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梅林博士
當婚姻“生病”了,你會選擇積極治療還是無奈放棄?
如果問“一個人生病了,該怎么辦”,大家肯定會覺得很奇怪,因為“生病要去醫院”恐怕是小朋友都懂的道理。如果繼續追問“要是他得了非常嚴重的病呢”,可能很多人會回答:“那就找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想辦法把病治好!”這樣看來,大家在疾病面前普遍選擇積極治療,至少肯定不會輕易放棄。
那如果是婚姻“生病”了呢?比如:夫妻間溝通不良、在重要事件的看法上出現分歧、情感不復親密、一方遇到誘惑等,我們該怎么辦呢?這時,恐怕很多人選擇的就不是積極治療了,而是沖突、回避、麻木和輕易放棄。
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說,一旦婚姻出現問題,夫妻需要像給身體治病一樣尋求專業干預,用婚姻治療去解決問題,并且借機讓婚姻獲得更好的成長。
大部分婚姻不幸福的夫妻不能和顏悅色地相處,經典的治療方法—夫妻行為治療(BCT)可以幫助他們學會用更積極的行動取代懲罰性行動,并鼓勵雙方做對伴侶有益或令其愉快的事情。比如安排“愛情日”,讓一方當天全部按對方的要求去行動,以表示對伴侶的關切和善意。
相較夫妻行為治療,夫妻認知行為治療(CBCT)增加了改變伴侶思考模式的干預。這種治療強調幫助夫妻覺察他們注意選擇的傾向性。即他們可能更多關注伴侶消極的一面,而無意中對其積極的一面視而不見,使得伴侶感覺沒有受到公平對待。
同時,夫妻認知行為治療也關注讓夫妻形成對婚姻的合理期待(如婚姻不能滿足一個人對異性的所有幻想),對出現的問題做出更理性、更寬容的歸因(如伴侶工作壓力大時才會缺少耐心),同時形成更具有適應意義的關系信念(如經常肯定伴侶,會幫助他提高自尊并愿意自律),等等。夫妻產生沖突時,雙方都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認知和不理性歸因”的做法,將有助于伴侶用更平和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夫妻行為整合治療(IBCT)則是一種既鼓勵夫妻通過成長做出更有益的婚姻行為,同時也強調伴侶要寬容地接納對方難以改變的脾氣秉性的治療技術。健康的夫妻關系首先要求雙方都是獨立、健康的個體,婚姻關系中肯定會有因為相互親密、依賴而導致放棄自己一部分需要的情境,比如為了愛人而看一場自己不太喜歡的電影。但是,過度回應、討好伴侶會導致自己情緒壓抑、期望回報、心理不平、滋生怨恨等不利于婚姻長久和諧的狀況,更何況有些先天的人格特質并不容易一下子改變。
所以,健康的婚姻一定不是利用婚姻承諾把伴侶塑造、矯正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利用伴侶來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而是在婚姻關系中尊重個體的獨立性,能夠共情對方,寬容對方的非原則問題,并用積極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
以情緒為中心的夫妻治療(EFCT)強調識別出導致婚姻功能不良的根源(早期的問題依戀模式),并幫助伴侶覺察到幼年未被滿足的安全感和被接納感是很多夫妻沖突的根源,通過幫助伴侶重建安全感來解決婚姻問題。
總之,出現問題不意味著婚姻一定要解體,而是提醒伴侶雙方要基于對婚姻的鄭重承諾,通過自身努力或尋求專業幫助進行心理成長,即從認知、情感、行為全方位地進行心理建設,去除挑戰婚姻的不合理觀念,把婚姻中的積極情感挖掘出來,做出有益婚姻的切實行動。
通過婚姻治療,婚姻中的“危”會轉變為幸福的“機”。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并且早日擁有一個甘之如飴的幸福婚姻。
“道”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本源和機理。婚姻看似簡單,卻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夫妻想要擁有幸福婚姻,悟道是前提。2022年,本刊邀請著名心理學家關梅林老師,為您解析婚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