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黃小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北京 100053
吳茱萸湯首見于張仲景《傷寒論》。是書吳茱萸湯凡三見,而直接與頭痛相關的見于厥陰病篇。《傷寒論》378 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此,古今醫家咸以本方為治療厥陰頭痛之專方,殆無疑義。而筆者臨床體會,本方不僅治療厥陰頭痛有效,對于痰飲頭痛及某些久病頭痛亦有著較好的療效。今筆者不揣淺陋,擬結合臨床就吳茱萸湯加減治療頭痛做一探討,以期與同道共同提高。
《中醫大辭典》“厥陰頭痛”詞條云:“病證名。三陰頭痛之一。①《蘭室秘藏·頭痛門》:‘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②指頭痛表現在厥陰經脈其他循行部位者。《冷廬醫話·頭痛》:‘厥陰之脈會于巔頂,故頭痛在巔頂。’”[1]指出了厥陰頭痛的典型癥狀:頭痛,以巔頂部頭痛為主,有的或伴有嘔惡、吐涎等。緣足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寒凝肝脈、經氣不利則巔頂頭痛;肝經“挾胃”而行,肝寒犯胃、胃氣上逆則嘔惡,甚則嘔出稀涎。
然筆者認為,厥陰頭痛不應局限于巔頂頭痛,某些偏頭痛、目睛脹痛不適等亦可歸于厥陰頭痛范疇。現代醫家胡希恕曾云:“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者,或惡心欲吐無熱像者(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本方具有捷驗。……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者,大多屬于本方證……”[2],拓展了本方的應用,對此筆者深有體會。臨床上有些偏頭痛患者,尤其伴有頭部畏寒、畏風,或頭痛遇冷加重者,若以尋常思路如散偏湯治療,往往療效不佳,此寒凝肝脈,有寒故痛也。其所以頭痛偏于左者,蓋《內經》所謂“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也。但筆者體會臨床亦有頭痛偏于右而屬于吳茱萸湯證者,還望同道在臨床中驗證。此外,臨床尚有頭痛伴目睛脹痛不適,或僅以目睛脹痛不適為主訴者,亦可以吳茱萸湯治療。因足厥陰經“系目系”,“目系”者,謂眼球及其與腦組織的脈絡聯系[3],寒凝肝脈,“目系”氣血不暢,則目睛脹痛不適,此種癥狀多見于高血壓、青光眼患者,臨床亦較多見。
總之,厥陰頭痛之臨床表現多樣:巔頂頭痛、偏頭痛、目睛脹痛不適等,并伴有整體或局部怕冷等癥狀,如畏寒喜暖,尤其頭部畏寒、畏風,舌質淡,苔白,脈弦等,部分患者尚伴有消化系統癥狀,如嘔惡、吐涎、胃脘脹滿,其病機為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方用吳茱萸湯加減。組成: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生姜六兩(切)。方中吳茱萸為君,稟辛熱疏利之性,功擅暖肝、溫胃、降逆、止痛,《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溫中、下氣、止痛……”,可以說是對吳茱萸功效的高度概括;配合人參、大棗補益中焦,為臣;生姜和胃止嘔,為佐使之藥。對于厥陰頭痛而伴有惡心、嘔吐,甚則嘔出涎沫者,使用本方尤為貼切[4~5]。
有學者[6]認為,吳茱萸湯方證病機為中焦虛寒、痰飲上逆,“吳茱萸湯……其病位屬太陰病,可用于治療頭痛而見胃虛寒、水飲內停、心下膨滿、嘔吐清水涎沫、手足逆冷者,……應用于胃腸及頭腦諸證,均有驚人的療效”[7]。指出了吳茱萸湯尚能治療痰飲頭痛,擴大了其主治范圍。筆者曾閱《朱氏集驗方》載治療痰飲頭痛方為吳茱萸、茯苓等分,煉蜜為丸,功能健脾化飲、下氣止痛,與吳茱萸湯治療痰飲頭痛有異曲同工之妙。考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綱目》)。其散寒、燥濕之功躍然紙上,與大量生姜配合,走而不守,最能宣散水氣、降逆止痛,故費伯雄《醫方論·卷三》云:“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余矣。”尤其在頭痛患者中,這種病機并不鮮見。中焦虛寒,水液不得蒸化,則停而為飲。痰飲既生,蒙蔽清竅,發為頭痛,合于《內經》:“因于濕,首如裹。”臨床上,患者主訴多為頭痛頭蒙,或頭痛隱隱,或伴神疲乏力,或伴嘔惡痰涎,舌淡,苔白膩或水滑,脈弦,治以吳茱萸湯。若伴有惡心欲嘔者,常加半夏、砂仁和胃止嘔;正虛不甚者,可去人參、大棗,往往能快速改善癥狀。
臨床尚有一些慢性頭痛患者,在辨證方中加入單味吳茱萸可提高療效。古人云:“久病陳傷則多寒,慢性頭痛、經年不愈者,往往‘內有久寒’。”古人所謂“獨處藏奸”,其人必畏寒喜暖、舌質淡、脈弦。唯吳茱萸善祛十二經之陳寒痼冷,正如《傷寒論》云:“……若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且《千金翼方》記載一方治頭風:“吳茱萸三升,煮水,以綿拭發根。”頭風者,頭痛之經久難愈者也,其病程之長、病位之深,較之一般頭痛尤甚[8]。而單味吳茱萸外用竟能療此頑疾,充分肯定了吳茱萸在治療頭痛方面的特異性,應當引起重視。唯吳茱萸性熱,內有郁熱者當忌之。
當然,在使用吳茱萸湯的同時,其安全性不容回避。歷代本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均記載吳茱萸有“小毒”,臨床常有因內服未制透的吳茱萸或生品吳茱萸,或因超劑量服用而產生中毒現象者[10]。而現代藥理學研究亦證實,吳茱萸水提物多引起肝毒性,并呈現一定的劑量依賴關系[11-12],其水提組分對小鼠單次給藥后,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隨時間不同造成肝損害程度也不同[13]。另有研究結果表明[14],吳茱萸湯復方煎液在藥效上顯著優于單煎混合液,其毒性亦明顯減弱,尤其配伍大棗可明顯降低吳茱萸毒性,符合中醫甘緩之性能夠解毒這一傳統觀點,證實了吳茱萸湯組方的嚴謹科學,同時也給醫者使用毒性中藥指明了方向,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證論治,復方使用,方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藥性能,而規避其毒副作用。在臨床用量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給出了參考劑量:2~5 g(煎湯內服)。然有學者按照漢制、實物測量并參考相關文獻等考證指出[15],《傷寒論》原方吳茱萸湯中,君藥吳茱萸一升折合約74 g,按照方后服藥法“日三服”,則平均每次攝入劑量亦達24.6 g,其用量實屬駭人[16]。而現代醫家李士懋[17-18]治療胃痛、頭痛常用量在6~8 g;薛伯壽教授臨證使用經驗:治療各類痛癥用3~6 g,陰寒癥用6~9 g,寒甚痛劇須重投吳茱萸9~10 g,以辟其陰寒痛痹[19]。可見吳茱萸的用量既不可照搬古方劑量,又不宜過分拘泥于藥典,否則病重藥輕,足以僨事。而臨床當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3 g-6 g-9 g 酌情增減。
此外,中藥的炮制、煎煮法也是吳茱萸湯安全使用的前提。張曉鳳等[20]對吳茱萸炮制前后揮發油成分及毒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吳茱萸炮制后揮發油含量降低了13.33%,半數致死量數值升高了19.15%,毒性的降低與揮發油組分及含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關系,這就對中藥飲片質量有了嚴格的要求。煎煮法方面,《本草崇原集》曰:“陳久者良,滾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氣用之(吳茱萸)。”滾水泡即《傷寒論》所謂“湯洗”,即在沸水中把吳茱萸焯洗數次,去其水不用,以減少吳茱萸麻口刺喉等弊端,尤其在用量>9 g 的時候,更是焯制后使用方為穩妥。
案一:患者,男,53 歲,因“頭痛兩周”,于2020 年12 月19 日就診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患者近1 個月以來由于工作壓力大,血壓有時高達160/110 mmHg(1 mmHg=0.133 kPa),伴頭痛難忍,因不愿服西藥而來診,尋求中醫治療。刻診:頭痛頭脹,有時巔頂頭痛,有時自覺整個頭部疼痛,伴眼睛發脹不適,畏寒乏力,偶腰酸,口干不欲飲,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硬。
中醫診斷:頭痛;西醫診斷:高血壓(頭痛)。
辨證:腎精虧虛、肝陽上亢;治法:補益肝腎、平肝潛陽。
處方:生白芍15 g、天冬12 g、玄參15 g、生龍牡(先煎)各30 g、代赭石15 g、川牛膝15 g、生麥芽30 g、制龜板30 g、川楝子9 g、炙甘草9 g。十四付,水煎服,日兩次,飯后服。
2021 年1 月4 日二診:服藥后仍頭痛,血壓不穩定,改為吳茱萸湯加味:制吳茱萸9 g、人參12 g、生姜30 g、大棗30 g、生龍牡(先煎)各30 g。十四付。
2021 年1 月20 日三診:服藥后頭痛、眼脹明顯緩解,白天精力亦改善,后以吳茱萸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四周,頭痛持續緩解,血壓亦降至正常范圍,短期療效理想。
案二:患者,女,51 歲,因“偏頭痛三個月”,于2021 年4 月19 日就診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患者3 個月前行腦動脈瘤術,術后恢復尚好,唯遺留偏頭痛,期間頭痛較重時需服止痛藥方可得片刻安寧,故來診。刻診:右側偏頭痛,波及目睛拘急不適,頭部畏風畏寒明顯,乏力,偶伴惡心,無口苦,大便略干,日一行,小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無力。
中醫診斷:頭痛;西醫診斷:偏頭痛。
辨證: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治法:暖肝溫胃、降逆止痛。
處方:制吳茱萸9 g、人參12 g、生姜30 g、大棗30 g。七付,水煎服,日兩次,飯后服。
2021 年4 月26 日二診:服藥后頭痛、乏力、目睛不適感及頭部畏寒均明顯改善,上方改制吳茱萸6 g,繼服七付。
本患者以吳茱萸湯原方調理1 個月,偏頭痛、目睛不適感均消失,頭部畏寒畏風、精神不振等亦明顯改善,療效理想。
案三:患者,男,38 歲,因“腦膠質瘤術后頭痛半年”,于2020 年11 月15 日就診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患者半年前因頭痛伴一側視野偏盲而就診于北京天壇醫院,診斷:腦膠質瘤,遂予外科手術,術后偏盲癥狀消失,但仍感頭痛,故來診并要求中醫調理。刻診:頭痛,自覺整個頭部疼痛,偶有惡心,伴左臂發麻、無力,頭部畏寒,且頭痛、肢麻陰天加重,舌淡暗苔白膩,脈沉弦。
中醫診斷:頭痛;西醫診斷:腦膠質瘤術后頭痛。
辨證:痰飲內伏、氣虛血瘀;治法:溫陽化飲、益氣活血。
處方:制吳茱萸9 g、人參12 g、生姜30 g、大棗30 g、制天南星12 g、茯苓18 g、桂枝12 g、炒蒼術12 g、生黃芪45 g、當歸12 g、地龍12 g、蜈蚣2 條、桑枝30 g、片姜黃12 g、炙甘草9 g。十四付,水煎服,日兩次,飯后服。
2020 年11 月29 日二診:服藥后頭痛、頭部畏寒及左臂無力、發麻均緩解,舌苔膩已減,藥既對癥,效不更方。此后一直以吳茱萸湯合苓桂術甘湯及補陽還五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期間諸癥持續改善,服藥至3 個月時頭痛完全消失。患者目前仍在服藥治療中。
案四:患者,女,62 歲,因“頭痛三年”,于2021 年2 月23 日就診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醫科。患者三年來不明原因發作頭痛,時發時止。刻診:頭痛,自覺頭腦發空,有時偶有刺痛感,伴睡眠不佳,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暗苔薄白,脈沉弦澀。
中醫診斷:頭痛;西醫診斷:神經性頭痛。
辨證:氣血兩虛、腦絡失養;治法:補益氣血、通絡止痛。
處方:炙黃芪25 g、當歸9 g、黨參15 g、炒白術12 g、炒酸棗仁25 g、炙遠志12 g、木香9 g、茯苓18 g、桂枝9 g、炙甘草6 g、生姜12 g、大棗18 g。十四付,水煎服,日兩次,飯后服。
2021 年3 月9 日二診:服藥后睡眠、乏力明顯改善,但仍時時頭痛,精神不振,上方加制吳茱萸6 g,繼服十四付。
處方:炙黃芪25 g、當歸9 g、黨參15 g、炒白術12 g、炒酸棗仁25 g、炙遠志12 g、木香9 g、茯苓18 g、桂枝9 g、制吳茱萸6 g、炙甘草6 g、生姜12 g、大棗18 g。十四付。
2021 年3 月23 日三診:服藥后頭痛基本消失,睡眠亦顯著改善,療效理想。
按語:案一中患者巔頂頭痛、目睛脹痛不適,為典型的厥陰頭痛。然初診囿于平肝潛陽治高血壓這一常規思路而使用鎮肝熄風湯,服藥兩周而不見寸功,有時頭痛不減反增,復診時再仔細詢問,患者云每逢陰天、氣壓低時頭痛加重,血壓亦隨之波動,結合舌脈,遂改弦易轍,擬吳茱萸湯加味,而取得較好的療效。蓋天人合一,患者素體肝寒陽虛,天陰之時陽虛更甚,厥陰上逆,發為頭痛、血壓增高,故以吳茱萸湯暖肝、降逆、止痛,合龍骨、牡蠣加強潛鎮之功,終收佳效。案二為偏頭痛,伴頭部畏寒、目睛不適、偶惡心,顯然為厥陰頭痛。肝胃虛寒,寒盛故痛,因肝經系“目系”,故波及目睛拘急不適感,以吳茱萸湯原方,暖肝溫胃、降逆止痛。患者云僅服藥一次,當晚即感覺頭痛明顯緩解,可謂一劑而知。案三為痰飲頭痛。患者頭痛雖起于腦瘤術后,但結合主訴及舌脈,不難辨證為痰飲內停、氣虛血瘀。蓋腫瘤多寒邪作祟[21-22],手術雖去其腫瘤,然陽氣未復,腦絡失養,故術后仍頭痛。處方以吳茱萸祛“久寒”,配合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佐以人參、姜棗大補元氣、益胃生津;《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屬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故實體性腫瘤多為痰邪凝滯[23-25],而以制天南星祛痰散結,以防腫瘤復發;黃芪、當歸、地龍等乃仿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止痛,全方共奏溫陽化飲、益氣活血之功。案四為久病之頭痛。患者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腦絡失養,初診用歸脾湯加味,雖有效但頭痛不甚了了,復診中根據舌脈特征,發現其氣血不足之中尚有寒邪伏匿,因此加吳茱萸以祛體內之“久寒”,故而療效更上層樓。
綜上所述,吳茱萸湯作為一首經典名方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功能主治涵蓋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腫瘤等各科疾病,并有著顯著的鎮痛、止吐(嘔)、降壓等[26-30]作用,臨床上應當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