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艷,葉云峰,解華云,覃斯華,李天艷,何 毅,洪日新,李 智,柳唐鏡,韋正光,李桂芬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廣西西甜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南寧 530007)
廣西地處我國華南地區,具有十分豐富的光、溫、水、熱資源優勢,是全國西瓜生產栽培較早、出口創匯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無籽西瓜之鄉[1-2]。廣西無籽西瓜生產品種主要是廣西三號、特新一號、林優新一號、雪峰花皮、洞庭1 號、鄭抗無籽等大果類型[1,3],這類品種雖然產量穩定,但果型偏大,隨著現代社會家庭人口結構小型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西瓜也由過去片面追求大果、豐產的數量型生產逐漸向質量型發展,早熟、優質、中小果型無籽西瓜品種受到現代家庭和市場青睞[4-11]。因此,筆者所在團隊根據市場需求,確立無籽西瓜育種目標:培育適合廣西及周邊地區種植的早熟、高產穩產、耐貯運優良中果型無籽西瓜新品種。
母本新4n-b 是用美國糖嬰與日本旭都系雜交后,從中選出1 個單瓜作母本,與太和系雜交得到F1代三交種材料,經1995—1999 年連續5 年13 代加代分離、自交選擇、隔代回交,再繼續分離、自交篩選、決選得到穩定自交系后,2007 年利用秋水仙素誘變得到四倍體材料,經過連續3 a(年)6 代穩定篩選得到的優良四倍體育種材料。該材料中熟,全生育期95 d 左右,果實發育期33 d 左右,果實正圓形,果皮淺綠色覆隱網條紋,果皮厚度1.1~1.3 cm,皮質堅韌,不易裂瓜,瓜瓤鮮紅一致,瓤質細膩,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0.0%~11.0%,一般單果質量4.0~6.0 kg,易坐果,抗病抗逆性強。
父本TZS-2 是用20 世紀90 年代從馬來西亞引進的TZS 材料經2001—2005 年連續5 年12 代嚴格自交分離后獲得的穩定自交系育種材料。該材料早熟,全生育期85 d 左右,果實發育期26~28 d,果實橢圓形,果皮綠色覆明顯墨綠條帶,果皮厚度0.8~1.0 cm,皮質堅韌,瓤色大紅一致,瓤質爽脆,剖面光滑,無黃筋塊,纖維少,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0%~12.5%,單果質量3.5~5.0 kg。植株長勢中等,分枝力強,極易坐果。
根據育種目標,2011 年春季在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武鳴西瓜甜瓜試驗基地配制25 個組合,同年秋季進行小區栽培觀察測定及室內分析鑒評,最終篩選出產量和品質性狀表現均突出的新4n-b×TZS-2 組合。2012—2013 年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和北海市的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西瓜甜瓜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新4n-b×TZS-2組合綜合性狀表現突出。2014 年在廣西南寧市、北海市等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表現優秀。2014—2015 年在廣西南寧市、北海市和崇左市等地進行生產試驗,該組合均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抗病抗逆性強,早熟、易坐果、豐產穩產,品質優良,定名為桂系9 號。2020 年6 月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 西瓜(2020)450273。
2012—2013 年分別在廣西南寧市和北海市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西瓜甜瓜試驗基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廣西三號無籽西瓜和廣西種植面積較大的黑美人類型有籽西瓜珠農大美人為對照品種。試驗地為砂壤土質,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種植規格:畦寬3.0 m(包溝),株距0.65 m,雙行對爬種植,試驗小區面積為60 m2(20 m×3 m),每小區種植60 株,折合667 m2種植684 株。春茬于2 月中旬播種,5 月上中旬采收。秋茬7 月中旬播種,9 月下旬采收。采用地膜覆蓋,雙蔓留單瓜栽培方式。試驗結果(表1)表明:桂系9 號無籽西瓜平均果實發育期28 d,比珠農大美人(30 d)早2 d,較廣西三號(34 d)早6 d;平均果皮厚度0.79 cm,與珠農大美人相當,較廣西三號薄0.25 cm;平均667 m2產 量 2 553.68 kg,較 珠 農 大 美 人 高347.77 kg,顯著增產16.33%,與廣西三號產量相當;平均中心和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11.0%和9.0%,分別較珠農大美人高0.2、0.5 個百分點,較廣西三號高0.6、0.9 個百分點。

表1 桂系9 號在品種比較試驗中的結果
2014 年春季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和興寧區五塘鎮,秋季在廣西北海市進行區域試驗,以珠農大美人為對照品種,面積均為667 m2,畦寬3.00 m(包溝),株距0.65 m,雙行對爬種植。統一采用露地地膜覆蓋、雙蔓留單瓜栽培方式,每株1 果,主蔓第3雌花坐果。試驗結果(表2)表明,桂系9 號各試點的平均果實發育期29 d,較對照31 d 早2 d;平均果皮厚度與對照相當;平均單果質量4.19 kg,667 m2產量2 345.02 kg,較對照顯著增產14.21%;平均中心和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11.2%和8.8%,分別較對照高0.6 個百分點和0.8 個百分點。

表2 桂系9 號在區域試驗中的結果
2014—2015 年春季分別在廣西南寧市、北海市、崇左市和藤縣等地開展較大面積的生產示范試驗,以珠農大美人為對照。統一采用露地地膜覆蓋,雙蔓留單瓜栽培方式。畦寬3.00 m(包溝),株距0.65 m,雙行對爬種植。試驗結果(表3)表明,桂系9 號各試點的平均單果質量3.90 kg;667 m2產量2 410.4 kg,較對照顯著增產18.7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9%~11.5%,平均為11.1%,較對照高0.5 個百分點,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4%~9.2%,平均為8.9%,較對照高0.4 個百分點。桂系9 號在各試點綜合性狀表現優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性狀穩定性。

表3 桂系9 號在生產示范試驗中的結果
2015 年課題組在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武鳴西瓜甜瓜大棚試驗基地進行抗枯萎病鑒定。采用浸根法進行苗期接種。待幼苗長至1 葉1 心時,進行人工室內接種。將幼苗植株拔起并用清水清洗根部,然后用吸水紙把根部水分吸干,在制備好的枯萎病菌液中浸泡15 min 后移栽至無菌基質的育苗盤內,覆膜保濕48 h,然后揭膜,室溫下正常管理,不施用任何殺菌劑。試驗設3 次重復,每次重復20 株幼苗,隨機區組排列。以珠農大美人和廣西三號為對照。接種25 d 后調查植株的發病情況,統計發病株數。西瓜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種抗性分級標準分成4 個等級類型[12]。結果(表4)表明:桂系9 號枯萎病發病率為43.3%,為中抗(MR)水平。

表4 桂系9 號枯萎病抗病性鑒定結果
桂系9 號為早熟中果型無籽西瓜新品種,廣西春季栽培全生育期95 d 左右,秋季栽培全生育期75 d 左右,果實發育期29 d 左右。植株長勢中強,果實近圓形,果皮綠色覆墨綠色條帶。果皮厚度0.8 cm 左右,耐貯運;瓜瓤鮮紅色,瓤質爽脆,果實中心和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11.0%和9.0%,白秕籽少,無籽性好;單果質量4.0 kg 左右,667 m2產量2500 kg 左右(見彩插8)。
適宜在廣西及氣候相似地區春季、夏秋季種植。播種時間:春季桂北地區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桂中地區在2 月中、下旬,桂南地區在2 月上、中旬;夏秋季桂北地區在7 月中旬,桂中地區在7月中、下旬,桂南地區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2 葉1 心時移栽。667 m2栽培密度:爬地栽培200~250株(少整枝)或500~700 株(整枝),立架栽培1200~1500 株。配置二倍體西瓜做授粉品種,開花期清晨進行人工授粉。坐果節位宜在第3~第4 雌花。增施有機肥,注意肥水均衡供應,瓜蔓倒蔓后,在引蔓擺蔓前重施攻瓜肥。坐果后視具體情況用復合肥作水肥淋施2~3 次,并適時加強水分供應。采收前7 d 停止供水以確保果實品質。整個生育期要及時防治病蟲害,以防為主,采用綜合防治措施把病蟲害消滅于初發階段。建議重茬地采用嫁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