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玲
(河北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
河北省內的傳統刺繡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榖梁傳》中有關于衛獻公的弟弟專“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的描述,《史記·蘇秦列傳》有“織繡千純,以約諸侯”的記載,可見河北刺繡技藝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相當的發展,到了明代,民間的家庭個體刺繡更是遍地開花,形成了河北刺繡的鼎盛時期[1]。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機械化的普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習刺繡的人日趨減少,使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發展也陷入困境。基于此,筆者將河北傳統技藝與服裝教學相結合,并探索與之相結合的渠道,旨在讓更多人的了解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為其傳承與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河北傳統刺繡技藝作為河北省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承載了河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將其技藝傳承與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是河北人民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活體,它反映了河北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民俗風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發展,是歷史的產物、有著時代的痕跡,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河北境內的傳統刺繡技藝現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河北省內的“京繡”,另一類是河北民間刺繡,河北省內的“京繡”,為宮廷繡發展的分支,在色彩上有一定的象征性,如河北易縣清宮傳刺繡在配色中,以深藍、明黃、大紅、月白為主色,這種配色觀,與封建等級制度密不可分,其中深藍代表天,明黃代表地,大紅代表日,月白代表月[2]。在圖案上,大多采用吉祥圖案,主要通過象征、諧音、比擬、標識、文字等手法表現,貫以極具文化內涵的裝飾效果[3]。河北民間刺繡在題材選擇上,也有一定的文化寓意,象征吉祥、幸福、喜慶、豐收等,有的繡品也有祛災免禍、祈求平安的民俗價值,如為小孩繡虎頭鞋、肚兜、五毒小帽是為辟邪祛災,女兒出嫁繡雙喜枕套,是為祝福喜事成雙,端午節繡香囊,為防五毒;為父母繡老人帽,為祈福延壽等。
河北傳統刺繡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色彩、材質及紋樣上。如河北民間傳統刺繡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在紋樣上取材廣泛,除了象征性的紋樣外,還多運用北方生活中常見的石榴、仙桃、柿子等,地域特色濃厚,在紋樣造型上,多運用簡化概括的形態,這與刺繡的方式有直接的聯系,人們在鞋面、枕頭、荷包、衣襟和袖口處刺繡時,會用紙剪出(刻出)“花樣”,從而使得刺繡紋樣簡練、概括。再如,河北省內的“京繡”,用料考究,現多運用金銀線進行施繡,繡品雍容華貴,極具藝術裝飾效果,紋樣亦是以吉祥紋樣為主,此外還有專供皇家使用的龍、鳳、江崖海水、十二章紋等。在構圖上追求平、滿、穩的藝術風格,形成高度的概括性,并極富裝飾性[4]。
挖掘、傳承與發展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會產生較大的實用價值:首先,豐富河北地區的傳統與現代刺繡藝術,繁榮河北的經濟、文化事業;其次,加深人們對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服飾藝術、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再者,增強河北人民的自豪感,有利于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可以為現代服飾品種的刺繡技藝表達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在服裝專業教學中融入河北傳統刺繡文化,是時代的要求。尤其在智能化、機械化普及的今天,人們覺得傳統手工刺繡費時、費力,年輕人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導致它漸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有的學生連最基本的穿針、引線都不會,更別提其技藝后面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將其引入服裝專業教學中,既能提高學生自身專業技能,也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尚書·益稷》中有關于“……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的記載,可見刺繡最早便是用到服裝上,將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服裝專業結合,是對傳統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繼承,對服裝專業來說無疑是一筆豐富的財富。因此,在服裝專業的教學中,可以從刺繡技藝方面切入,讓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相關課程相互融合,讓服裝專業的學生對其中的文化形成認知了解[5]。
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傳承的基礎上必須要做到創新。而創新創業教育也是服裝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如中國紡織教育學會組織的中國紡織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創意大賽,目前為止已舉辦三屆,各大高校的服裝專業學生同臺競技,評委考查的重點在于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設計產品的價值。基于此,在服裝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中加入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根據其文化內涵及技藝特征,開發刺繡文創產品,實現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服裝專業教學的融合。
關于刺繡教育的問題,可以追溯到清末著名刺繡大師沈壽,其最先打破了傳統的“藝徒制”,采用了“學堂制”[6]。河北傳統刺繡技藝在傳承方式上,以口口傳承的師徒制為主,這種傳承方式雖有有言傳身教、悉心傳授的優點,但還有其致命的缺點,即是帶有壟斷式、家長式的缺點[7]。傳承人雖然技藝高超,但是其文化水平、藝術修養、設計創新能力不夠,對下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僅限于經驗、技藝的傳承,不利于刺繡技藝長期的發展。將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現代服裝專業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拓寬傳承人的培養方式,而且還能強化傳承人隊伍,有利于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進一步發展。
雖然全國有服裝專業的高校數百所,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但是其共性的專業教育離不開服裝藝術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三方面的的系列課程,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要想在高校中與服裝專業課程結合,可以從這些共性課程著手,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制定出適合其發展的方案。
在服裝藝術設計理論類課程中,如服裝設計基礎、服飾圖案設計、服裝配飾設計等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應重點講解河北傳統刺繡文化內涵及藝術特征,讓學生深度挖掘其含義,通過搜集材料,篩選與提煉,獲得設計元素,并結合形式美法則,運用到設計作品上。對刺繡文化內涵及藝術特征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整合資料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原創意識,還能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在服裝工藝制作實踐類課程中,教師應重點給學生講授刺繡技法,讓學生熟悉刺繡常用針法,并對基本針法現場示范,然后進行分組,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并形成文字性記錄[8],最終使學生掌握其技藝并能獨立繡制、完成自己設計的作品。如筆者在給大一學生講授服裝工藝基礎課程中,將河北傳統刺繡技藝中的簡單針法與大綱中的手縫針法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制作簡單布藝作品的基礎上,繡制一些與作品主題相符的圖案,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刺繡學習的意愿逐漸加強。因此,傳統刺繡技藝與服裝專業課程的結合,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也有利于促進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
在服裝專業中設立傳統刺繡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并將河北刺繡技藝的傳承人請進工作室,實現“非遺”傳承人、教師與學生的三方互動[9]。刺繡“傳承人”在工作室中可指導教師及專業學生刺繡,也可與教師、學生合作開發刺繡文創產品。工作室的教師是由服裝專業教師和傳承人組成,專業教師為校內指導教師,傳承人為企業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刺繡文化知識和設計能力,并且對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有所了解,接受過刺繡技法培訓,能設計與制作出刺繡產品。而工作室選拔學生的首要標準是對刺繡學習充滿興趣,其次是有耐心,并能認真的進行刺繡及產品設計。選拔學生可以打破年級限制,甚至也可以打破專業,讓高年級的學生帶低年級的學生,以此來增強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
工作室除傳承河北傳統刺繡技藝以外,還應承擔與河北傳統刺繡相關的科研項目,把工作室作為研究平臺,在項目傳承人的帶領下定期舉辦研討會,挖掘“非遺”刺繡的文化內涵,也可作為師資培訓基地,有利于“大師”型的教學團隊的培養[9]。
學術講座,作為大學傳播和推廣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增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充實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10]。將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人全部請到高校給服裝專業的學生講授刺繡技藝課程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邀請這些傳承人來高校進行一場幾個小時的刺繡講座,卻是能實現的。河北傳統刺繡技藝傳承人以學術講座的形式給服裝專業的學生講授他們熟悉的刺繡家族史,刺繡傳承過程,刺繡技藝特征,欣賞與分析他們家族中的老古董繡片,小件以及服裝。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豐富另一方面也能與傳承人近距離交流,感受傳承人對刺繡的摯愛、癡迷,切身體悟其不易,與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以此來增強學生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意識與責任。
創新是河北刺繡技藝與服裝專業教學結合的切入點之一,而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成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學全面展開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經濟進步與社會就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1]。基于此,深度挖掘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服裝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成為時代的要求。
針對河北刺繡技藝開發文創產品,需要傳承人、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在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挖掘其技藝的文化內涵,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經過創意設計進行轉換。在此過程中,設計者應當盡量保留一定的文化基因,使其在設計過程中不至于被淡化或丟失[12],切不能隨便選取一個紋樣,肆意的繡制在一些產品上,這樣拼湊的的產品,只是將刺繡技藝物化,并沒有切入它的核心,根本談不上是文創產品。除此,要建立相關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宣傳產品的文化內涵與設計特色,利用微信、QQ、網絡直播等方式進行銷售,創新營銷渠道,努力把刺繡文創產品推向市場,使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服裝專業的學生獲得可喜的就業前途。
有計劃地對服裝專業任課教師進行刺繡技藝培訓,一方面,邀請河北傳統刺繡技藝傳承人或相關專家、教授來校定期給研培教師開展學術沙龍及教學研討。另一方面,研培教師也應利用假期到河北傳統刺繡技藝傳承基地進行技能訓練,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需要提出的是選擇參加研培的教師要有一定的穩定性,能堅持鉆研此項技能,以此來確保師資隊伍的持久性。
除此,將河北傳統刺繡技藝運用到服裝專業教學中,不僅提升了相關教師的科研水平,還促進了教學改革實施。河北傳統刺繡技藝與服裝教學相結合,教師需要進行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相關理論的研究與整理,會促使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另外,科研成果用于教學,會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轉變,從而推動教學改革。
河北傳統刺繡技藝是河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河北地區經濟的興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中國傳統手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將其與服裝專業教學結合,并探索出兩者融合的路徑與方法,即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傳統技藝的創新。此舉措,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業能力,同時也為河北傳統刺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會使其越走與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