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恒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皇島 066000)
新時代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切實提升思想認識,在理論上準確全面意識到中華民族與民族意識的辯證關系。隨著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構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我國各族人民必須加強團結,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發展規劃。在這一新發展時期對于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思考也進入了全新的時期,我國民族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加強民主團結構建民族共同體意識成了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優化落實這一社會基本理念成了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發展來看,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統一的認識和情感,能夠認可民族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是多個民族和多個團體所構成的共同體,擁有共同的歷史回憶和社會價值觀念,所以在發展中解密結合擁有共同的命脈和思想理念。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目標是在人民群眾中建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基本思想。早在2014年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團結的核心方法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已經發展成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團體之間的有效交流活動,讓所有民族團體共同奮斗、創建和諧美好家園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構建出了符合我國當代社會發展基本要求的發展方向,在未來發展中需要不斷落實民族間的交流,加強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自信,有效維護國家統一,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目前,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逐漸發生轉變,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認識到這一社會矛盾的轉化情況,應當轉變社會基本理念。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獲得了顯著的提高,我國于2020年已基本完成全民脫貧任務。但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區、部分民族發展不均衡、不平等的問題,社會中的貧富差距仍然較大,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當前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社會矛盾的轉化將可能會導致未來的社會出現一些問題。矛盾的轉化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及民族的復興,所以在民族工作中需要意識到社會矛盾變化的主要影響機制。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不斷交流、交融、匯聚成民族團結的內在機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軌跡,雖然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團體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但是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正在不斷互補,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而在漢族與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易的過程中,漢文化在吸收和借鑒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也逐漸成了主流文化,最終匯聚形成了當今的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了不同的特色,在我國當今社會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發展格局,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的基本發展方向。在新時期都必須堅定不移地以中華文化為統一的文化理念,讓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加強民族團結,人們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將會不斷增強。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不是中國境內某一個民族的夢想,而是匯集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想,是全國人民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應當將所有民眾的力量團結起來付出努力,這樣才能夠盡快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了這一歷史發展趨勢,也認識到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對于中國夢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思想。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設并不是在歷史中憑空發展而來的,而是在民族交往和歷史發展中的最終結果。民族共同體意識早期是各民族基于相同的目標共同努力而完成的發展目標,結合我國歷史發展情況,民族的共同目標主要包括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新時期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也具備相應的意識建設方向,從而打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和外在關系。
從社會經濟的發展來看,想要使各民族之間進行有效互動,并且生成共同體意識,那么不同民族之間就必須有統一的發展目標和利益關系,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中華民族內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我國目前已經從計劃經濟時代走向了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因此當前市場中也有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各民族和地區為了加強經濟發展,促使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了有效合作,各民族地區的基礎薄弱部分可以被其他地區彌補,從而實現全民族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格局完全不同,少數民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少能夠以傳統生產方式銜接至現代化生產中,脫離了銜接結構關系,影響了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所以,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產業的深化分工與交往,真正將民族地區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結合,構建統一的經濟發展目標,在統一利益目標的影響下,民族的發展將會更加團結,從而建立起完善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設。
目前,幾乎所有的民族自治區都與其相鄰的地區建立了對口支援或者經濟交流的發展模式,該模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民族關系的體現。當前,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亟待解決,各少數民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往往存在一定的瓶頸,未來,隨著“大市場”的建立,其分配矛盾將會逐漸減少,中央制定的各類政策和制度將會推動不同地區合作,善于利用不同民族地區的資源合理彌補社會差異,從而避免人民收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逐漸拉大,出現社會分化的情況。
同時,要注重社會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我國社會正在快速發展,而大量資金和資源往往向沿海城市聚集,民族地區群眾也需要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因此,需要重點加強民族地區的就業、醫療和教育等與各族人民生活習慣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內容,推動社會公平化發展,促使各族人民都擁有可致富的發展渠道,減少少數民族群眾在生活中的現實困難。
在新時代,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那么就需要建設一個完善的文化理念。只有所有民族共同認可的文化,才能夠增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從而有效減少因為民族不同而產生的社會矛盾。
首先,從地理空間上來說,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相對復雜,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偏向于城市經濟,所以部分偏遠地區的群眾逐漸向內地城市轉移,這也帶動了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而內地人口為了尋找全新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各民族地區。人口之間的流動為不同民族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促進了各族人民對我國多民族國情的基本認識。但同時,民族文化的不同也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需要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可以快速融入當地生活,這樣就可以有效消除不同地區人民的誤解,同時構建統一的文化理念。加強城市地區的包容程度,能夠促使新時代不同民族的人民不再是簡單的生活與單一社會和空間內的集團,而是讓不同民族在社會分工中以不同的身份進入社會中,如工人、牧民、教師等,其基本責任都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而努力。
其次,是人口流動問題。人口流動本質上是人員文化跨界而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隨著東西部的雙向人口流動,我國民族分布越加復雜,從宏觀角度來看,各族人民從傳統的技術空間、社會紐帶及文化環境中,已經逐漸脫離出來,構建了跨地區、跨經濟、跨文化的多種不同社會關系。各族人民以現代社會人的身份融入社會發展中,形成人們共同發展的基本理念。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加強多元文化宣傳,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可以對不同的民族文化擁有一定的基本認識,這樣就為民族之間的活動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此來加強民族間的交流。
從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各民族都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而所有民族所創造的中華文化聚合體才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在新時期,我國民族發展領域呈現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存的發展現象,為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建設統一化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而構建出多元化的文化,但與之同時又在多元文化基礎之上構建統一文化,以求同存異的改革措施,推動民族文化的協調發展。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各民族的文化邊界正在不斷模糊,這使得不同文化交錯并存,社會管理者應當構建更為豐富的文化基本意識。在文化管理中,要突出不同文化領域中的共同性和文化特征,建設現代文化服務體系,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去感受不同的文化服務,以此來建立共存共享的民族文化,減少民族文化在推廣過程中的阻礙。
同時,需要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共享的建設,讓所有民族的人都可以充分了解我國文化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促使人民群眾可以有效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孕育的文明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各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重要方法,需要對我國各族人民的心理特征具有基本的了解。一般來說,各民族的心理特征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各民族地區也會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必然導致不同民族群眾的心態復雜化發展,可以利用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精神文化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歷史記憶是各民族發展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各民族的歷史記憶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和相關性,利用各民族在交往中得到的有益經驗來構建共同體意識和精神家園,以此來加強個體民族之間的碰撞交流,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再如,可以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支持,讓各民族人民明白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除了可以讓個人的經濟水平提升,還能幫助國家和社會進一步發展,以共同的發展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目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要堅定不移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共同體意識的影響下,促進各民族有機結合、相互配合,形成緊密的聯系,在統一的目標下艱苦奮戰,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