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與護理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口腔技師(也稱為牙科技工、牙科技師)是專門從事義齒修復體、正畸矯治器制作的技術人員,是由間接法口腔修復工藝的形成分化出來的職業群體,屬于口腔醫學相關專業人員??谇患紟煴仨毥涍^專門的職業教育培訓,具備口腔醫學相關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輔助口腔醫師完成口腔修復及正畸治療[1]。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形成了包括中專、高職、本科(理工類)、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的完備的口腔技師教育體系。
近年來中國義齒行業已經進入“從手工加工到數字化設計和自動化制造”的轉型升級階段,但培養義齒制作人才的口腔技師教育歷史沿革卻不清晰,相關文獻較少。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有必要梳理中國口腔技師教育發展的歷史,進行歷史性思考,以認清我國口腔技師教育的過去與現在,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數字化時代的口腔技師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口腔技師教育的發展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受到義齒修復新理論和新方法的應用、材料學和制造工藝技術的發展、醫療衛生政策的頒布實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發生、發展角度看,我國口腔技師教育發展和社會同步經歷了各種曲折,這個歷史過程大體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在古代牙科領域,口腔技師和牙醫師是一個人,姑且稱之“鑲牙匠”。而鑲牙在中國古代長期被認為是一種手工藝,未被納入傳統醫學體系。盡管古代醫書中未見到有關口腔修復工藝的詳細記載,但王小平等對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約1500—1600 年)下葬的文物中帶金屬全冠的兩顆人類上前牙進行研究發現,經粘接劑粘固的全冠主要成分是黃金及少量的銅,系錘造后焊接而成,表明我國明朝已有較成熟的口腔修復技術[2]。早于此前一個世紀的文學家陸容(1436—1497 年)在《菽園雜記》中有“吏部門前粘壁有修補門牙法”的廣告記載[3],也說明義齒修復技術在當時的中國已很流行。清乾隆時期梁玉繩(1745—1819 年)著《清白士集》也記載“今市肆有補齒鋪,懸牌云鑲牙,如生。蓋宋以來有之”[4]??梢?,我國義齒修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中國古代手工業在技術傳承上具有父子相傳、職業世襲的特點?!凹移鋵I,以求利者?!庇捎谧⒅芈殬I技藝的保密工作,加之年代久遠,目前很難考證這一時期鑲牙從業者技術教育的確切情況。
盡管人類很早就試圖用獸骨、象牙、木、竹等天然材料雕刻成義齒來彌補牙齒缺失帶來的不便,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材料和技術來制作令人滿意的假牙。1839 年美國發明家查爾斯·古德伊爾發明了硫化橡膠,這一技術使得硫化橡膠義齒(先做好鑲牙者的口型印模,再塑制出硫化橡膠的假牙托板)得到廣泛應用并沿用了近90 年,逐步形成了現代義齒的雛形。這個時期的口腔技師更像是假牙師,只做活動義齒,還可以獨立開診鑲牙。
鴉片戰爭后,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醫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早期傳教士醫師為了醫務需要,招收中國學徒以培養助手,間或傳授一部分包括牙科在內的醫學知識。19 世紀中期以后,來華的牙科醫師日漸增多,主要分布在香港、上海及其他大城市。這些來華牙醫通過師帶徒方式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牙醫學教育的發展。同一時期中國也有少數學者出國學習西方口腔醫學,部分學成回國者也以家族企業形式開展牙科技能傳授,如徐善亭一族[5]。這種學徒式或家族式教育規模很小,僅能傳授一些諸如“西法鑲牙”之類淺簡的近代口腔醫學技能,并沒有系統地講授西醫學基礎理論,所以談不上正規的近代西醫教育,只能算是中國近代牙醫師和口腔技師教育的萌芽。
1907 年,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A W Lindsay)博士在成都四圣祠街開設牙科診所,成為華西口腔醫院的前身。1912 年,林則招收當地人鄧真明、劉仲儒在牙癥醫院當助手,同時也傳授牙科修復工藝學。鄧真明畢業后留在華西口腔修復制作室工作,成為華西口腔修復工藝學的創始人[6]。1913 年,林則又招收了6 名學生,成立了中國第一期正式的口腔修復工藝學技師班。這標志著義齒制作開始從醫生向技師過渡、傳統師授徒方式向學校教育過渡,可視為中國口腔技師教育的起源。1928 年,哈爾濱俄僑私立第二齒科專門學校成立。1935 年起該校設有技工班,學制為一年,學生10 名,主要招收中國籍學生,并設置了牙科技工學和牙體材料學等課程[7]。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得到正規學校教育的口腔技師人數極少,口腔技師教育依然是跟隨開業的牙科醫師學習,或以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培養。自1914 年第一本口腔醫學專業期刊《齒科學報》創辦以后,各類口腔醫學專業期刊陸續出版。這些期刊通過傳播國內外專業領域知識及訊息,對通過學徒方式成長起來的口腔技師起到一定提升專業技能的作用。
這一時期“牙科醫師為病人診療牙病,附帶鑲牙”[8],說明義齒制作只是牙醫的附屬工作。在正式牙科醫師不足、人們對鑲牙的需求日益增多的現實情況下,制作義齒的機構主要是城鎮中分散的個體經營的“鑲牙館”?!爸腥A民國”政府制定《管理鑲牙生暫行規則》《鑲牙士甄別辦法》等法規,明確鑲牙從業人員的條件與資格、執業要求與管理等,對我國散在于社會的口腔醫(技)師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完善行業管理、規范人員培養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
這一時期材料改進和技術發展進一步豐富了口腔技師的工作內容。隨著固定修復體的種類、制法等近代固定修復技術和理論的形成,冠、橋(架工齒)的制作也流行起來。雖然1937年出現了性能更佳的丙烯酸樹脂基托材料,但當時在縣以下的醫療機構和個體鑲牙館大部分仍應用硫化橡膠制作義齒。
解放初期,我國只有牙醫學科,牙科醫師數量很少。經過院系調整及學習蘇聯,我國的牙科醫學教育體系被改造成劃分為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矯形科三大專業學科的口腔醫學教育體系[9]。在國民經濟剛開始恢復,財力、物力還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這一時期的口腔技師室很簡陋,完全是作坊式、工匠性、師帶徒傳授技術。除少數大的口腔醫學系和口腔醫院為自身需要舉辦過短期口腔技術員訓練班外,沒有培養口腔技師的專門學校。1953 年上海宏文書局出版了第一本口腔修復工藝學專著——徐稚民編著的《牙科技工學》,1954 年和1955 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朱希濤編著的《冠橋學》和歐陽官編著的《全口義齒學》,開始用正規的方法指導口腔技師及口腔修復醫師的實踐和教學工作。
盡管當時器械設備陳舊、材料性能差、口腔技師業務范圍十分局限,我國還是完成了義齒基托材料由硫化橡膠向丙烯酸樹脂的過渡,并開始應用丙烯酸樹脂制作可摘矯正器和贗附體,冠修復也從錘造冠、焊接冠為主逐步發展成中熔合金、高熔非貴金屬鑄造冠橋修復。
1974 年,華西醫科大學招收口腔技士班,學制三年,這是中國第一批中等專業教育培養的口腔技師,改變了舊式師帶徒的培養方式,同時由臨床醫師與技師一起編寫了《口腔矯形技工學》《齒科鑄造學講義》等專用講義[10]。此舉標志著中國口腔技師學校教育再次回歸公眾的視野。隨后,全國開始推行口腔技師中等專業教育。1979 年衛生部頒布《衛生技術人員職稱及晉升條例(試行)》,根據業務性質將口腔技師(屬于其他技術人員)與口腔醫師(屬于醫療防疫人員)明確分開,結束了口腔(修復)醫師和技師之間分工不明確、口腔技師地位邊緣化的歷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借助改革開放的契機,口腔修復體制作的新理論、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被引入我國,精密鑄造技術、烤瓷技術快速發展,提高了各類修復體的制作質量,也帶動了口腔技師教育的快速發展。北京醫學院、上海鐵道醫學院先后開設了三年制口腔技師大專班。1983 年我國第一部口腔科技工學教材——吳景輪、王忠義編著的《口腔矯形技工教材》由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行業的形成和教育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90 年代初,隨著口腔修復臨床對技術加工要求的日益提高,同時義齒加工由國外傳至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促使義齒加工從口腔科以及口腔修復科分化出來,醫技分離走向企業化道路。我國義齒行業同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國家一樣實現了牙科技術工藝的“3 個轉變”,即由作坊式向現代化企業轉變,由“皮老虎”“腳踏牙鉆”落后的工具和設備向現代化設備轉變,由純工匠性向技術加工藝性轉變,成為一個獨立的現代化產業[11]。
專業的出現是以一定的社會分工為前提,又與一定的學科基礎相對應。為適應行業的迅速發展,1990 年5 月20 日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頒布《普通高等學校醫藥??茖I基本規范》,對“口腔技工工藝專業”的專業名稱、業務培養目標、主干學科、主要課程、修業年限及主要分配去向均做了詳細指導,這是我國第一個涉及口腔技師教育的政策性文件。至此,口腔技師專業教育作為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正式形成。同年,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開設三年制口腔技工工藝專業。1992 年初至1993 年底,衛生部對全國中等衛生學校專業設置做了調整,新設立口腔工藝技術專業,并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12]。
1998 年10 月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工藝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口腔技師在國內有了專門的學術組織,對促進我國口腔技師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自1999 年5 月1 日起施行,國家正式實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2001 年《衛生部關于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暫行規定》對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做出嚴格規定[13],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畢業生不能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從而真正結束了口腔醫技不分的歷史,也進入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陣痛期。
2000 年9 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取消了口腔醫士類專業,開設口腔工藝技術專業[14]。2000 年前后我國各高職院校陸續創辦口腔工藝技術專業,開展口腔工藝技術專業高職教育。2004 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將高職高專教育口腔工藝技術專業名稱調整為口腔醫學技術。2005 年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第四軍醫大學開始招收四年制口腔修復工藝學專業本科生[15]。2007 年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創辦四年制口腔修復工藝學本科專業。2009 年,四川大學口腔修復工藝學碩士研究生開始全國首招,2010 年口腔修復工藝學博士研究生開始全國首招[9]??谇患紟熃逃饾u向高層次發展,從而建立起完整的口腔技師教育體系。
2003 年7 月,為適應全國醫學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需要,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了第一套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口腔醫學、口腔工藝技術專業規劃教材。這套教材基本涵蓋了口腔解剖生理學、固定義齒工藝技術、可摘義齒工藝技術、全口義齒工藝技術等口腔工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但由于面向口腔醫學和口腔工藝技術兩個高職專業學生,教材涉及的口腔疾病及臨床知識比重較大,與口腔工藝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不完全貼合。
這一時期由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被定位為醫學學科范疇,課程設置沒有脫離口腔醫學專業模式,課程結構與比例不合理,主要是醫學基礎、臨床醫學及口腔疾病課程安排偏多[16]。同時受教學資源的限制,教學還停留在較低水平。因此,各院校在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008 年,上海醫藥高等??茖W?!把荔w雕刻技術”課程、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固定義齒工藝技術”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
全國口腔醫學工藝技術類大型賽事也開始組織起來。2000年“賀利氏杯”首屆全國義齒制作技術展評舉行,參賽選手來自各口腔院校、各級口腔醫院、基層醫院口腔科、技工中心以及個體診所等不同單位[17]。2003 年“日進杯”全國口腔工藝技術展評開始舉辦,比賽面向全國中高職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在校學生,包括牙體雕刻和全口義齒排列兩大項目。這些比賽展現了我國口腔技師及在校學生的高超技術,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學習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口腔技師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2006 年,《口腔修復工國家職業標準(試行)》頒布,對提高我國義齒加工企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改善行業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18]。
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開始引入牙科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作(CAD/CAM)技術,被稱為是口腔修復領域技術革命的第三次浪潮[19]。經過30 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已經成功實現了現代數字化制作工藝和傳統口腔修復治療技術的銜接。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科技及互聯網技術在口腔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義齒加工制作逐步改變傳統依靠技師的手工技藝和人力密集型加工的生產方式,正式進入了數字化義齒制作的新時代。
2011 年10 月上海舉辦的“第七次亞洲口腔修復學雙年會、第三屆中日韓口腔修復學學術大會暨全國口腔修復學學術會議”,對數字化修復治療技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討論,數字化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引起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20]。2015 年起中華口腔醫學會連續3 年以“數字化口腔醫學”為主題,推進數字化口腔醫學技術在我國的普及應用和創新,我國進入了“數字化口腔年”。
2015 年7 月,首屆“黃炎培杯”職業技能(口腔技能)大賽暨第十三屆“日進杯”全國口腔技能大賽在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舉辦,比賽新增了“CAD 修復體設計”項目。同年9 月,愛爾創攜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醫學計算機專業委員會,聯手打造的首屆“中國數字化口腔設計大賽”活動在上海圓滿落幕,為中國口腔技師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一個專業的才華展示和經驗交流與分享的平臺,共同促進了數字口腔事業的發展。
伴隨著口腔醫學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口腔臨床各學科的廣泛應用,口腔醫學數字化技術教學需求也迫切增長。面對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口腔技師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數字化技術為口腔修復工藝專業轉型和升級提供了絕佳機會,國內口腔醫學院校陸續開設了數字化口腔醫學相關課程。2018 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王勇主編的高職高專創新教材《口腔數字化技術》(供口腔工藝技術專業用),同年出版了《數字化口腔修復工藝圖解》(郭呂華主編)、《數字化椅旁CAD/CAM 快速修復技術圖解》(楊雪超、江千舟主編)等6 本數字化口腔臨床技術圖解叢書。這些均極大地豐富了口腔技師教育的內涵,推動了我國數字化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客觀需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制定了《口腔修復體制作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0 版)。以最新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基礎編寫的職業技能培訓教程——劉洪臣、于海洋主編的《口腔修復體制作基礎知識》和《口腔修復體制作技能操作》隨之出版發行??谇恍迯腕w制作工確定為國家職業是中國口腔技師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是繼口腔醫師、口腔助理醫師(醫士)之后,國家認可的口腔專業領域的第3 個職業,并有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我國口腔技師教育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隨著行業和時代的發展,也逐漸反映出一些問題和弊端,使我國口腔技師教育面臨發展的瓶頸和困境。
目前,口腔技師教育缺乏統一的專業目錄。中職教育層面,教育部2000 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的專業名稱為“口腔工藝技術”,2010 年修訂為“口腔修復工藝”;高職高專教育層面,教育部2004 年《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及《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 年)》均為“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層面,1998 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經教育部批準同意設置的目錄外專業名單為“口腔修復工藝學”,而2012 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改為“口腔醫學技術”并在2020 年版中沿用該名稱。
2021 年3 月,教育部正式發布《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上驳氖歉叩嚷殬I教育本科新增了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但也可以看到中職教育層面的專業名稱仍為口腔修復工藝。專業名稱應當反映專業的學科分類和職業方向,雖然口腔技師職業是伴隨口腔修復工藝學的形成分化出來的,但其職業方向早已不限于傳統修復體(義齒)制作,已經擴大到正畸矯治器、種植導板、頜面外科手術導板設計制作等方面。因此,口腔技師教育應擯棄“修復”類專業名稱,統一為“口腔醫學技術”,結束當前專業名稱混亂、不規范的局面。此舉有利于各類院校之間的信息交流,使學生在報考時會更加明朗和清晰,提高專業的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
據調查,中國義齒加工企業90%的員工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專業教育,牙科技師隊伍的主力軍仍是招來的學徒工。但口腔技師的收入情況并未因學歷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導致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畢業生中愿意到加工廠就業的人數少且不穩定。資薪較低及發展空間受限、傳統手工作坊式義齒加工工作條件艱苦,會對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造成較大影響,部分畢業生會擇優選擇改行,造成高潛力技能人才的流失。
在義齒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要將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人才與工廠工人區分開來,減少人員流失,就需要進行系統的設計與考量。(1)口腔技師教育應該充分把握數字化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勢,酌情減少傳統義齒制作的授課學時,適度增加數字化設計、種植導板設計、正畸矯治器設計、椅旁CAD/CAM等數字化技術內容,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改變口腔技師的從屬地位,增強其自信心[21]。(2)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舉辦大賽等途徑孵化畢業生數字化義齒工作室,既能解決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對口就業率低的問題,也是提高學生運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極好途徑。(3)借助《口腔修復體制作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0版)實行的東風,逐漸完善職業認證制度。參考美國全國牙科技工室協會(NADL)設立的全國執照牙技師委員會(NBC)認證考試模式,在現階段不具備全員實行職業準入制度的國情下,采用自愿原則進行執照口腔技師(Certified Dental Technician,CDT)認證,認證的CDT 和沒有經過認證的CDT 工資、待遇是完全不同的[22],從而保障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優勢。
中國生產的假牙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正在急劇上升,全世界的義齒加工業務60%~70%在中國,“中國制造”義齒已經在國際市場上牢牢站穩了腳跟,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義齒生產基地。隨著義齒加工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數字化設備在行業的滲透,在朝著高端制造進化的轉型升級過程中,由于成本升高,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義齒加工企業逐步轉移到人工相對便宜的越南、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地理位置均在我國“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這為我國口腔技師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
2016 年7 月,教育部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致力于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人才支撐[23]。因此,我國口腔技師教育應利用義齒行業的獨特優勢,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教育品牌,“面向全國,走向世界”。(1)重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派優秀教師出國研修交流,提升師資的國際化思維水平。(2)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專業英語教學,培養跨國從事生產、營銷、服務、技術、管理等領域工作的復合型人才。(3)做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口腔技師教育的考察和調研工作,做好生源開發工作,積極招收當地留學生,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層次化。(4)勇于擔當,與產業界共同建設新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標準和國際化師資隊伍及課程體系,形成與中國義齒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口腔技師教育模式。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口腔技師教育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站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時代潮頭,我國口腔技師教育應該統一專業名稱,避免專業人才流失,并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國際化發展,實現從“并跑”向“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創造更多競爭優勢,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一帶一路”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