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張淑花
從音樂學科的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改革角度,開展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研究與實踐,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促進學生的成長。通過動覺、聽覺、視覺和觸覺等感官的體驗活動來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音樂素養,讓課堂成為師生愉悅和諧的體驗場。關注體驗過程中的情感提升、意識形態以及行為模式的影響,如,氣質、人格、情緒、情感、認知、態度、價值觀和責任意識等隱性品質的影響。只有教師不斷進步,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才能建設有效的音樂課堂,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全面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
音樂是學校教育階段的主要教學之一,而學校音樂教育的順利實施,一定要建立在物質環境完善、文化設施健全的基礎上。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不少學校對音樂教育都不注重,學校的音樂教育資金投入也十分有限。不少學校在音樂教育上都沒有具體規劃,學校音樂課程時較少,課程內涵也無法落到實處。有些學校在音樂教育上不但教師能力不足,而且學校校園音樂教學設施十分缺乏,音樂教學設備殘缺不全,音樂課程根本無法順利實施,音樂課程的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執行者,也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師的能力將直接影響音樂教學的質量。部分教師教學水準不高,這是目前學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比如,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重知識、輕素養”,即只注重音樂知識的傳授,考查學生技能的掌握,卻不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而音樂素質教育的重心明顯失衡。不少學校音樂教育教師在音樂教育中盲目強調音樂知識灌輸,過多分析歌曲、樂曲知識點,反復強調數字化記憶,甚至讓學生遵循傳統思維定式學習音樂,教師很少以完全不同的視角指導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并沒有過多時間自由享受和想象歌曲、樂曲,學生學習音樂的激情與趣味也受到了負面影響。
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有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等特點,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可感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而音樂欣賞是一種抽象的聽覺藝術,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學習障礙。教師作為成年人,不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在理解、感受、體驗音樂的教學各環節中教學方法缺乏童趣,較少考慮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不能站在兒童已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有時起點過高。單一的教學手段缺少豐富、有趣的音樂體驗活動,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而作為抽象的音樂讓缺乏生活閱歷的小學生更加難以理解。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這幾個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問題關鍵在于選擇生動、有效,易于小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如何讓抽象的音樂旋律變成直觀可感的形象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調動學生通過肢體律動參與到音樂體驗活動中,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筆者在課堂中開展了大量的實踐和研究,探索出多維體驗的教學模式。通過語言文字、美術、舞蹈、場景表演等多個維度設計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發揮通感作用,將音樂作品的內涵更加直觀、精彩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感受、理解、表現音樂作品。
音樂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欣賞和感受中收獲心靈上的共鳴和思維上對歌曲的認同。在中國教育向多元化發展的歷史時期內,體驗式教育無疑是最符合其發展趨勢的。
1.情境導入體驗音樂之趣
“體驗”是指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為主要學習形式;音樂情感指的是個體對某種音樂聲音的相應態度和內心體驗。
小學的音樂體驗式教育,以情感活動為主線,學生積極參加直接感受音樂教學活動的主體形式,強調學生參與、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作品,將情感的加深和思想情感外化于行,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這就需要創造愉快、明亮、貼近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的多種形式的學習情境,為新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鋪平道路。
創造情境的“情感”體驗是課堂學習的先決條件,被用作課堂導入環節,巧妙的介紹性鏈接是成功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擴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快速積極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為新課程的教學創造良好開端。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課中,課程的多媒體軟件呈現動態圖像,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今天森林里有舞會。”打開動畫音頻演示:“歡迎同學們來參加我們的舞會,我想邀請會學習、熱愛舞蹈、愿意合作的同學,快來加入我們吧。讓我們隨著有趣的音樂跳舞吧?!苯處煂⒅黝}旋律《單簧管波爾卡》和《杜鵑圓舞曲》的片段混合,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吧治钑敝骶€,課堂內容有趣、游戲化,注重過程,注重學生主體的參與,學習活動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和能力發展,契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探索音樂、感受音樂和表達音樂,為后續學習活動的有序推進奠定基礎。
2.吟唱歌詞體會音樂之美
音樂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許多音樂家在創作時常常用文字加以闡述。在學習《憶江南》這一類音樂作品時,讓學生讀一讀歌詞對體會音樂作品有著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可以用優美、柔和、連貫的聲音唱歌,體驗歌詞的意境之美。并以積極的態度吟唱和表達,表達了對江南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音樂激發學生對江南的熱愛。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表達歌曲,以更好地表達江南之美,通過鼓勵學生自發進行獨唱和小組討論,可以進一步加強歌曲學習,激發學生的歌唱熱情,增強自信。欣賞民歌《憶江南》,讓學生對同一首歌曲的不同譜曲進行比較,感受兩首歌曲的異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憶江南》,更好地演唱歌曲,通過比較讓學生對演唱形式、方法、情感更加的運用自如。
3.語言交流感受音樂之情
通過師生交流聽后能啟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將抽象的音樂變成具體的音樂。音樂的感受通過語言文字的描繪變得直觀了,更精彩了。例如,在欣賞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搖籃曲》時,教師可以放下窗簾,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音樂:“我好像回到小時候,躺在媽媽的懷里,很溫暖。”“我覺得音樂是甜甜的,因為我做了一個甜甜的美夢?!?/p>
小學音樂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沒有受到重視,當成簡單的歌唱練習,但實際上的小學音樂課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首先音樂教學能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音樂內容。其次,它將知識結構、生活體驗相結合,通過音樂形成自己獨特認識的過程。小學生缺乏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無法用現有的知識量理解音樂內涵。最后,將圖譜教學應用其中,學生可以通過旋律線、圖形和顏色等圖譜去理解、體驗、表現音樂,能讓音樂變得直觀而充滿活力。
1.以“圖”感“樂”
圖譜有效輔助,多元感官參與,音樂圖譜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輔助手段,它依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將抽象的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力度等,通過點、線、圖形、色塊等方式具象呈現,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激發學生多元感官共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將枯燥、抽象的音樂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度,降低了學習難度,營造了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小狗圓舞曲》,通過小狗跳動的路線圖演繹每一句音樂旋律,抽象的音樂內容可視化。
2.以“色”感“樂”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問題,對音樂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畫面往往無法充分發揮想象力,如果只靠教師的語言表述,或缺少影像圖片,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音樂教學的氛圍沒有那么濃烈,甚至有點像語文課,學生就會覺得很枯燥乏味。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筆者認為學生不僅要聽音樂,更要用積極的思維和想象力,用視覺和觸覺去感知、感受、創造和表達音樂。多媒體信息網絡的情境學習可以充分激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由度,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創造力和智力。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欣賞美和想象美的能力,而且對學生的創作美給予完全的自由也是非常有益的。針對這一特點,筆者在備人教版第一冊“我愛家鄉我愛祖國”這節課中,除了分析歌曲的重點和難點外,更投入教材的創作上。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狀態,筆者先根據歌曲內容收集了幾張圖片:彩色的地圖、碧綠的平原、金黃的沙漠、長長的長江、黃黃的黃河、小船一樣的臺灣島,通過精心設計,將它們進行排序,并進行梳理,課件已經基本完成。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學生見到這種圖畫,非常激動。課件中的場景仿佛就在他們眼前,學生頭腦中的形象思維立即被充分調動起來,想象力豐富。這節課不僅培養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
傳統音樂課程以聽為主,學生在音樂課上相對被動。但通過“唱”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主旋律,強化學生對主旋律的印象。因為歌曲的主體部分是思想表達的核心,是音樂思想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元素。引導學生唱旋律,可以提高學生對主旋律的記憶,正確識別主樂中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樂曲的主要意象。通過“唱”感受音樂,口語結合,充分調動眼睛、耳朵、嘴巴等感官參與歌曲感知活動,讓學生的思想真正得到調動,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1.用簡單的母音模唱旋律
由于欣賞的大部分曲目大多旋律復雜,這可能會導致學習唱歌時遇到一些困難。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聽到并記住主題旋律,可以用簡單的元音模式來唱旋律,大大降低視唱的難度。
2.編配歌詞記唱主題旋律
在簡單的課程中,學生很難記住歌曲的旋律。如果教師根據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內涵組織相關課文,通過學生對樂曲的演唱,讓歌曲的抽象旋律更充分地用詩詞表達出來,音樂才能更好。感受歌曲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情感,喚醒自己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充分感知音樂之美。
欣賞音樂時,希望學生能冷靜地聆聽,因為音樂是聆聽的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評價的內容從聽開始,這是音樂評價的主要方法。但是,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集中,因為他們正處于活躍的年齡,如果讓學生反復聽,恐怕學生很快就會厭倦,很容易分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調動聽覺、肢體動作等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感知音樂,通過有趣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的振動進行有節奏的表演,使學生能以肢體的節奏感知音樂形象,充分表達音樂的內容和情感。以聽為基礎,動靜結合交替進行,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合音樂節奏的表現,用肢體動作更充分地表達音樂作品。例如,《小步舞曲》,首先,教師讓學生在靜靜聆聽音樂的同時,感受音樂優美抒情的意境。其次,捕捉樂曲的三重舞特點,編排指舞,內外兩圈,手牽手,舞動感受小步舞的優雅節奏。再次,學唱旋律和簡單的歌詞,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音樂流暢抒情的旋律,加深印象。最后,完整地欣賞音樂,讓學生在主題曲出現時使用哼唱、手拉手跳舞幾種不同的方法來理解主題,了解音樂的整體結構。這種動靜結合的方式,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他們活躍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在聽力鍛煉和運動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學生的聽覺、動覺、歌唱等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效果非常好。
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研究和實踐,讓小學音樂教學變得更有體驗感受,所謂小學音樂的體驗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去發現音樂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在小學音樂中感受到足夠濃烈的情境創設,體驗到豐富且具有意義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精神領域有更好的收獲,感受小學音樂教學帶來的美妙,體驗小學音樂教學的美之所在。通過多維體驗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的方法,小學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讓更多小學生在體驗中領略小學音樂的美好。通過視聽觸感的方式,小學生深入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意義,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有效性,促進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及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