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
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深入進行。依托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深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勢在必行[1]。根據2021年第4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9.89億,普及率為70%多。中國有16億人次移動互聯網用戶,百分百的用戶通過手機上網[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國務院大力實施“互聯網+”創新戰略,讓互聯網與整個社會的各行業深度融合,為建設信息化強國添磚加瓦。教育強國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環,在大力發展信息化產業的環境下,教育現代化、教育教學信息化應運而生。推進互聯網與高等教育聯通作用,必將為高等教育注入新鮮血液[3]。
排球在高校體育項目中活躍度不高,學生對排球運動的興趣較低,導致學生對學習排球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平衡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時間關系。排球公共體育課程課時少、內容少,需要合理的輔助教學模式來幫助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排球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現狀。移動學習是信息時代發展的新產物、學習的新模式,更多研究者將“閃光燈”對準它。而如何利用各移動端來整合、承載各專業,各門類學科的知識成為關鍵。微信是迄今為止最能夠讓大眾,尤其是高校學生所接受的一款社交軟件。它不僅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而且自身也成為了社交、互動的“操作系統”,有各種平臺的接口。它的出現與發展為微信移動學習,進而應用到輔助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研究通過對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的效果分析研究,將為公體課排球課程以及體育相關課程的信息化與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
以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對排球公體課的教學效果為研究對象,以山東建筑大學排球公體課為例。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山東建筑大學圖書館資料庫檢索系統查詢,搜索“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萬方數據庫”“ Weipu科技”期刊數據庫2000-2022年關于微信、移動學習和微信教學、微信移動學習在高校教學的應用、大學體育教學和高校排球公共體育教學的相關文章,查閱了排球教學方面的專著,獲得相關理論基礎資料。
1.2.2 訪談法
本研究就微信移動學習在高校排球公體課中輔助教學的相關問題對相關專家和教師進行訪談,結合訪談意見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深入了解其對輔助教學的感受,以及教學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情況,對輔助教學的效果有清晰認識。
1.2.3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采用了毛榮建老師的《建立和檢驗青少年學生的鍛煉態度—行為九要素模型》的體育鍛煉量表。在實驗前后就學生排球學習的態度、技能能力以及對排球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微信移動學習的運用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在實驗前與實驗后各發放120份,收回120份,有效份數1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本次研究所使用問卷相關系數r皆大于0.8,本研究所用問卷信度高,符合研究的使用標準。
1.2.4 實驗法
(1)實驗對象
從山東建筑大學學期安排排球公體課的相關班級隨機抽取了12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對照班60人、實驗班60人。
(2)實驗時間與地點
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在山東建筑大學排球場地,開展18次課的排球公體課程,共計36學時。
(3)實驗條件控制
在此次實驗教學研究中,通過實驗前對兩班人員樣本分析,人數一致,身體各項素質、排球的技術與理論知識、鍛煉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且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班與對照班在課程內容、課程進度、課程場地、課程教師等條件一致,教學實驗的自變量僅為課前課后的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干預學生學習活動。樣本差別在于兩班性別不同,實驗班女生更多,但對后期試驗數據的分析,女生對本樣本在身體素質、排球技術與理論知識、鍛煉態度的成績貢獻有限,影響極小。由此,本次實驗條件控制完善,實驗結果可信。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選擇實驗教學班級。從山東建筑大學學期安排排球公體課的相關班級隨機抽取了12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對照班60人、實驗班60人。
第二,確定教學相關內容。此次排球公體課教學,對照班與試驗班兩個班為同一教師授課,教學內容相同,皆根據葛春林教授的《排球運動教程》制定教學計劃、參考教學內容,兩個班級教學進度相同,備課教案為同一教案。
第三,移動學習環境的構建。通過微信群、訂閱號、微視頻、網絡資源充盈教學資源、設定教學策略,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將WIFI網絡遍布全校,解決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流量需求,為扎實開展教學實驗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第四,教學實驗前的測試階段。對照班與實驗班人數相等,實驗班較對照班女生多5人,在身體素質、排球技術等方面的測試數據實驗班存在劣勢的可能性。假若實驗后實驗班相較對照班相關數據在相關方面更優,那對實驗結果的說服力更強。實驗前對照班與實驗班相關素質的情況調查、排球基本技術與理論情況調查、教學實驗開始前對學生身體各項身高、體重和立定跳遠和專項素質助跑摸高、50 m跑、擲羽毛球、排球的基礎技術排球上手發球與對墻墊球,進行量化測試,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各項量化指標沒有區別。就可以先定計劃開展教學實驗,保證了對照班與實驗班的各項實驗條件相同,只有輔助教學的形式,也就是是否用微信移動學習來輔助教學。這一變量不同。
第五,教學實驗后的測試階段。經過18周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實驗后,再次對對照班和實驗班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測試內容和方法與實驗前的技術測試方法一致。實驗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排球基本技術和排球理論測試。最后進行實驗后問卷調查,包含:鍛煉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的影響、實驗后學生對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評價描述分析以及教師對輔助教學模式的評價。
第六,整理測試結果,并對從測試中獲得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以得出結論。
(4)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包括:實驗前對照班與實驗班相關素質的情況調查、排球基本技術與理論情況調查、實驗班微信移動學習教學方式設計、實驗班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前期分析、實驗班教學組織與實施。
其中教學模式是教學效果成功的關鍵點。通常用到的教學設計包含五部分: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 (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價(Evaluation),簡稱“ADDIE”模式。本研究將“ADDIE”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基礎,以目前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在此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設計出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模式,課程設計過程不僅要參考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還要充分考慮微信移動學習的定位、特點(見圖1)。

圖1 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模式
實驗班教學與組織實施過程中,建立微信群、訂閱號的推送、課前課前將相關課程資源發到群信群組,學生進行預習,在學習資源中引入測試,檢驗學生預習效果。實驗班課前部分,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微群給學生發送一些前期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資料。課中除了傳統教學模式必備的一切教學方法外,實驗班還借助微信的微視頻和照片,來為學生的技術動作進行剖析、糾正,讓學生清晰易錯節點。課后督促學員上傳習題錄像,對出現難問題及時反饋、解答,提高學習效果。
1.2.5 數理統計法
問卷數據和實驗數據采用Excel和SPSS19.0統計軟件整理統計分析。
2.1.1 實驗樣本分析
研究樣本的男女比例為:79人(66%)是男性,41人(34%)是女性。對照班與實驗班人數相等。女生方面實驗班多5人,身體各素質、排球技術方面的測試數據實驗班可能存在劣勢。假若實驗后實驗班相較對照班相關數據更優,說服力更強。

表2 實驗前身體素質分析
2.1.2 實驗前身體素質分析
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實驗前,對對照班、實驗班的身體各素質指標進行測驗,測得的數據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P>0.05)可知,對照班、實驗班教學實驗前身體各素質沒有顯著性差異,如表1。

表2 實驗前排球技術和理論分析
2.1.3 實驗前排球技術和理論的顯著性分析
對照班、實驗班在實驗前,排球的基本技術與基礎理論知識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即兩班的排球的基本技術與理論知識水平大致相同,符合教學實驗條件,可以實驗。
2.1.4 實驗前鍛煉態度顯著性分析
實驗前對對照班、實驗班進行鍛煉態度的問卷測試,數據經過統計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看出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實驗前,對照班與實驗班的鍛煉態度相關數據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就說明在兩班鍛煉態度大致相同,此方面滿足實驗要求(見表3)。

表4 實驗前鍛煉態度分析
2.1.5 實驗前對排球的了解度分析
由表4得知,實驗班關于排球的了解程度上只有6人“了解一點”,對照組在排球了解程度有3人“了解一點”,其他學生都沒有接受過系統學習。數據說明實驗前兩個班對排球的了解程度大致相同,沒有差異。

表4 實驗前對排球的了解度分析
2.1.6 實驗前學習興趣、積極性差異檢驗
如表5所示,通過對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調查問卷,將五個主觀感受程度級別進行分別賦分5、4、3、2、1分。進行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以兩班學生排球學習興趣、積極性情況大致相同。

表5 學習興趣、積極性差異檢驗
根據測試數據的分析可以得知,實驗班在身體素質、排球技術與理論以及項目了解程度、學習興趣、積極性和鍛煉態度方面與對照班大致相同。因此,具有進行高效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實驗條件。
2.2.1 實驗前后身體素質的指標對比分析
經過18周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實驗后,再次對對照班和實驗班的身體各素質進行測試。統計數據經配對樣本t檢驗,得出對照班、實驗班的學生在身高、體重、助跑摸高、立定跳遠、50 m跑、擲羽毛球的指標在實驗前后沒有顯著變化(P>0.05)(如表6、表7)。學生身體素質的改變和提高是由多方面條件因素的長期影響決定的,輔助教學的周期相較于提高身體素質周期還是太短。

表6 對照班實驗前后身體各素質的差異性分析

表7 實驗班實驗前后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分析
綜上所述,微信移動學習在排 球公體課課程中的輔助教學對學習者身體素質的作用效果極弱。
2.2.2 鍛煉態度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照班和實驗班在實驗前后,鍛煉態度的各組數據統計分析,后經配對樣本 t 檢驗,實驗前后對照班鍛煉態度的各組數據無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8)。原因可能是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思維習慣方面的僵化,讓學生在學習訓練上主觀感覺索然無味,很難找到讓自身提高鍛煉態度的刺激事物,也就沒辦法提高積極性。在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進行教學的實驗班,鍛煉態度各組數據統計分析后,經配對樣本 t 檢驗,有顯著差異性(P<0.05),且顯著向好。這就論證了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端正主觀學習態度,增強對排球興趣(見表9)。

表8 實驗前后對照班的鍛煉態度差異性分析

表9 實驗前后實驗班的鍛煉態度差異性分析
如上所述,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可以對學生的鍛煉、學習態度有積極效果,能提高學生的鍛煉、學習主觀積極性。
2.2.3 實驗前后基本技術和理論對比分析
微信移動教學輔助教學實驗后,對對照班、實驗班測得的排球上手發球和對墻墊球技術、排球理論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后,經配對樣本 t 檢驗,得知無論是實驗班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還是對照班傳統教學,在排球基本上手發球和對墻墊球技術、排球理論3方面數據都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性(P<0.01)(見表10、表11)。這說明在提高水平較差學生的排球基礎技術及理論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模式的效果是大致相同的。

表10 對照班基本技術和理論的差異性分析

表11 實驗班基本技術和理論的差異性分析
教學實驗后兩班排球理論知識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見表12)。證明在排球理論水平提高方面,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比單純僅用傳統模式相比較幅度更加明顯,速度更加快速。而對比上手發球與對墻墊球兩項排球基本技術兩班數據卻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排球基礎技術提高幅度與速度方面,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與單純傳統課堂教學是相同的。

表12 對照班和實驗班基本技術和理論的顯著性分析
綜上所述,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在排球理論方面相較于單純傳統模式有更明顯的作用效果。而在排球基本技術方面,不論是單純的傳統課堂教學,還是微信移動學習的輔助教學模式都有明顯作用。但二者相較卻幾無差別,說明在排球技術的教學中有比教學模式跟重要的影響因素值得深究,例如,訓練時間長短等。
2.3.1 學習興趣的分析
對教學實驗前后有關學習興趣問題的賦分統計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實驗后實驗班感興趣程度的人數顯著增加,而對照班不僅沒有增加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降低(見表14)。

表13 實驗前后學習興趣的人數統計

表14 實驗前后學習興趣的差異分析

表15 實驗后學習興趣的顯著性分析
通過對教學實驗前后對照班、實驗班的學習興趣數據配對樣本 t 檢驗得出,對照班學生的學習興趣數據,在教學實驗前后無顯著差異性(P>0.05),即對照班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實驗前后無變化。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興趣數據,教學實驗前后有顯著差異性(P<0.05),且顯著提高(見表15),反映出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相較于單純傳統課堂教學方法,能顯著提高學習興趣。為了進一步論證此結果,對實驗班與對照班教學實驗后學習興趣數據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分析證明教學實驗后對照班、實驗班的學習興趣數據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實驗班數據更優,以此論證以上觀點(見表16)。

表16 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人數統計

表17 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差異性分析

表18 實驗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顯著性分析
2.3.2 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分析
根據表16中統計數據得出,實驗班積極性程度好的人數在實驗后增加,而對照班在實驗后積極性程度高的人數不僅未增加反而減少。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得出,對照班教學實驗前后學習積極性數據沒有顯著差異性(P>0.05),即對照班學生在單純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積極性沒有提高。實驗班教學實驗前后學習積極性數據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見表17)。如表18所描述,教學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習積極性數據經獨立樣本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學習積極性方面,微信移動學習模式比單純傳統模式學生主觀積極性更強。
2.3.3 實驗后學生對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評價描述分析
2.3.3.1 學生對智能手機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滿意程度的分析
由表19可以得出,在對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上的調查中,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實驗班滿意度達到了67%,對照班的滿意度僅有59%,這說明相較于單純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對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模式更滿意。

表19 學生教學形式的滿意程度調查
2.3.3.2 高校公體課排球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的效果評價分析
通過對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效果的描述和統計,可以得出學生掌握了公共體育課排球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學生認為微信移動學習可以讓師生關系變得更融洽,更有必要繼續使用移動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

表20 實驗班學生對微信移動學習教學效果評價描述
2.3.4 教師對輔助教學模式的評價
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應用在高校公體課排球教學以后,任課教師參與其中,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利弊有更深刻體會。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對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分析得出:(1)應靈活應用創新型教學技術。(2)信息化輔助教學模式值得推廣。
3.1.1 對學生主觀態度的影響
由對照班、實驗班學習興趣、積極性和鍛煉態度前后變化得知,高校排球公體課應用微信移動輔助教學模式可以轉變學生主觀態度,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教學方式的滿意度實驗班高于傳統模式的對照班,學生對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是認可的。
3.1.2 對學習內容的影響
把微信移動學習應用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排球課程中,學習者的理論成績相較傳統教學模式有了較大的提高,對高校體育課程的理論教學起到了一定的啟發作用。實驗結束后,對照班、實驗班在基礎技術指標數據上無顯著差異,體現了體育課程的獨特性,它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訓練、練習才能有所提高與發展。
3.1.3 教師的主觀評價
從教師角度評價教學實驗采用的輔助的教學模式,它是可以靈活應用的新型教學技術,值得推廣。應該讓更多的相關教育工作者去了解并使用它。
3.2.1 靈活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輔助教學采用微信移動學習,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固定狀態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動態指導。教師只需通過自身的學識底蘊進行資源整合,把控課堂教學節奏和進度即可。
3.2.2 明確微信移動學習在教學中的地位
應明確微信移動學習在教學中的地位。體育課程教學必須統一到其組織形式——體育課。在微信移動學習輔助教學中,教師在查看學生的學習反饋時,可以注意到不同的個性特征和問題,給予對應的學習建議和指導。只有明確他們的關系,將微信移動學習結合傳統教學模式,發揮最大效果。
3.2.3 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要延伸到訓練場
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延伸到訓練場,也是未來微信移動學習模式的進一步研究課題。教學模式的發展和進步必將提高微信移動學習在學生學習中的比重。如何激勵學習者參與到移動學習,如何讓參與者把興趣與積極性延伸于訓練場,這就需要改變現行的學習評價機制。
3.2.4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信息化教學趨勢的要求,需要教師領會信息化教學方式方法中的內涵,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的相關操作。組織、選擇移動教學的資源、相關微信APP的使用,甚至其他軟件開發運用的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