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澤 吳運明 李曉晗
(南寧師范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0)
近代以來,短跑項目的世界記錄已經被刷新到了一個上世紀無法想象的程度,更為科學的訓練和高科技的裝備助力著運動員有了更好的運動表現。但短跑項目因為其特殊性,能否在比賽中發揮出訓練水平,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話題。除了教練員和運動員團隊在賽期對運動員的科學調整以外,運動員的心理因素成為了影響他們競技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田徑訓練中,我們往往會說某些運動員是比賽型選手,這樣的選手往往能克服訓練和比賽中的消極影響、保持競技狀態,突破極限取得成功;與此相對的是被我們稱為“訓練型”選手的運動員,他們往往擅長在訓練中發揮自己的最佳實力,跑出優異的成績,但在比賽中卻很少能穩定發揮,經常出現神經緊張、過度興奮甚至消極閉賽等行為狀態,從而導致在比賽中發揮不佳,與獎牌失之交臂。近些年,談及此類話題,總是要說道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即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而如何在比賽中應對困難,如何在訓練中加強預警,也是近些年飽受關注的熱點話題。運動員雖然多為獨自參賽的個體,但在某一角度開看又是一個團隊,其在生活中和訓練里都承受著來自社會、團隊、家庭及自身成長的種種壓力,運動員的心理負擔可能來自鍛煉困難、所受傷病甚至失敗經歷等等。此時,在專業心理輔導師的幫助下運動員進行合理地心理調節能力能更好地釋放壓力、擺脫逆境。精英運動員之所以成為精英,很重要原因可能是他們擁有過于常人的心理素質。當對陣選手技術實力相當或選手來到某些關鍵時間點,心理因素可能是決定此刻“成”或“敗”的唯一因素。不僅是在訓練、比賽中,一個成熟的心理訓練可以在生活中幫助運動員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對個人發展有著重大作用。
田徑作為“運動之母”是一切競技體育的根本,在奧運會的比賽中,田徑金牌的數量極多,也有過得田徑者得天下這一說法。影響田徑競技水平的因素除了絕對的運動水平外,比賽時的發揮也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競賽選手水平差距不大時,心理因素甚至可以左右一場比賽的輸贏。
田徑運動的重要分支之一——短跑項目,是一種結合了速度、力量、技巧于一身,觀賞性極強的體育競賽項目。短跑項目在所有田徑運動比賽中是距離最短、速度最快的項目,屬于極限制度運動。如今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短跑運動員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小,往往勝負差距不大,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情緒的波動是很正常的。短跑運動賽程較短,部分比賽可能在上午進行預賽,下午就要進行決賽,預賽中輕松跑贏的運動員,在復賽決賽中面對和自己水平相近的運動員的沖擊,往往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因此對田徑項目短跑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和調節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旨在整理和歸納現階段針對短跑運動員心理問題的種類、特征、及應對方法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競賽時期心理狀態的調整方法,探究部分心理訓練方法結合使用的有效性,豐富運動訓練的理論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運動員,給出適宜的心理訓練方法參考,以期教練員們能更好地指導短跑運動員進行科學訓練,提高運動員的心理水平。
在針對短跑運動員進行的心理調查和研究中,牙買加名將阿薩法·鮑威爾的案例具有著典型性。他曾多次打破、追平100m世界紀錄,但卻被人們譽為“無冕之王”。是因為他的職業生涯里幾次經歷的世界大賽,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世錦賽都沒有一次能順利摘得金牌。他在世界大賽上所展現的水平與平常大相徑庭,他的百米專項技術曾被譽為“教科書式起跑”,但他在大賽上總是發揮失常,不盡人意,排除偶然原因,歸根溯源他致命的短板還是不夠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較弱的心理訓練。由此可見,心理訓練是短跑運動員不可或缺的訓練內容。
短跑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其他項目運動員的心理問題有很大的相似性,又具有著項目的特色。按照競賽的階段來劃分,一般對賽前的研究和運動員賽中的研究比較多。對于賽前狀態,多分為興奮、抑制以及對自己運動成績和運動水平不明確這3種分類。具體的研究現狀可分為以下幾種:
短跑運動員在賽前的心理波動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包括其參加比賽的規模、性質、地點、天氣甚至于賽場觀眾的語言和聲音等,都是影響短跑運動員發揮自己訓練水平的重要因素。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向,賽前過分激動的原理是信號提前刺激大腦皮層引起的一種超前的反應現象。較為常見的原因是運動員在賽前因過于激動而進行不科學、不合理的備賽,從而使自身生活作息紊亂,包括吃飯時間、能量攝入、睡眠休息都變得毫無規律,導致在參加比賽過程當中身體狀態欠佳,表現為呼吸加快,動作混亂,甚至面對對手和選手時無法冷靜進行思考,影響著短跑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具體表現在聽槍不集中,起跑反應時較長。
賽前冷漠狀態與賽前的過分激動狀態相反,運動員的大腦皮層興奮度下降,常表現出反應遲緩、四肢溫度下降、不想比賽等心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多為過度疲勞和對比賽的自卑感。短跑運動員出現此現象極大影響運動成績。正規的田徑短跑比賽往往要經歷預賽、復賽、決賽多個階段,出現冷漠消極狀態的運動員,無法通過語言和動作對調動自身的競技狀態,對比賽存在強烈的恐懼心理。運動員這樣的心理狀態,往往會局限在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上,曾經在比賽中有過失利表現和受傷的運動員,在內心往往會不斷重復自身的失敗經歷和痛苦的傷后恢復過程,嚴重影響著比賽的情緒和專注度。
在比賽前很多田徑運動員由于對自身實力處于自信狀態,所以在開始之前就會出現一種相對消極的心理狀態就是盲目自信,而這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賽前對比賽表現出強烈的愿望和興趣,行動積極,但同時也存在更多的盲目性選擇,運動員并不會依據比賽現場其他運動員的實力對自身的實力進行衡量,而是依據自己平時訓練的水平,估計自身的運動表現,放棄冷靜的思考,表現出一種自大的心理。換句話說,在比賽開始之前會高估自己的整體實力,更有嚴重者在比賽開始之前不把對手放在眼里,認為對手對自己毫無威脅可言。還有部分運動員因為害怕失敗,表現出虛假的自信心,外強中干。短跑運動員出現這一現象多表現為情緒急躁,對自身競技水平把握不當,在比賽的過程中,可能在不適合的階段做出不正確的技術動作造成運動損傷。
短跑運動員的賽中焦慮表現在過程中擔憂自己的成績,因為榮譽和教練員的要求,產生焦慮情緒,不能完成既定的戰術目標。運動員在賽場上出現焦慮多表現在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急促、腸胃痙攣這幾方面。短跑運動員出現這一現象在比賽中容易出現搶跑、技術動作變形,是影響短跑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牙買加飛人阿薩法·鮑威爾就是由于賽中焦慮不安導致自己每逢世界大賽都沒有理想的成績,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無冕之王”。
放松訓練是指在平常訓練的過程中,通過特殊的暗示語或提示語等,對運動員形成心理暗示。要求運動員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通過暗示語的引導,體育肌肉的放松和神經的舒緩,從心理上的安定放松,延申到身體肌肉和神經的放松。
自身放松訓練可采取坐式或躺式。要點為不要求運動員保持特定的姿勢,而是在坐姿或躺姿中找到他最為舒適的姿勢。
(1)積極的語言暗示。
在比賽前運動員總會想關于比賽的事情,如,對手的實力、自己的狀態、不要失誤,這類想法是運動員不愿意面對的,但常常會出現,這就導致運動員對比賽失去自信,意志開始消沉。面對冷漠的消極行為,人們想的更多的是逃避,即別去想或者是什么都不想,但往往會適得其反。面對賽前冷漠最好的手段就是提升自信心,而積極的語言暗示則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可以讓運動員在比賽前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我最棒!
(2)正視尺短寸長。
依靠唯物辯證法,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對立統一的。可以讓運動員就尺短寸長這一觀點進行討論,從而引導運動員運用自己的優勢面對對手的薄弱環節,讓運動員明白弱中有強、強中有弱的道理,增加運動員自信心以打消運動員自卑心理克服由自卑心理所引起的賽前消極狀態。
“擺正位置”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它也是解決賽前盲目自信的重要手段。正確的賽前角色定位將直接左右比賽表現是否正常,如何讓運動員有著正確的角色定位,無非是“奪”與“保”這兩個字,奪得什么樣的名次,保住什么樣的水平。賽前盲目自信主要是源于對“奪”的過分渴望,以及對“保”的過高評估。這個時候需要運動員建立合理的心理定向、確定合理的角色定位,通過恰當的角色定位來解決運動員賽前盲目自信的心理。
(1)合理看待比賽。
如何看待比賽會影響著你在賽中的焦慮程度,將比賽看的越重,越容易產生焦慮。阿薩法·鮑威爾在世界大賽上的焦慮就是由此導致的,對于世界大賽他看的太重,總想著拿一枚金牌證明自己,所以導致心理壓力過大,縱使在自己掌握著百米世界紀錄的時代也終究沒能拿到一枚世界大賽百米金牌。如果運動員將比賽看成技術動作的的展示、學習和自我進步的機會時那么比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學習與進步的過程,這時結果便顯得沒那么重要了,這也極大地降低了焦慮的產生。
(2)模擬訓練。
競賽中的焦慮往往是內心想法過多,加之環境、對手、場地等一系列外界因素所導致的。教練員要在日常訓練中讓運動員體驗模擬對手搶跑、接力時隊友失誤、途中跑被超越等各種情況,這樣才能夠使運動員在進行比賽時做好準備,減少焦慮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