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嵐 孫麗蘊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北京 100010
頭瘡是一種主要表現為頭部斑片或丘疹、鱗屑、結痂,毛發折斷脫落,瘙癢明顯的皮膚疾患。根據中醫古代文獻中的論述,頭瘡之病名雖可泛指頭部瘡瘍,但觀其病癥及用藥描述,多與現代醫學中的頭癬類似。本病常見于兒童,傳染性較強,中醫認為頭瘡的病機為膀胱、督脈二經濕熱生蟲作癢、脾胃濕熱蘊蒸所致,并與蟲邪、胎毒等傳染因素密切相關。從中醫古代文獻出發,對其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非常必要,有助于更為全面地認識該病,并對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病有所啟發。
頭瘡的病名最早來自成書于戰國的《周禮》:“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1]《說文·疒部》言“疕,頭瘍也”“瘍,頭瘡也”。東漢鄭玄注:“疕,頭瘍,亦謂禿也。”[2]指出“疕”與“禿發”有關系,脫發是最其突出的臨床表現之一,可視為關于頭瘡的最早記載。據趙鴻君[3]考證,春秋時期“疕”為頭瘡專名,《內經》中“瘍”不單指頭瘡,而是全身之瘡,另有“癢”通“瘍”,指因心情郁悶焦灼所致的頭瘡病。
明代王紹隆《醫燈續焰·醫范》對《周易》注解:“辛苦者,頭瘡曰疕,身瘡曰瘍。分治者,醫各有能也。”[4]提出頭瘡不同于身瘡,應當分而治之。根據明代《醫學入門》的記載:“腦發五種:頭瘡,風屑,白禿,軟癤,大頭腫。”[5]六腑陽毒上蒸于腦,古謂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頭瘡即為腦發五種之一。
頭瘡在中醫文獻里的癥狀表現與用藥與現代醫學中的頭癬類似,根據致病菌種的不同及病情表現的差異,可分為白癬、黃癬、黑癬和膿癬[6]。現代醫家認為古籍中白癬稱之為“白禿瘡”,黃癬稱之為“赤禿瘡”“肥瘡”,膿癬稱之為“黏瘡”,黑癬臨床少見,文獻中少有記載[7-8]。
白癬稱之為“白禿瘡”。白禿瘡出自《劉涓子鬼遺方》卷,《神農本草經》始見“白禿”一名,因其頭生白屑,發落而禿成瘡命名,《諸病源候論》記載“有蟲,白痂甚癢,其上發并禿落不生,故謂之白禿”[9],歷代著作中的病名演化經歷了“禿瘡”“白頹瘡”“頭禿瘡”“癩頭瘡”“白瘑癬”“癲頭瘡”“瘌痢瘡”等名稱,俗稱“蛀毛癬”“白鼠痢”。
黃癬稱之為“赤禿瘡”“肥瘡”。赤禿瘡出自《諸病源候論·赤禿候》:“此由頭瘡、蟲食,發禿落,無白痂,有汁,皮赤而癢,故謂之赤禿。”[9]肥瘡被用來稱為頭部黃癬的記載可追溯于10 世紀丹波康賴《醫心方》中用鯉魚治療“小兒肥瘡”[10],因頭發處結肥厚黃痂故名,如《外科真詮》所載“肥瘡多生小兒頭上……上結黃痂”[11]。肥瘡一詞在古籍中的內涵并不統一[12],與白禿瘡也有交叉的部分,因其多發于小兒,故亦稱為“小兒白禿(瘡)”“小兒禿頭瘡”“小兒癩頭”“小兒臘梨瘡”等;因其有特殊臭氣,且愈后致禿,形似錢幣,故稱為“雞糞禿”“禿瘡”“白禿癩痢”“白禿堆灰”“赤禿”“錢癬”等;因其瘡膿結痂,損及毛發,其形似癩,故又名“癩頭瘡”“黃癩痢”“蠟梨頭瘡”“堆砂癩痢”[13]等。有學者建議將黃癬的中醫病名定為“臘梨”[13]或“黃癩痢”[13],但古代醫家大多認為“臘梨”[14]“癩頭瘡”[15]指頭瘡后期禿發后的病名。
督脈為陽脈之海,頭部為諸陽之會,陽盛則熱,外感胎熱及熱毒,二陽相灼,火熱而生瘡。如《外科大成》載:“夫頭為諸陽之首,而瘡亦屬火,乃二陽相灼所致。”[16]《醫學入門》云:“六腑陽毒聚頂,惟太陽膀胱主之,久積痰火濕熱,上蒸于腦。”[5]
白禿瘡與肥瘡雖同為頭瘡,但病機不盡相同。白禿瘡系足太陽膀胱、督脈二經受風濕熱之邪侵襲,生蟲所致;風邪外襲則起白屑,熱邪甚則致禿發,病程日久則傷及毛囊而不生發。《瘍科心得集》提出:“白禿瘡者,乃足太陽膀胱、督脈二經受濕熱,生蟲作癢,瘡痂高堆是也。風襲則起白屑,熱甚則禿,久則傷孔而不生發。”[17]肥瘡是風熱之邪聚于太陽經,熱毒乘于陽經,兩陽相灼而成瘡,火性炎上,熱毒上攻,故瘡生于頭,如《洞天奧旨》認為“頭上乃太陽經也,身感風熱不散,而毒乃浮于頭上,遂生此瘡”[18]。小兒為稚陽,更易受邪。《幼科證治準繩》提出:“小兒頭瘡,是六陽受毒熱而攻頭成瘡也。”[19]孤陽于上,陰不斂陽,致使頭瘡久不愈合。《痘疹心法》記載:“所以頭瘡不收者,孤陽無陰也。”[20]
以巢氏《諸病源候論》為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等皆認為,小兒頭瘡多因其本為純陽之體,臟腑不和,與外感風濕之邪相搏結,發于頭部所致,“小兒頭瘡者,由臟腑有熱,上沖于頭,外被風濕,復相乘之,搏于血氣而生其瘡,故曰頭瘡”[21]。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真陰未足,陽火上浮,氣血不潮,熱毒乘于血分,上攻于頭則發病。《瘍科心得集》辨析道:“肥瘡生于頭頂,乃臟腑不和之氣上沖,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火有余,故最多犯之。”[17]
《外科真詮》關于本病“由胃經積熱生風所致”[11]的論述進一步指出臟腑不和主要是脾胃濕熱蘊蒸,生風作癢。同時,因小兒嗜食煎炒油膩之味,多食水果等易生濕熱之物,脾主運化功能稚弱,久則濕熱生蟲。《洞天奧旨》指出:“以小兒好餐水果,濕氣留中,一遇風熱,聚而外出……頭上禿瘡因而生蟲。”[18]
由于母親妊娠期感受毒邪,多為風熱之邪,攻及胎兒,胎毒濕熱上注發為頭瘡,“小兒頭瘡者,風熱胎毒也”[22],《古今醫鑒》《幼科證治大全》等皆秉承此種觀點。陳士鐸《洞天奧旨》指出“禿瘡乃胎毒”[18],并提出“其實亦因父母生兒之前,不節色欲,或服熱藥浪戰,頻頻泄精,以致胎中受毒,不能即散,而小兒之首受之”[18]。《幼幼新書》則認為還有腎氣上沖之故,“頭瘡多因胎熱,及腎上沖之所為也”[23]。
蟲邪侵襲與頭瘡的發病密切相關,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有“白禿”,指出其病因是“蟯蟲發動”[9],若氣血虛弱,血虛則生風,蟲邪與風邪相乘,上發于頭而成瘡。《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將這一病機發展為“小兒頭有禿瘡者,按九蟲論云,是蟯蟲動作,與風邪相乘,上于頭之皮膚,搏于血氣,傷其榮衛而所生也”[21],并由傷于榮衛之不同而區分白禿和赤禿,“榮為血,受病則為赤禿,衛為氣,受病則為白禿,榮在內,邪稍難干,故患赤禿者少,衛在外,邪易得著,故患白禿者多”[21]。
在古代,頭瘡很多是由于衛生條件較差導致的,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說:“小兒失于沐發者,便生此瘡也。”[21]頭皮清潔不到位,或污手摸頭,或枕頭不潔,或接觸患者戴過的帽子和梳子,感染毒邪,結聚不散則成瘡;剃刀不潔亦可傳染,剃頭后腠理開疏,風邪襲入,致氣血不潮,皮肉干枯而發為頭瘡。明代《外科啟玄》稱:“小兒頭上多生肥黏瘡,……皆因油手抓頭生之,亦是太陽風熱所致,亦有剃刀所過而成。”[24]因此,避免這些易感因素對防治頭瘡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頭瘡之病因,內因可推及經絡和臟腑,陽經濕熱多發為白禿瘡,脾胃濕熱蘊蒸則易發為肥瘡,外因則常離不開蟲邪為害。濕熱蘊積易生蟲,皮膚腠理失于密固,蟲毒與風濕熱邪互相搏結,乘于血氣而發病,蟲動則癢,可互相傳染。《外科心法要訣》將病機總結為“禿瘡風熱化生蟲”[15],古人所認識到的“蟯蟲”,與現代醫學淺部真菌感染的觀點相似。
本病有傳染性,好發于兒童,流行地區成人亦可發病。萬密齋載其“或父母之傳,或兄弟姊妹之相授,乃遺毒之氣也”[25],指出了頭瘡尤其在家人之間更易傳播。
3.2.1 白禿瘡 ①皮疹大小:《外科真詮》言“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錢”[11]。②皮疹初起形態:表現為頭皮表皮剝脫,毛發根部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灰白色鱗屑斑。《壽世保元》載“頭上白點斑剝,初似癬而上有白皮屑”[26],《幼幼新書》描述為“痂高堆起,白屑滿盈”[23]。③皮疹進展形態:隨著病情進展,皮疹漸漸結痂,發失所養,病灶區毛發折斷。《諸病源候論·白禿候》記載“言白禿者……白痂癢甚,其上發并禿落不生”[9];《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云“漸漸作痂,以成其瘡,遂至滿頭發落逮盡,若刮去其痂,則瘡皆是孔眼,大小不等,如蟲之窠,有膿汁出,不痛而癢,癢乃不可禁,是知有蟲為風也”[21],形象地記錄了其皮疹的典型表現。④自覺癥狀:瘙癢難忍,疼痛不著。因蟲邪“細微難見”化風而作癢,如《外科心法要訣·禿瘡》記載“瘙癢難堪卻不疼,白痂如錢生發內”[15],表明了本病癢而不疼的特點。搔抓易導致繼發損害和感染,“抓破津水,結白膿痂”[27]。⑤預后:白禿瘡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新發再生。
3.2.2 赤禿瘡/肥瘡 ①皮疹初起形態:初起頭皮毛發根部有紅色丘疹或小膿皰,形如粟米,皮損較為局限,滲出明顯,“但一兩處生,其痂并不白硬而干,時時常有濃血濕汁”[21]。當與白禿瘡鑒別,白禿瘡“生白痂成個而不相連”,而肥瘡“生黃痂成片有膿”[16]。②皮疹進展形態:皮疹干后形成碟形硫黃色痂,逐漸蔓延擴大,肥厚發黏,邊緣翹起,中央微凹陷有毛發貫穿[8]。如《外科真詮》所述:“初發小吻,瘙癢難堪,上結黃痂。”[11]黃痂脫落后可見糜爛面,瘡面滲出物更多,“黃水流下即沿生,漸至眉耳”[28];痂皮更為肥厚,“厚痂黃汁,汁流又成瘡”[14]。③自覺癥狀與氣味:瘙癢明顯,搔抓而成的血痂堆疊滿頭,如“遇夜被鬼舐之”[21],也被很多醫家區別于“白禿”而稱其為“赤禿”。古籍文獻中少有提到肥瘡的特殊氣味,但現代醫學一般認為有鼠臭味[29]。④預后:病程緩慢遷延,若不及時治療則痂皮變硬,日久蔓延成片,“硬痂遍滿”[20],“遍頭皆是,終年累月而不愈矣”[21]。毛發干枯,根失榮養,終至蟲蝕發盡,“頭瘡鬢發焦”[30]、“鬢發禿落,無復生榮”[31]、“年深日久,發焦脫離”[11]等記載均描述了發根失去固有光澤而易折斷脫落,形成禿斑。《古今醫統大全》總結道:“漸成滿頭,其勢遍延,久而難變成光禿,并不生發,俗名臘梨,不可不早治也。”[14]
小兒頭瘡的主要兼夾癥狀包括目赤、尿黃、煩躁等,如“眼目赤澀,小便如血,口中氣急,身體紫色,腹脹躁煩,多啼不乳”[21],記錄了其伴隨癥狀以熱證為主。成年人則表現為“疥癬頭瘡,洞泄青白黃沫,下痢膿血,腹滿喘咳,耳鼻生瘡,發稀作穗……皆其證也”[32],伴隨癥狀多種多樣,其中又以消化系統癥狀最為顯著。
頭瘡“散而片片白痂,燥癢又類白屑”[14],白屑風也有白色鱗屑,但《醫宗金鑒》記載其臨床表現為“初生發內,延及面目,耳項燥癢,日久飛起白屑,脫去又生”[15],一般伴頭發細軟稀疏脫落而無斷發,可與頭瘡相鑒別。
《醫宗金鑒》描述發際瘡:“此癥生項后發際,形如黍豆,頂白肉赤堅硬,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津膿水,亦有浸淫發內者。”[15]描述其皮疹初起于毛囊口,為炎性紅色丘疹,很快即變成小膿皰,痛癢相兼,不具有傳染性,頭瘡則“白點斑剝”[26],癢而不痛,可傳染,應不難與之鑒別。
《外科正宗》記載:“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33]雖與頭瘡后期脫發相似,但患處頭皮光亮無鱗屑,無斷發,應注意兩者鑒別。
頭瘡的治療當首辨輕重,正如《洞天奧旨》所言“瘡輕者,外治即痊;瘡重者,必須內外兼治”[18],治則為消風除濕、殺蟲止癢、養血清熱,法當解陳莝之積熱,導心經之煩躁[16]。內外兼治時,內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和血,外治宜祛風殺蟲、潤燥止癢,“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涂之”[17];《推求師意》進一步提出“治當飲以涼肌、和血、散濕熱怫郁在皮膚之藥;外以殺蟲、潤燥、解痰涎凝結腠理之藥敷之”“內使之降,外令其散,亦敷以殺蟲、退熱之劑”[34]。
頭瘡之內治,歷代醫家均以防風通圣散為基礎方治療,如《外科大成》記載“宜以防風通圣散俱用酒浸過,焙為末,每日三服,量見大小,食后白滾水調服,服至頭上有汗出為驗”[16];萬全《萬氏家藏育嬰秘訣》則用消風通圣散除大黃,亦用酒蒸,水煎熱服[25];《瘍科心得集》載“宜內服荊芥、防風、連翹、天花粉、貝母、元參、赤芍、生地、牛蒡子等”[17],諸藥合用,可分消表里之邪熱,兼顧氣血,祛邪而不傷正。
本病的治療尤以外治為特色,配合剪發療法,常用方法有“洗、涂、敷”等,治療的順序當先洗凈痂皮,拭干后先涂油劑,再敷膏劑或散劑,以殺蟲散風之藥搽之,臨床中應根據疾病不同的時期及臨床特點進行選擇。治療時一是需注意早治,不可待其發展成禿發;二是不可涼遏,“切不可驟加寒涼涂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17];三是不可急攻,頭瘡多為熱證,以潤為要,若急攻則易化燥,使病情向惡,如《嬰兒論》所述:“頭瘡醫欲急攻之,是誤也,若被攻者,其瘡忽燥,痰鳴息商,必腹滿,四肢厥……瘡潤者生,否者死。”[35]
5.3.1 外洗 治療頭瘡時先清洗去痂,既可防止蟲毒聚集和傳染,又方便后續用藥,《普濟方》云“瘡痂不去而癢”[31],故也有止癢之效。歷代有用蔥鹽水[31]、細茶汁[11]、桑灰[36]或槐條煎湯[18]、花椒煎湯[37]等方式洗凈,也有用赤龍皮湯及天麻湯、皂莢湯[38]等中藥外洗方,《外科心法要訣》為代表的明清醫家一般“先宜艾葉、鴿糞煎湯洗凈瘡痂;再用豬肉湯洗之”[15]。
5.3.2 油劑 早在五代《日華子本草》中就有“炒取油,和粉敷頭瘡”的記載[39]。《外科心法要訣》載“隨擦躑躅花油,以殺蟲散風,蟲死則癢止,風散則發生,血潮則肌膚潤,久擦甚效”[15],表明油劑的作用機制在于殺蟲散風潤膚。此外尚有《肘后方》“藜蘆末豬油調,涂之”[40]、《瘍醫大全》“蜈蚣油調松香末搽之”[41]、《急救廣生集》“川椒、麻油、菜油同煎濃搽之”[42]等記載,不一而足。
5.3.3 膏劑 膏劑不僅對頭瘡初起有效,如《外科心法要訣》“初起肥瘡,宜擦肥油膏,用久則效”[15],對經久不愈者也宜用,如《劉涓子鬼遺方》:“治頭白頹瘡,發落生白痂,經年不差,五味子膏方。”[36]根據年齡和病程的不同,膏方藥味亦有變化,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外宜敷飛烏膏散,及黃連胡粉水銀膏散”“治小兒一切頭瘡……藜蘆膏方”[38],若經年不瘥,則用苦參、黃連、大黃、黃芩清熱祛濕,胡粉、水銀、礬石、蛇床殺蟲解毒,松脂祛風殺蟲,用臘月豬脂調和外敷[43]。
5.3.4 散劑 散劑有殺蟲散風之效,可以單敷,也可用麻油調敷,如《驗方新編》記載用松香散“治小兒胎毒,并蠟梨頭瘡……濕則干敷,干則用麻油調搽”[44]。再如《經驗奇方》的青金散[45],《外科真詮》的大皂散[11]等都對散劑多有發揮。使用散劑時,當“切忌水洗,并須忌食發氣諸物”[45]。
5.3.5 鮮藥 鮮藥常用于禿發以后,幫助頭發生長,《小品方》中治小兒白禿發不生,可“搗楸菜屮心,取汁以涂頭,立生”[10];《外科大成》言“隨用生姜蘸潤肌膏擦之,則發生矣”[16]。為避免藥物毒性,小兒頭瘡亦用鮮藥為佳,《針灸大成》提到:“小兒頭瘡,用生芝麻口中嚼爛,涂之,切忌不可搽藥。”[46]
頭瘡的預防主要從哺乳和洗發兩個方面入手。古人非常重視哺乳健康的問題,乳母若患有頭瘡則可能傳染給嬰兒,譬如《備急千金要方》《醫燈續焰》等都談到乳母“不宜用頭瘡之人”[4]。《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頭瘡》則提到“小兒失于沐發者,便生此瘡也”[21],強調了嬰兒及兒童沐浴清潔的重要性。對本病的調護是忌食雞羊蝦蟹等“動風發物”[16],“但勿見風”[37];《外科證治全生集》強調“宜戒沐浴,浴則濕氣愈重,難以速痊”[47],且需“戒暴怒房勞,炙煿發毒之物”[48]。
頭瘡可導致斷發脫發,一般認為白禿瘡愈后毛發可再生,而肥瘡則永久性脫落。《諸病源候論》等表示“因頭瘡而禿落不生者,皆由傷損其氣血,血氣損少,不能榮于發也”[9]。《眼科錦囊》提示小兒頭瘡治之不當會損害眼睛,“小兒患頭瘡白禿之類,其毒內陷,而損害眼目者有之”[49]。本病性亦纏綿,病程較長,治愈后容易反復發作,在青春期后往往變輕,但也有繼續發展者。
頭瘡是一種常見的頭部真菌疾病,尤其好發于兒童,具有傳染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多以抗真菌治療為主,療程較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中醫古籍中,關于頭瘡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禮》[1],對該病的認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資料。本文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古代醫家對該病病名釋義、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則治法、預防與轉歸等方面的觀點,充分挖掘中醫古代文獻的寶庫,以傳承創新,更好地發展中醫皮外科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