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博,桂文婷
(南寧理工學院文理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翻譯作為英語語言技巧的基本功,在翻譯練習中,翻譯理論的講授常被忽略。因此,引入翻譯理論對于翻譯教學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從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角度,以漢語習語的翻譯為例,探究該理論對于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尤金·A·奈達達(Eugene A.Nida),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翻譯家,被譽為“現代翻譯理論之父”,是當代翻譯理論的奠基人。奈達認為過去的翻譯更傾向于形式對等,譯者為了達到譯文和原文在文體形式上的對應而忽略了譯出語讀者的感受。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1964)一書中闡述了這一側重點的變化,并提出“翻譯是在接受語中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再現源語言的信息。”這里的對等指的是接近,而不是等同。并在此書中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之后,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1993)一書中強調:功能對等翻譯是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自由翻譯。他將“功能對等”定義為“最貼切的自然的對等”。奈達還指出,最高境界的功能對等是“在翻譯過程中,譯文接受者對譯文的理解與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從這一角度來看,翻譯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要對兩種語言所代表的語義內容進行傳遞,通過自然的語句,采用另一種語言來貼切地體現原文中的語義,對原文內容進行轉換。例如漢語習語“攔路虎”在翻譯成英語時,譯為“lion in the way”譯文的文本中并沒有tiger(老虎)這個詞匯,而采用了lion(獅子)這個詞匯,因為古代英國人在殖民地狩獵,見到的是獅子,而非老虎;古代中國人在叢林中見到的是老虎,而非大草原上的獅子,所以如果為了跟漢語意思完全對應,而把“攔路虎”翻譯成“tiger in the way”,以英語為母語者雖然能夠明白譯文意思,但是缺少了語言意義上的對等。
傳統翻譯教學中,教師更多強調語言點和語言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識的傳遞,從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教師在講授翻譯時,對于一個簡單句“這瓶面霜含維生素E”翻譯為“This bottle of face cream contains Vitamin E.”并告訴學生contain 的含義是“包含,包括”,而忽略了contain 的內涵。學生在下一次遇到涉及“包含”這一動詞的句子翻譯時,會機械地采用對等的翻譯,例如在翻譯句子“演一場戲包含很多工作”時,會翻譯為“Putting on a play contains so much work”。而正確的翻譯是“Putting on a play involves so much work”.contain 和involve 這兩個詞使用的語境和包含的語言內涵不同。contain 指的是“Tohave within itselfor as a part.”指的是成分上的包含,而involve 指的是“To have (an event/action/someone)as a necessarypart or result.”
再比如漢語中習語“極樂世界”,對應的英語表達是“the seventh heaven”。很多老師會忽略這個表達所蘊含的語義涵義:西方人對數字“7”情有獨鐘,認為seven 是一個神圣的數字。其緣由可以追溯至《圣經》。創世紀篇中提到,神從第一天開始,開辟了天地,接著創造了白日、黑夜、日月星辰、海洋陸地,到第七天的時候神完成了造物的工作,于是第七天被定為“安息日”,也是賜福日,寓意美好。因此,中文習語“極樂世界”可以翻譯為“the seventh heaven”。很多老師忽略了文化涵義的引入,讓學生將“極樂世界”這一習語的對等翻譯記憶為“pure land”或者“paradise”,而這樣的譯文給譯語讀者所帶來的心理感受跟源語讀者的心理感受并不對等。
在功能對等理論下,翻譯能夠體現其本質,最大限度地在源語和譯語之間找到對等和平衡,讓譯語讀者更好地從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角度理解源語所傳達的意思。在其原則指導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以下五種翻譯策略。以下五種翻譯策略均基于漢英習語。
在翻譯教學中,最常見的翻譯策略就是直譯。直譯指的是在將源語轉化為譯語時,使用與源語相同的表達形式和句子結構。這種方法,在譯文中用貼近源語的習語再現源語的意義,不僅可以達到意義對等,也可以達到內涵對等。這種對等是指意義上的對等,而不是意象上的對等,因此漢語習語的直譯通常被認為是不地道的。但是只要能準確傳達所傳遞的意義,一些漢語習語經過直譯也可以跟源語一樣生動,讓讀者聯想到對等的英語習語。例如:“火上澆油”譯為add fuel to the flames;“輕如鴻毛”譯為as light as feather;“空中樓閣譯”為castle in the air;“充耳不聞”譯為turn a deafear to,等等。
意譯策略是基于直譯策略之上的一種翻譯策略,必須依靠譯者,即教師對于源語的理解,結合文化背景,對源語進行翻譯。大多數情況下,漢語習語所包涵的文化內涵是不容易直譯成英語的。因此,在保留原文的基礎上,教師必須跨越文化障礙,保持源語內容,而不拘泥于源語形式。由于習語帶有強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色彩,譯文讀者通常并不熟悉其所擬所喻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直譯法往往會讓人望文生義,難以在源于讀者和譯語讀者心中產生相同的感受,例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這個句子如果采用直譯策略,則譯為“不要根據封面判斷書。”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不要以貌取人。”其他相似的例子還有:“守口如瓶”譯為as close as an oyster。古代中國人民,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食物,都會存放在瓶子里,因此,會把“不透露秘密”這個意象比喻為“把密碼藏在瓶子里。”而英國由于海岸線長,又是航海大國,人民生活跟海洋息息相關,習語中很多意象也會用海洋生物來指代,“守口如瓶”則譯為as close as an oyster。再比如,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這個短語指的是落水的人,努力把自己的腦袋抬出水面,避免溺水。如果按照直譯翻譯為“努力抬頭”,中文讀者會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這個短語的內涵跟中文“奮力圖存”這個習語所表達的內涵相同,可以用此習語進行對等翻譯。而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依托農業,所處的環境大多是山林和平原,因此漢語中很多習語和土地相關。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漢語中的“揮金如土”,英文中跟水相關,譯為“spend moneylike water”;漢語中的“斬草除根”英文中譯為“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ots”;“順藤摸瓜”可以譯為“followthe vine toget the mellon”。“talk fish”意思是“吹牛”,“cool fish”意思是“厚臉皮的人”,“a bigfish”意思是“大亨”,等等。英文中的習語大多來自歷史、神話、寓言、典故等,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會望文生義。例如“drop the pilot”本意是指船靠岸或者經過了危險的地方以后讓船員下船,后來成為了“成功后就丟掉助手或者功臣”的意思,中文可以翻譯為“過河拆橋”;“meet one’s waterloo”指的是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遭遇滑鐵盧以后從此一蹶不振,漢語可以翻譯為“慘敗”。美國淘金熱時期淘金者用盤子“pan”撈起沙子來淘金,并不斷水洗盤子。如果幸運的找到了金子,就是“pan out”,現在這個習語演變成了成功。
增譯策略是指在對源語進行語言轉換后,增加對于內涵的必要的描述,以此來豐富譯文的整體字面含義,使譯文不改變源語的語境和語言細節。在英語教學中,增譯是更常用的方法。比如,中文中的“拔苗助長”指的是把禾苗從土地里拔高,這樣看起來就長高了,幫助其長的快,但是真正的涵義是由于不恰當的心急而毀壞了東西。因此,“拔苗助長”譯為help seeding growby pulling them 還不夠,必須增加對內涵的必要的描述:spoil things by undue haste。類似的例子還有習語“囫圇吞棗”,其實真正的涵義是指將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全部接納,而沒有真正的理解,更不加以批判性地思考,就像把棗子全部吞到肚子里,而不吐出棗核一樣。這個短語如果不使用增譯策略,譯出此習語所真正指代的涵義,譯語讀者將一頭霧水。因此,“囫圇吞棗”經過增譯策略,譯為swallow a date wholly without chewing or tasting it--uncritical acceptance without real comprehension ofwhat one reads or studies。
減譯策略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在不改變源語涵義的前提下,將源語中不需要刻意翻譯出的單詞或者短語直接刪減。由于英漢習語在修辭、習慣表達上的差異;或是由于譯語語境中包含的意義與源語相同,使用減譯策略可以大幅提高翻譯效率,實現對等目的。例如,習語“天涯海角”指的是世界的盡頭,在英文中有一個對等的習語the pillars of Hercules 也包涵了相同的意義。Hercules 是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子,是傳說中的大力神,將兩座石柱立在地中海的盡頭。因此這個意象跟“天涯海角”對等,如果將此習語中的“天涯”和“海角”的形象分別譯出,不僅不能讓譯文讀者聯想到其所包涵的真正意義,還會讓譯文顯得冗長。類似達到對等原則的習語翻譯還有:
家常便飯 common occurrence
一五一十 in detail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inexhaustible
慢條斯理 leisurely
馬馬虎虎 carelessly
(五)注釋策略。注釋策略適用于當源語中的信息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匹配的譯文時,或用直譯或意譯均無法體現出對等原則的情況。注釋策略通常存在包含典故或獨特的歷史、傳記人物、故事情節的中英習語中。例如習語“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中,需要對“嫫母”這個人物進行解釋,否則無法通過對比,表達出“再難看的人,也有好看的特點;而再好看的人,也有不好看的地方”這一個意義。這個習語經過注釋,譯為“MoMu has her beautyand Xi Shi has her ugliness.(Momu was a famous uglywoman,while Xi Shi was a women of peerless beauty.”在形容美人時,英文中的“as fair as Helen”如果直譯為“像海倫一般美麗”,不懂希臘神話的中文讀者會不明白海倫的美法。伊索語言中“dog in th manger”因為不能直譯成“馬槽里的狗”讀者會不明白這個習語的意思,只能加注譯為“自己不用也不給別人用”這個習語的意思就非常明確了。
由于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接受過理論性的翻譯學習,而翻譯不能一蹴而就,翻譯也不是依葫蘆畫瓢的簡單工作。所以在翻譯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在開展翻譯實踐的同時,進行翻譯理論的學習。理論指導實踐,同時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本文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針對習語中英習語產生的差異,探討可行的翻譯策略,以期為中英習語互譯提供可參考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