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珊 丁勇 許冬梅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眼科 興國 342400)
白內障(Cataract)是常見的眼部疾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強的致盲性[1]。白內障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已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亟需對白內障的治療手段進行研究。手術是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手段[2],但傳統囊外白內障摘除手術創傷大、療效有限,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醫療需求[3]。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白內障治療術式,臨床實踐證實上述兩組術式均對白內障有較好的療效,術后可改善患者視力,社會效益良好[4],但臨床關于二者治療白內障的優劣比較較少。故本研究探討白內障應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超聲乳化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就診的60 例白內障患者開展研究,時間為2021 年2月至2022 年1 月,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57~83 歲,平均(64.85±4.12)歲;患病時間 0.8~5年,平均(2.13±0.84) 年;晶狀體核硬度分級(Emery-Little 分級):Ⅱ級 19 例,Ⅲ級 11 例;單眼18 例,雙眼 12 例。觀察組男 13 例,女 17 例;年齡58~85 歲,平均(65.01±4.27)歲;患病時間 0.9~6年,平均(2.25±0.89)年;Emery-Little 分級:Ⅱ級 15例,Ⅲ級 15 例;單眼 20 例,雙眼 10 例;兩組性別、年齡、Emery-Little 分級、患病時間、患眼部位等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2021604561)。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眼底裂隙燈及臨床體征檢查,確診為白內障[5];疾病均處于成熟期;有手術指征;患者或家屬術前知曉手術風險,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有手術禁忌證者;眼部有嚴重外傷或炎癥者;先天性白內障、青光眼者。
1.3 手術方法 術前3 d,兩組患者均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國藥準字H20203122)點眼治療,每次1~2 滴,每日4~6 次。期間指導其完善眼科及術前常規檢查。手術均由同一醫護團隊實施。對照組:實施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術前2~3 d 抗生素滴眼液點眼,清潔結膜囊并充分散瞳,術中常規消毒鋪巾,結膜囊表面麻醉及術眼球周麻醉,開瞼器開瞼并置于顯微鏡下,上直肌吊線固定眼球,剪開10:00~12:00方位角鞏膜緣球結膜約5.5 mm,暴露鞏膜,止血,距角鞏膜后1.5 mm 處作角鞏膜板層切口,長5.5~7.5 mm,向前分離至透明角膜緣內1.5 mm。越過角膜邊緣刺入前房,注入適量粘彈劑,擴大內切口。控制撕囊口直徑在為5.0~6.0 mm,水分離,游離晶體核脫于前房,娩出晶體核。吸除殘留皮質,見后囊膜完整。前房注入粘彈劑,囊袋內植入人工晶體,調整后吸出粘彈劑,注入林格氏液使前房成形,觀察切口水密無滲漏。觀察組:實施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術前準備與對照組一致。術中常規消毒鋪巾,行結膜囊表面麻醉,開瞼器開瞼并置于顯微鏡下,于透明角膜近角膜緣10 點處作一寬3.0 mm、長2.0 mm 的角膜隧道。側方位于2:00 的透明角膜內1.5 mm 處用15°角膜穿刺刀作輔助切口,與虹膜平行刺入前房。前房注入適量粘彈劑,撕囊鑷作前囊膜連續環形撕囊,直徑約6 mm。用刻槽四分法進行晶狀體核超聲乳化,抽吸后I/A 注吸皮質,再次注入粘彈劑,囊袋內植入折疊型人工晶體1 枚,注吸前房內粘彈劑,主切口注入林格氏液使前房成形,檢查切口水密完好。術后對兩組患者的術區均采用加壓法包扎。術眼均給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20497)點術眼,2 滴/次,6 次/d;普拉洛芬滴眼液(國藥準字H20133099),點術眼,4 次 /d;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國藥準字S19991022),點術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國藥準字H20020496),涂術眼,每晚1 次。術后根據患者情況適量減少使用并停用滴眼液及眼膏。
1.4 觀察指標 (1)視力:術前、術后1 周、術后1個月、術后3 個月,使用國際視力表測評患者的患眼裸眼視力(VASC)及最佳矯正視力(BCVA)。(2)角膜情況:術前、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使用CEM-530 型角膜內皮顯微鏡(NIDEK co.,LTD.)測定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及角膜內皮細胞密度(ECD),ARK-1s 型自動電腦驗光儀(日本尼德克株式會社)測定角膜散光度(CYL)。(3)淚膜情況:術前、術后1 周、術后 1 個月、術后 3 個月,將熒光素試紙使用抗生素滴液濕潤后,靠近眼瞼邊緣,指導患者眨眼4~5 次,使眼表粘涂熒光素,在YZ5FI型裂隙燈(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照射下測定患者淚膜破裂時間(BUT)。取3 次測量數據的平均值為最終值。(4)并發癥:包括干眼癥、結膜充血、后囊破裂。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 統計學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視力對比 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兩組VASC、BCVA 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視力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視力對比()
BCVA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VASC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30 30 t P 0.35±0.08 0.32±0.11 1.208 0.232 0.53±0.09 0.41±0.11 4.625 0.000 0.57±0.12 0.47±0.12 3.227 0.002 0.60±0.11 0.53±0.12 2.355 0.022 0.72±0.17 0.69±0.15 0.725 0.472 0.91±0.13 0.78±0.14 3.727 0.000 0.97±0.14 0.82±0.13 4.300 0.000 1.02±0.18 0.91±0.15 2.571 0.013
2.2 兩組患者角膜情況對比 與術前相比,術后1周、術后 1 個月、術后 3 個月,兩組 CCT、ECD、CYL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1 周、術后3 個月,兩組CC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1 個月,觀察組 CCT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1 周、術后 1 個月、術后3 個月,兩組EC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1 周、術后 1 個月、術后 3 個月,觀察組CYL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角膜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角膜情況對比()
CYL(D)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CT(mm)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28.19±7.12 39.17±7.84 5.679 0.000組別 n ECD(cell/mm2)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 0.87±0.08 0.89±0.10 0.855 0.396 0.52±0.05 0.55±0.07 1.910 0.061 0.49±0.06 0.57±0.06 5.164 0.000 0.45±0.07 0.47±0.08 1.030 0.307 84.56±10.24 85.03±9.82 0.181 0.857 33.15±5.94 42.91±6.48 6.081 0.000 30.12±5.49 41.76±5.82 7.969 0.000 30 30 t P 2 385.09±824.18 2 384.13±831.09 0.004 0.996 1 624.69±459.67 1 749.88±512.33 0.996 0.323 1 579.41±499.62 1 602.14±504.37 0.175 0.861 1 502.15±505.27 1 597.84±628.64 0.650 0.518
2.3 兩組患者淚膜情況對比 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兩組BUT 均延長,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淚膜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淚膜情況對比(s,)
組別 n BUT術前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 8.01±1.34 8.12±1.21 0.334 0.740 11.42±3.12 9.64±2.84 2.311 0.024 11.72±2.79 9.81±2.41 2.837 0.006 11.85±2.95 9.93±2.24 2.839 0.006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比對照組(26.67%)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遺傳、高齡、眼部營養障礙等因素均可引起眼部晶狀體透明度下降或晶狀體顏色改變,使得視網膜無法正常接收光線投射,表現為視物模糊,臨床稱之為白內障[6]。在本研究中,治療3 個月后,觀察組VASC、BCVA 比對照組高,觀察組CYL 比對照組低。提示相較于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對改善白內障患者視力的效果更佳。白內障超聲乳化術通過在透明角膜作一2.8~3.0 mm 小切口,在保留后囊完整的基礎上,借助超聲乳化機的超聲能量將混濁的晶狀體作乳廉狀粉碎并吸出后,植入折疊式人工晶體,以實現摘除白內障,恢復患者視力的目的[7~8]。同時,超聲乳化術在小切口閉合狀態下實施手術,可維持眼壓的穩定,避免眼內容物脫落,且隧道式小切口具有抗張強度高、可自行閉合的特點,對角膜的影響很小,這也是患者術后視力改善的原因[9~10]。
淚膜穩定性較差,在眨眼后可均勻分布于眼膜表面,營養眼部神經,而眼部手術可對淚膜造成影響,致使淚膜穩定性變差,最終引起干眼癥、異物感等眼部不適癥狀[11]。在本研究中,治療3 個月后,觀察組BUT 比對照組長,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與既往研究[12]基本一致。提示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可提高淚膜穩定性,改善預后。考慮與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所作的手術切口更小,可進一步減輕眼表炎癥狀態,促進水腫消退,恢復角膜表面的規則狀態與淚膜的穩定性有關[13~15]。
綜上所述,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均可治療白內障,但相較而言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可進一步提高視力矯正效果,改善角膜狀態,降低散光度,視覺質量提升效果更加理想,且術后不會發生嚴重并發癥,預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