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青,張健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江蘇張家港 215600)
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德育育人”目標背景下的嶄新教育理念,于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被重點提及。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實施綱要》正式拉開了全國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帷幕。同年,以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為代表的上海高校圍繞課程思政教育先行試點,并取得不錯的成效和社會影響,課程思政隨即成了各大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1]。
從實踐維度來看,課程思政需要完成“課程思政理念內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迭代、課程思政方式方法創新、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優化”四大主體內容的閉環。通過對已有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梳理分析不難發現,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評判,又是課程思政實施的方向指引,更是課程思政推進的動力源泉。但實際上在課程思政四大主體內容中,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恰恰是研究最不充分的一環,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及相關研究的缺失在某種意義上使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呈現出本末倒置的盲目窘境[2]。因此在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充分結合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德育育人”目標,靶向人才培養效果,正確認識課程思政評價的主體、客體,嘗試構建“基于人才培養效果的課程思政多維質量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立德樹人”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僅要培養具有特別之能的專業人才,更要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以人為本,以德為先”要求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站在協同課程體系的“大思政”格局下,有效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在把緊握牢思政課程育人“主渠道”“主陣地”的同時,其他各類課程都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同向同行,共同將新時代“德育育人”歷史使命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時代命題落到實處[3-4]。
課程思政簡而言之就是教學體系內所有課程都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所有課程任課教師都應該在課程育人層面履職盡責。課程思政的內涵本質從方法論層面講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和帶有創新性的教育方法,它迭代了傳統德育育人單一寄托于思政課程的畢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使各類課程都成為價值觀教育的多元載體。課程思政的內涵本質從價值論層面講是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有力保證,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支撐,蘊含著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責任。課程思政的內涵本質從實踐論層面講是整個教育系統統一打造的育人體系,是對校地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是對專業課程育人體系的整體塑造。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育人教育資源的全面開掘,試圖通過搭建共生共振的育人機制,最終實現課程育人的最佳效果[5]。
高校課程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隨著教育部“四個回歸”的提出和強化,高校對課程教學工作日益重視,各級各類考評也不斷完善和加強。面對課程思政,許多基層教師面臨的困惑和問題是“課程教學做到什么程度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要求”“如何評價任課教師有沒有真正在做課程思政”,上述兩個關鍵問題的回應都需要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作為基礎支撐。只有構建出相對科學的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才能夠有效衡量任課教師是否真正意義上啟動了課程思政,才能全面論證任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才能客觀評判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最終形成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評判,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德育育人、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既是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也是各級各類高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培養效果的前提和基礎,這也印證了課程思政與人才培養的目標耦合[6-7]。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的方向指引必須通過科學的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予以落實和反饋。
課程思政有效推進的關鍵在于認知升級和角色轉換,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許多師生都存在“不想、不愿、不懂”的認知障礙,而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恰恰是幫助師生主體進一步明確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基本環節,是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多維融合。課程思政對教師而言是要完成從“知識搬運工”到“靈魂工程師”的回歸,對學生而言是成長為德才兼備、各方面都十分優異的“卓越人才”。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從規范約束、教育反饋、綜合評價多個層面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動力源泉[8-9]。
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首要問題是明確評價的主體和客體,從評價主體維度來看,按照在評價過程中的功能定位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管理主體(教學管理部門)、實施主體(任課教師)、受教主體(學生主體)、社會主體(用人單位等);從評價客體的維度來看,主要包括專業評價、課程評價、教學效果評價3 個層面。課程思政評價主體主要圍繞課程思政相關政策精神的貫徹執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檢查、監督、指導,課程思政實施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學生在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參與度與獲得感評價,課程思政實施下人才培養的認可度和滿意度評價展開[10]。評價客體主要圍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教學計劃是否符合課程思政要求;專業建設和課程思政是否實現融合發展;課程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課程思政的理念,體現課程思政內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展開。整個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要實現主體評價和客體評價的有機結合[11]。
所謂量化評價是指通過數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分值權重的分配形成對課程思政主要內容的量化評估。課程思政是一個涵蓋教育教學諸多要素和維度的復合型命題,如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資源、理論成果等完全可以實現量化的考核,但對于教學認知、價值內化、課程效能、情感表達等則無法簡單地進行量化評價,因此需要引入質性評價。所謂質性評價是指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主體對教學過程的跟蹤、觀察、記錄、感受借助非數據化的信息要素,完成對課程思政實施過程及實施效果的描述。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結合有助于克服課程思政評價的碎片化、短期化和行政化,有助于多元評價主體關系的協調和從過程與結果兩個層面全方位完成評價[12-13]。
在師生主體踐行課程思政過程中勢必遇到不同的問題和反饋,部分師生會較快地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和精神意涵,主動融入和探索課程思政實踐,而有的師生也會對課程思政不理解、不參與或被動接受、被動參與,因此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必須通盤兼顧不同主體情況,實行批判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14]。批判性評價重在針對課程思政基礎性工作內容如教學大綱修訂、教學內容迭代、教學方式轉變等進行查遺補缺,督促師生重視課程思政,推進課程思政;發展性評價則放眼課程思政的實效與人才培養質量,運用科學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生發展進行科學研判,促使學生認知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黨委對學校工作實施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離不開各級黨委、教育主管部門的方向引領和頂層設計。圍繞組織管理指標可以初步設計領導責任、運行機制、保障措施三個二級指標,重點督促考評學校黨委領導班子是否深入貫徹黨中央和教育部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決策部署,學校是否將課程思政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是否有相應的工作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15]。
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和最終落腳點是課程思政理念與專業課程及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圍繞專業建設指標可以初步設計人才培養、專業素養、實踐能力三個二級指標,重點督促考評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是否按照課程思政要求完成更新迭代;專業教師和學生主體是否具備了課程思政的相關能力及在課程思政科研成果、學術交流領域的量化考評;利用專業和思政相融合的優勢,面向行業、企事業單位進行宣傳教育及成果推廣情況。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和信息源,教師除去專業知識的傳授,其行為示范、情感傳遞、人格魅力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某種意義上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決定性意義[16]。圍繞教師主體指標可以初步設計意識內化、專業背景、學術水平、教學態度、教學認知五個二級指標,在評價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領導、專家、同行、學生可以通過現場聽課、查閱佐證材料、交流訪談、綜合評教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對教師主體課程思政開展情況進行評價。
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服務對象和檢驗對象,課程思政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德與才的協同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引導和啟發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爭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學生主體指標可以初步設計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實際表現三個二級指標,重點督促考評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認可度和學習行為表現;學生在課程思政實施前后情感、價值變化及量化成果;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職業精神職業規范;學生對黨的科學理論成果的認同及堅定“四個自信”狀況[17-18]。
綜上所述,該文從本源、內涵闡述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而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構建課程思政多維質量評價體系必不可少。如何構建基于人才培養效果的課程思政多維質量評價體系,從原則、意義及途徑展開論證,以期為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提供建議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