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鴿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持久、 最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蘊含的力量是更廣泛、 更歷久彌新的力量。當下我們處于新的歷史起點,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推動先進文化高質量創新發展,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不斷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信心,筑牢人民內心深處的精神基因,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定的信念支持與強大的精神保障。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寶藏,流淌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血脈中,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在這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引領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兒女5 000年來所積聚的思想寶藏,不斷完善自身并發展壯大,傳遞了永不過時的強大信念。
首先,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就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精髓。它不僅是使我國在世界多種文化沖擊下仍保持自身獨特優勢的歷史根基,也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助力劑,其中所蘊含的理論精髓為我國治國理政提供了指引和啟示。其次,傳統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力量為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覺創造了更多機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賦予了我們新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這也為我們積極尋求民族動力創造了更多可能性,為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創造了穩定和諧的大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脈相承、緊密相連的,舍棄了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就失去了源泉和根基,失去了前進方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增強文化自信離不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而先進文化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要想把握住文化領域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勢必要結合新的發展需求,理清繼承與創新之間的聯系,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更多富有時代內涵和新意的文化,實現其創新性轉變和創造性發展,發揮新的時代價值,促使二者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撐和寶貴資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人民在黨的帶領下用勤勞和汗水去建設和奮斗打下的堅實根基,也是人民用智慧和勇氣描繪的社會主義文化精彩藍圖。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自身出發,從內心深處肯定并支持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完善,只有使億萬人民在心理上認同肯定民族文化,才能不斷增強民族整體的精神凝聚力,為增強文化自信點燃動力引擎。
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一系列吸收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節目在融媒體上先后播出,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吸引了一批成年人、青少年、兒童,爭相參與其中。尤其是備受關注的“詩詞大會”播出后,民眾對于古代詩歌的認知和關注程度與日俱增,紛紛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用詩歌抒懷并表達內心的見解[2],并在各種重要節日時采用詩歌的形式來增強節日氣氛,展現中華文化的古典魅力。如在中秋節時有人引用“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類古代流傳至今的詩句,來寄托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在春節人們引用“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來表達對于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祝福和無限憧憬。由此可見,增強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倡導口號,它還蘊含在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融入進了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總是能引起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無限感情與心靈共鳴。它更多的是包含了廣泛的民意基礎作為支撐和保障,為凝聚民族共識增添了民眾力量。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和“自信”的簡單堆砌,而是人民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底蘊之后從內心深處發出的肯定和認同的聲音,是在充分感悟民族精神之后展現出的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堅定信念。隨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文化自信已日益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精神支柱,也是凝聚思想共識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推動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助力劑。
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團結力的民族,原因就是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包容性并對自身文化保持高度的認同和強烈的信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日益廣泛且密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但隨著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潮不斷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意識的判斷和價值觀念地樹立,也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挑戰。在新的發展階段下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為維護民族的團結與穩定、凝聚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從而以更加嶄新和高昂的姿態面臨時代挑戰,不畏艱難,直面挫折,最終實現偉大夢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各項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轉變,不僅在物質層面有了更高層次的需要,在文化領域也提出了更具有時代性的要求。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思想深刻剖析和洞察了人民對于“民族文化”及“先進文化”的發展需求,牢牢把握住時代進步與人民群眾精神面貌變化的脈搏,為人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時代氣息和新鮮血液。
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在全社會弘揚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提高公民對于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和對文化鮮活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一方面,不僅增強了人民對于優劣文化產品的辨別能力,自覺避免腐朽落后思想的荼毒,主動選擇積極健康的文化產物,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構建豐富美好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促使全體人民自覺保持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為建設人類美好新家園而努力奮斗。
人民是否堅定文化自信關乎著一個國家文化事業的興衰,關乎著國家的文化安全,更是關乎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沒有文化自信,是不可能譜寫出有民族氣脈和獨特優勢的文藝作品的,堅守住中華文化的立場也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和創造的重要前提。
實現偉大夢想和堅定文化自信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對于民族文化鮮活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體現了整個民族在文化領域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可以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心理認可和精神支持。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堅定決心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實現偉大夢想也必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同時也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民族精神的內生力量滋養。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實現美好愿景的重要保障,立足于新的起點和新的發展背景,凝聚文化帶來的力量可以增強實現民族振興的向心力和動力,引領全體人民在新的起點實現偉大飛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承載著社會公民的基本精神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提煉出24 字的核心價值觀,使3 者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向全社會傳遞了具有強大引領力的思想觀念,宣揚了公民應追求的價值取向,規范了社會成員的言行舉止,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指明了先進的前進方向及明確、清晰的評判標準。
在各種文化思潮相互交織的情況下,如何整合社會風潮,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就變成當下十分重要的課題[3],因此,我們必須凝聚民族精神,發揮好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解讀好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的文化話語體系,提升在國際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首先,應該將核心價值觀融入素質教育及國民教育中。人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所有的理論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變為現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對于價值觀的教育,需要將社會、家庭、學校3 者聯合起來,積聚3 者共同的力量,充分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實踐助力,讓國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從心底去充分認識并認可核心價值觀,使其植入心中,進而根深蒂固。其次,國家要增強關于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正確有效的途徑在全社會范圍內宣揚核心價值觀,并營造一個“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榮,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恥”的社會輿論環境[4],使人民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提升道德素質和品德修養。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溶入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發自身的信仰力量,不斷將自身的思想意識轉化為現實中的情感認同和行為遵循,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要求規范。只有使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多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才能得以鞏固和穩定。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論是在何領域,都是貫穿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想把握住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不斷推動創新,打破固有的落后文化觀念,創新文化發展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背景、現代文明相結合并協調發展,使傳統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突出其新的時代特點,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激發全社會人民的創新活力并帶動更多人積極投入到文化創新的實踐中,進而使民族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
對于文化的創新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文化形式的豐富與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要想在科技進步中帶動文化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就要緊緊圍繞科技文化建設這個著力點,推動形成新型的文化產業鏈,推動各類文化市場做強做大,增強科技文化自信,大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5],以高質量、高營養文化產品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豐富的精神需要,只有依靠科技和文化融合的雙重力量,才能在文化創新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另一方面離不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置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的總目標下,促進二者協調互助式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實力,使其為公益性文化事業提供物質保障;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使其推動文化產業的更新升級,形成更加多樣化的文化種類,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不同需求。最后還需要大力培養高科技、高水平人才,發揮知識型人才與能力型人才的支撐作用,推動文化進步。培養文化人才是關鍵,“硬實力、 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6],培養創新型人才及戰略型團隊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現實性意義。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不能局限于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積極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以促進文化的創新與完善,這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隨著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及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也在全世界不斷開展。隨著活動內容的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展現出的多種文化形式吸引了世界人民的探索興趣,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在將民族文化傳播出去的同時將民族品牌帶給了世界。
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家,我國在面對文化領域的不同特色時始終保持“和而不同”的強大包容性,在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雙邊合作,在不斷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在倡導不同優秀文化走進國門,加快了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優秀文化“引進來”的步伐與速度。大力推介戲曲、國畫等優秀傳統文化作品走出國門; 利用國內外舉辦的博覽會、 國際文化交流會、中外聯合舉辦的文藝匯演等平臺,擴大與世界其他優秀文化成果交流的頻率[7],在保護本國文化不受侵蝕的前提下,辯證的分析與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完善并創新文化內容與形式,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基礎上維護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除此之外,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傳播力日益成為影響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需要借助網絡及新媒體的強大功能,拓寬傳播渠道和平臺,增強文化傳播能力,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展現民族發展進步的價值理念和文藝創作精品走向世界,以理服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增強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和撫慰心理的靈藥。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積極正面的態度與信仰,使我們深深感悟到民族優秀文化存在的合理價值,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認同,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根基和支撐。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是一項重要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自覺承擔起弘揚優秀文化的大任,積極爭做時代新人,以科學的批判精神對待外來文化,從各個領域為增強文化自信貢獻力量,為中國的美好明天而奮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