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芳,黃暢曉,李 力
(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婦產科中心,重慶 40004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以孕期高血壓為背景的一組妊娠期女性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其中子癇前期(preeclampsia,PE)是導致孕產婦及圍生兒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未能及時干預病情進展,病變累及多個臟器,則直接威脅孕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1-2]。目前該疾病存在“三多”的發病特征,即多器官、多系統及臨床多表現,存在個體差異,表現形式復雜多樣。在基層醫療機構,產科醫護人員對重癥??萍膊∠鄬φJ識不足、風險意識不夠,加之孕前檢查普遍不充分,導致病情進展,以至于發現時往往已成重癥,從而引起救治及轉診困難[1]。因此,亟需將預防關口前移,更全面地識別及預測高危因素,關注高危人群,采取精準有效的篩查方式,早期識別,及時轉運,有效預防或控制疾病發生、發展,為母嬰安全提供保障。本文重點總結了近年來關口前移篩查子癇前期與管控措施的進展,以供借鑒。
在全球范圍內,PE的發生率大約為2%~8%,在各個國家和種族之間有所差異,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每年大約7萬名孕產婦和50萬名新生兒死亡與子癇前期有關[3]。從2004年到2016年,我國PE發病率有所下降,而在1980年到2016年期間美國發病率逐年上升[4-5]。這可能與種族、易感基因、文化、飲食、各國重視程度及流調狀況等有關。
子癇前期目前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滋養層螺旋動脈重塑不足,這也是兩階段學說中第一階段的發病機制,第二階段涉及母體內皮功能障礙及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間的不平衡,從而出現該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6-7]。目前有關兩階段學說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子癇前期的病因學及發病機制研究,由于沒有適宜的動物模型,臨床試驗多停留在細胞層面,多個分子通路的變化也聚焦不足。子癇前期的研究有待產科工作者突破性的理論參考,探索有效途徑以遏制早發型子癇前期,并且阻止子癇前期的快速發展,降低患者心腦血管損害、胎盤早剝、低蛋白血癥、水腫、產后出血、早產及治療性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等并發癥發病率,是三孩政策到來的現階段產科工作者亟需關注的問題。
關口前移、做好預防措施及重視高危孕產婦的孕前管理至關重要,尤其應當監控母親的基礎狀況,必要時與內科醫生共同評估育齡婦女孕前狀態,以確定最佳的妊娠時間。
目前對子癇前期的發生機制尚無統一定論,家族遺傳及聚集現象在母女、姊妹之間似有體現,高血壓家族史及高血壓病史與子癇前期的關聯程度極高。不同臨床癥狀患者的胎盤組織內長鏈脂肪酸氧化酶mRNA及蛋白表達存在顯著差異,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相較晚發型降低更為顯著,并與早中孕期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氧化應激、炎性反應呈現負相關,胎盤蛋白13(placenta protein 13,PP13)、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胎盤生長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與正常孕婦相比明顯降低。子癇前期孕婦多存在超高凝狀態,可能與血管內皮系統受損及凝血功能障礙有關[8-9]。
肥胖和嚴重貧血是導致子癇前期的高誘發因素。孕婦營養不良與子癇前期存在顯著關系,可能也與當地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況有一定的關系。孕期加強營養,如適量補充鈣、葉酸、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微量元素等,對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發展有積極作用。在子癇前期和肥胖婦女中都報道了中性粒細胞的廣泛血管浸潤和血管炎癥,因此肥胖可能為子癇前期的獨立高危因素,其與機體氧化應激、炎癥和血管功能改變有關。長期低鈣膳食孕婦子癇前期的易感性也明顯增加[10]。
子癇前期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炎性反應、免疫失衡存在關系。大部分子癇前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或免疫失衡。胎盤發育需要子宮自然殺傷細胞和調節性CD4+T細胞之間的相互平衡,而子癇前期中CD4+T細胞水平明顯降低[11-12]。臨床數據顯示,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清可溶性人類白細胞抗原G、胎盤組織中人白細胞抗原-G、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IL-24、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健康孕婦更高,隨著病情逐漸加重,其水平也相應升高[13]。血小板計數<125×109/L者,免疫性疾病相關自身抗體陽性風險增加[8]。
多胎妊娠或者合并內科疾病的子癇前期患者占同期子癇前期總人數的1/3,合并內科疾病的患者子癇前期發生孕周較早,是不可忽視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腎臟系統、內分泌系統、自身免疫系統等疾病[14]。例如,在合并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研究中,有學者建議,對于早發型子癇前期應當行抗核抗體ACA的篩查[15]。另外,既往有子癇前期病史的患者中再發率占14.7%左右,有兩次妊娠合并子癇前期者再發率達到32.0%[8]。
母親年齡≥40歲、既往未生育、體質量指數≥35kg/m2、有蛋白尿、妊娠時間間隔≥10年、多胎妊娠、具有不良妊娠結局史、并發胎兒生長受限、不規律的產前檢查、輔助生殖懷孕等因素均可大大增加子癇前期的風險[9]。
孕婦妊娠期間生理將出現顯著變化,以此來應對孕期逐漸增加的身體和新陳代謝需求。規律的產前檢查有利于臨床了解疾病相關預警信息,從而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高質量的孕期保健及肝功能、血脂、腎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規、心電圖等輔助檢查至關重要。子癇前期患者的脂質生物標志物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聯素水平顯著降低,而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和瘦素水平顯著升高。
全面了解病史可以預測孕婦有無子癇前期的高危因素,尤其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史、家族遺傳史,有無腎臟、免疫系統疾病等,同時關注孕婦此次妊娠后有無頭痛、眼花等高血壓相關癥狀,關注患者的體重變化、飲食、睡眠等情況。
近期相關指南強調了監測血壓對發現及診治子癇前期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血壓處于正常高值、基礎血壓偏低但上升幅度大均是子癇前期的預警信息,但需要與相對性高血壓、白大衣高血壓、短暫性或一過性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等相鑒別?;A血壓在孕期升高雖不具有診斷價值,但提高重視程度,對于孕產婦可能會有一定的益處。指導孕婦做好自我血壓監測,發現異常及時給予對應處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妊娠期動脈充盈不足,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和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腎臟中的鈉和水潴留,并產生妊娠期高血容量、低滲狀態。血漿量增加與雌激素、黃體酮的水平呈正相關,這是孕婦生理性水腫的基礎。水腫雖然不是子癇前期患者特異診斷指標,但由于子癇前期疾病的特殊性需重視水腫現象,尤其是隱性水腫。體重異常為主時,亞臨床階段的水腫和病理性高度水腫是疾病嚴重的標志[16-17]。腎臟的病理生理變化在血壓升高出現之前3~4個月就已開始。有蛋白尿者,發生子癇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比無蛋白尿者高3.8倍。美國ACOG指南(2019年)和我國指南(2020)都把蛋白尿作為子癇前期的一個重要特征指標,產前需要重視尿常規的檢查[1]。但蛋白尿不是診斷子癇前期的必要條件,大約有25%的子癇前期患者診斷時不存在蛋白尿。如懷疑子癇前期,應動態檢測分析,縮短產前檢查的間隔時間,建立檔案,密切關注尿蛋白、血壓、水腫等指標的改變。
子癇前期胎盤功能障礙持續時間長,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是重度子癇前期的標志,超聲檢查發現FGR時應盡早給予處理[18]。對于可疑FGR或宮高增長緩慢的患者,應實時選擇超聲識別異常子宮動脈搏動指數,監測胎兒生長狀況,隔周檢測羊水量。通過多普勒超聲觀察雙側子宮動脈切跡可早識別、早處理。
另外,近來發現早期的合體滋養層細胞損傷標志物可溶性樣酪氨酸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胎盤生長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對于早發性子癇前期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好,其血漿中濃度可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標志物[14]。子宮胎盤灌注降低的孕婦,循環過程中抗血管生成蛋白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sVEGFR-1)明顯升高,可在早孕期預測子癇前期的發生和發展。慢性高血壓和重度子癇前期者sVEGFR-1/PIGF比值明顯升高。游離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降低在預測子癇前期中也有重要意義[19]。
既往有子癇前期的婦女,再次妊娠備孕時應當進行產前咨詢及評估,確定最佳懷孕時間。鼓勵孕產婦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運動。根據病情縮短就診的間隔時間,既往患有子癇前期的高?;颊?,建議在妊娠12~36周(根據醫囑調整時間)每日睡前服用阿司匹林80~150mg[1,20-21]。孕前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應盡可能得到最佳控制,并指導進行家庭血壓、血糖監測。高?;颊咭部稍诿咳账胺玫蛣┝堪⑺酒チ值耐瑫r,于孕早期聯合服用二甲雙胍來控制病情的發生發展[22-24]。此外,在孕前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對控制疾病有積極作用[8]。
子癇前期作為妊娠期女性危重癥之一,直接關系到孕產婦妊娠結局及圍生兒的遠期健康。若能夠及時識別高危因素和早期預警信號,及早做出診斷及干預,對改善妊娠結局及預后意義重大。子癇前期病因尚不明確,治療手段僅為對癥,時常出現突發的、難以糾正且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目前關口前移做好篩查預警,可以為母嬰安全提供保障,未來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病因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