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王臘梅# 溫琪 肖麗娉
(1 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 南昌 330096;2 江西省贛州市皮膚病醫院 贛州 341000)
麻風病(Leprosy)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極容易被誤診[1],若診治不及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畸殘,導致多數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同時會被社會歧視和排斥,社會支持水平偏低[3],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成為“因病致貧”的主要原因[4]。1998 年中國在世界麻風病大會上向世界宣布中國在國家級和省級水平達到了世界衛生大會設定的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5]。2000 年底,江西省尚有 15 個縣(市、區)的“兩率”高于衛生部頒布“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標準[6]。近20 年來,江西省麻風病發現率顯著下降,總體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本研究利用統計數據對麻風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流行規律展開分析,總結防治麻風病實踐經驗,為下一步完善防治麻風病策略提供依據,以期達到消除麻風病危害目標。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信息 來源于《全國麻風病疫情監測系統》和《全國麻風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LEPMIS)》。
1.2 研究方法 收集2001~2020 年所有新發現的麻風病病例,麻風病臨床分型、麻風反應、畸殘、查菌、復發等根據麻風病診斷標準[7]。
1.3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2007 對病例原始數據展開處理,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例的群體特征、發現方式、畸殘情況等展開描述性分析,并采用SAS9.0 軟件展開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2001~2020 年江西省新發現麻風病病例共801 例,年平均發現率為(0.091 5±0.038 7)/10萬,發現率最高年份為2005 年的0.159 8/10 萬,最低年份為2020 年的0.017 3/10 萬;發現率從2001年的0.117 1/10 萬下降至2020 年的0.017 3/10 萬,下降85.23%,總體呈下降趨勢。2001~2020 年發現病例數從2001 年末的217 例下降至2020 年末的92 例,下降57.60%;患病率從2001 年的0.480/10萬下降至2020 年的0.199/10 萬,下降率為58.54%,最高年份為2005 年的0.565/萬。見圖1。
2.2 地區分布 江西省11 個設區市均有報告新發現病例,其中以贛州市、吉安市為首,分別是317 例、184 例,占江西省新發現病例總數的62.55%。各地區新發現病例數構成與人口構成比之間差異顯著(χ2=30.99,P<0.001)。見表 1。

表1 2001~2020 年江西省新發現麻風病地區分布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齡 病人發現時的平均年齡為43.88 歲,最小4 歲,最大90 歲。發現時的年齡按<20 歲、20~30 歲、30~40 歲、40~50 歲、50~60 歲和 60 歲以上分組,其病例構成比分別為5.74%、15.11%、21.72%、22.72%、17.10%、17.60%,以 40~50 歲組最多。兒童病例15 例(<15 歲),占1.87%。
2.3.2 性別 2001~2020 年新發現病例中男性594例,女性207 例,男女比為2.87:1。其中男性病人構成比呈逐年降低趨勢,女性病人構成比呈逐漸增高趨勢。
2.3.3 職業 以農民為主,占83.65%;兒童及學生占3.37%。
2.4 病例特征 菌型類別:臨床多菌型689 例,占86.02%,臨床少菌型112 例,占13.98%,菌型類別比為6.15:1。查菌:新發現病例中查菌人數為718 例,查菌率89.64%,其中查菌陽性534 例,陽性率66.67%,總體呈上升趨勢。畸殘:2 級畸殘患者163例,占20.35%。其中臨床多菌型133 例,占16.60%;少菌型30 例,占3.75%。復發病例:2001~2020 年共發現復發病例92 例,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聯合化療后復發36 例,占39.13%;單獨化療后復發56 例,占60.87%。見表2。

表2 2001~2020 年江西省麻風病例特征一覽表(例)
2.5 傳染源 新發現病例中大部分病人的傳染來源不明占57.05%,家內傳染占19.10%,家外傳染占23.85%。
2.6 發現方式 新發現病例中以被動發現為主要發現方式,總計663 例,占82.77%(其中皮膚科就診發現占67.29%);主動發現138 例,占17.23%(其中接觸者檢查占5.37%,線索調查占10.99%,其他占0.87%)。
2.7 麻風反應 新發現病例中確診時有麻風反應的為229 例,占28.59%。其中多菌型215 例,占26.84%;少菌型14 例,占1.75%。
從2001 年以后江西省先后實施了“2001~2005年江西省麻風病防治規劃”、《江西省麻風病防治規劃實施細則(2006~2010 年)》和《江西省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2011~2020 年)》,全省新發現病例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發現率和患病率分別下降85.23%和58.54%,上述規劃的實施對江西省麻風病疫情的下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體而言,江西省麻風病病例分布不平衡,主要聚集在江西省南端的贛州市、吉安市,在地理位置上呈南高北低趨勢,與前20 年的分布特點一致[6]。兒童病例成為麻風病流行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個地區的兒童麻風病例所占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麻風病流行的程度和趨勢[8]。江西省兒童病例占新發現病例的1.87%,低于全國的2.70%[9],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89,P>0.05);與貴州省 1999~2018 年的3.90%[10]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04,P<0.01)。多菌型病例占86.02%,同時菌型類別比總體呈上升趨勢。并且在所有新發病例中,查菌陽性率為66.67%,總體呈上升趨勢,提示江西省麻風病流行程度有所下降,但是傳染源仍然存在。2 級畸殘占20.35%,顯著低于前20 年的30.85%[6](χ2=33.634,P<0.01) 和 陜 西 省 的 31.03%[11](χ2=18.512,P<0.01),與全國的22.51%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49,P>0.05)。但是 2 級畸殘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表明江西省麻風病病例早期發現工作還需加強,需要加大早期發現力度,才能降低畸殘率,消除麻風病危害。新報告病例總體以被動發現為主,占82.77%,與前20 年的主動發現為主截然相反,可能與前期大規模病例普查息息相關。同時以皮膚科門診為主,構成比呈逐年增高趨勢,提示皮膚門診醫生發現麻風病人能力得到提升,麻風病臨床培訓初見成效。麻風反應病例數占28.59%,因為麻風反應可能引起神經性損害[12],因此不能忽視麻風反應,需要加大監測和管理力度,避免發生或加重畸殘[13]。
截止到2020 年底,江西省所有縣(市、區)患病率都在1/10 萬分之一以下,達到了《江西省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2011~2020 年)》總體目標。然而早期發現率和新發現病例2 級畸殘率仍舊未達標,江西省麻風病疫情各項指標在全國排名還是位列前十[13],并且新發現病例2 級畸殘率又是作為衡量麻風病負擔的重要指標。如何可持續性早期發現麻風病人,降低2 級畸殘率,主動發現病人,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目前麻風病防治工作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重點疾病監測項目,積極推進麻風病癥狀監測系統在全省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使用,使得主動和被動發現方式更好地結合,不斷提高早期發現效率,從而達到消除麻風病危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