比還不到20%,因此,我國農村旅游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但在數據的背后,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村旅游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過度依賴資源和文旅融合表面化農村旅游應基于本地特色資源開發旅游產品和線路,促進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然而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雖然農村旅游的形式和花樣越來越多,但絕大多數仍處于以休閑觀光為主的初級階段。吃農家飯、干農活、住農家房等仍然為鄉村游的主流,且高度依賴物質性資源。一旦受季節影響或物質性資源受到破壞,就會發生旅游產業鏈斷裂、客源流失,甚至一蹶不振、無法恢復的情況。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表面化和符號化的情況較為嚴重。表面化、符號化的旅游體驗只能引起游客短暫的感官興奮和刺激,無法獲得深層次的精神愉悅和體驗。文化的本質是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旅游的本質是體驗價值和分享價值。如果不突出農村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引領和文化附加值,旅游就會變成走馬觀花,就很難吸引游客停下來、住下來、留下來。無法收獲附加值更豐厚的旅游邊際效益,自然也無法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3.2 高同質化導致文旅融合辨識性低“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夢美麗家園的一份期許,也是農村旅游帶給游客的精神撫慰和記憶。然而,當“鄉愁”作為一個符號化的爆點引燃市場,能看到的是文旅市場的嚴重同質化,無論走在哪里都是水鄉和鄉愁,分不清彼此之間有什么不同,更難說給游客留下深刻的記憶和回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滲透不夠,沒能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的獨特性,并將文化內涵與文旅產品有機融合。其次,對于文旅融合的理念比較粗淺表面化,項目和產品的開發建設比較盲目,缺乏辨識度,由于大同小異自然難以引起游客的興趣。
其次,不少農村地區在文旅融合產品開發中存在“符號堆積”和“快餐化”的現象。農村旅游向城市文旅融合產品靠攏,失去了農村旅游賴以生存的農村特色,無法讓游客獲得身心放松,難以體驗愉悅并記得住鄉愁。由于缺乏創新和獨特性,無法喚醒游客的文化記憶,自然也會影響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阻礙其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提升[8]。
4.1 政府主導,文化引領,創新農村文旅融合模式農村文旅融合游對于城市觀光者來說最具吸引力的是農村擁有原生態的文化和歷史,以及隨著城鄉一體化推進而快速消亡的鄉愁和童年記憶。因此,曾經與世隔絕的貧窮村落里那些散落的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成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者獨特的風景和回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人文藝術魅力,通過深入挖掘其中的豐厚內涵,并與中華文化時代闡釋相結合,讓旅游者在體驗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發揮歷史文化遺產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優勢和作用[9]。以此為核心,創新農村文旅融合新思路,打造具有非遺特色和文化引領的農村文旅融合新模式。
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研究單位和旅游企業對本地的非遺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等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挖掘提煉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將文化引領植根于農村文旅融合的各個環節。重點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開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借助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與現代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形成多方協同、互利共贏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4.2 產業引領,跨界融合,創建文旅融合全產業鏈農村文旅融合要以地方優勢資源為基礎,以地方產業集群為依托,通過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凝練,促進產業升級和產業集群發展。通過將地域產業集群或產業特色優勢進行文旅融合,秉持文化、旅游與產業融合互動的理念,將文化創意元素融入地方產業,促進產業由“制造”向“創造”的轉變[10],打造產業引領、跨界融合的農村文旅融合全產業鏈。以產業引領,深化文旅融合的渠道和內涵,借助產業鏈讓非遺項目成為農村文旅融合的載體,讓游客有體驗,有感受,有回味。以文旅融合提升文創產業的文化引領和文化內涵,拓展產業鏈向縱深發展,打造具有強烈辨識度的非遺文創產品,提升產品文化核心競爭力,促進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產業振興和共同富裕。
以紡織類非遺項目為例,在我國已公布的1 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項目多達百余項[11]。近年來,紡織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消費漸成風尚。通過將非遺文化植入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和文化含量,再創新中有效地傳承和發展非遺。紹興柯橋以“紡織+”發展模式為產業主導,傳統文化與紡織產業融合、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讓面料采購基地變為豐富采購體驗和休閑旅游的勝地。
4.3 需求導向,多元聯動,建資源融合共享新格局隨著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受疫情管控影響,游客出于安全考慮及自身放松需求,城市周邊短線農村游成為國內旅游市場快速增長點,且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也給農村文旅融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突破口[12]。
首先,以市場需求引導供需聯動改革。文旅融合的內在邏輯是旅游者參與創造文化旅游體驗的過程。因此首先要以游客為服務中心,根據游客和市場需求進行文旅融合項目及體驗環節的設置開發,整合優化現有資源,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和感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非遺保護傳承為特色,避免同質化和符號化現象,以文旅融合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供需聯動,既滿足市場需求,又凸顯非遺文化特色,促進良性發展。
其次,農村文旅融合必須充分調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出臺相關鼓勵和保障政策,建立相應的激勵和淘汰機制。行業企業在深度參與農村“非遺+”文旅融合中是將共建共享制度原則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行動者。高校通過動態調整人才的培養,為“非遺+”文旅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保障。通過構建資源融合共享平臺,協調各方利益和訴求,激發積極性和主動服務意識,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4.4 孕育反哺,雙向互促,樹物質精神共富新樣本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實現了物質和精神共富[13]。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間存在著孕育反哺、雙向互促的關系。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有機結合,構成了共同富裕的鮮明特征。
浙江嘉興烏鎮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和文旅融合,成為文旅融合促進物質和精神共富的新樣本。通過對烏鎮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和整治,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相融合進行旅游開發。在開發非遺項目方面,依托烏鎮香市這一非遺項目開設“非遺展示”區,花燈、繭子畫、藍印花布、糖畫、竹雕木雕……景區修繕恢復了益大絲號、三白酒坊、宏泰源染坊、高公生糟坊等傳統作坊,不僅有非遺技藝的展示,更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供游客挑選。以高桿船技表演、桐鄉花鼓戲、評彈等為代表的非遺表演和體驗也已成為景區的常設特色演藝活動。更有以烏鎮戲劇節、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木心美術館、烏鎮大劇院等方式引入和打造烏鎮文化IP[14],將歷史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表達相融合,走小鎮文藝復興之路。借助文化金名片和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落戶,烏鎮旅游得到飛速發展,也讓當地居民享受到旅游發展的紅利。目前,烏鎮旅游總收入超20億元,直接帶動當地從業人員已超2萬人。在烏鎮景區的5 500多個就業崗位中,八成為烏鎮本地居民。烏鎮景區內外共有各類民宿近600家,六成以上為本地居民開辦。
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烏鎮基本實現5G信號全覆蓋,互聯網醫院、騰訊無人書店等落地生根,“烏鎮管家”實現線上線下常態化長效管控,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提升。今天的烏鎮,是一座流動的“大書房”。在木心美術館里,可以閱讀木心先生一生的美學遺產,欣賞大英圖書館珍寶展、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年度特展等。在西柵街區,可以徒步在明清古建和老街長弄之間,感受小城古色古香的韻味。烏鎮戲劇節已成為千年烏鎮的文化新名片,每當戲劇節來臨,全球觀眾蜂擁而至,在這個千年小鎮體驗歷史與現代的文化交融,烏鎮也成為文旅融合促進物質和精神共富的新樣本。
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結合發展與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實現共同富裕從理想信念逐步發展成為具體的實踐目標和方案,充分體現了黨的初心和擔當。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最艱巨的任務和挑戰依然是農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提新主題,不講新提法,依然關注鄉村振興。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一大批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散落在農村,成為點燃文化自信和文化復興的點點星火?!胺沁z+”文旅融合作為以非遺和傳統歷史文化為內核、以文旅融合為手段,結合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兼具經濟性與社會性的探索性實踐,具有廣闊的政策前景與鮮明的政策意義。
當然,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是一個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長期過程,因此,需要不斷總結、調整、完善和再實踐。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強化文化引領和文化內涵的提煉挖掘,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注重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與產業發展相融合,與國家宏觀戰略和地方特色相融合,實現文化、旅游和產業的相融互促,多管齊下。在多業態跨界融合中尋找突破口和新的增長極,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非遺+”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與發展,通過經濟和文化的孕育反哺,雙向互促,實現農村物質精神共富的偉大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