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峰
黃河文化是悠久的、多彩的,也是博大的,是中華文化的主根。其內涵有:黃河文化以黃河興起,涵蓋了黃河流域形成的區域文明,形成了以黃河水文地理為特征的原始農業文化;早期物質文明的起源地,發現了最早的青銅器、農事氣節、各類圖騰、禮制文化、龜靈信仰等,也包含五谷農業體系和六畜體系;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在這個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文化底蘊豐厚,具有民俗風情;歷史上倉頡造字、嫘組繅絲的傳說也來源于黃河流域。它將我國帶入了文明時代,幾千年來歷史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新時代下,賦予了黃河更多的文化外衣與精神內核,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轉變,黃河文化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和多元。時代的變更下,人們更加注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2012年,中國夢的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強調綠色發展的的重要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婦孺皆知,堅持生態優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黃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培養出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性格,繼承了起源于農業文明的儒家文化,見證了華夏兒女奮斗不息的歷程。新時期的黃河文化融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友好相處,才能創造和諧中國。黃河文化中孕育出的勤勞、踏實、開拓、團結的精神,仍然適用社會主義新時期,它向全世界人民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助力中華民族的騰飛。
在古老的神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鯉魚跳龍門等故事中,就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幾千年的文化文明,黃河哺育了無數的生命,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災難,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并沒有將人們打敗,反而鍛煉了人們愈挫愈勇的毅力、頑強的拼搏精神,經過歷史演變,文明的交替,演繹成如今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勇往向前的優秀的民族精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傳承者。人們深耕于這片土地,將汗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上,體現著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踏實努力的精神。另外,作為長期占據著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的黃河流域,涌現出先民們開拓進取的斗爭精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鄭國為秦國修建鄭國渠;賈讓的治河三策、歐陽修的《黃河八韻寄呈圣俞》以及治水能臣林則徐等在黃河治理及水利建設中都有所建樹,努力、開拓、進取、求智等精神被他們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如今,山西道德模范張旭峰是黃河岸邊生命的守護者;全國勞動模范任鳳祥,作為“黃河最美船工”免費接送過往病人,搭救落水者;治沙英雄焦裕祿,前往蘭考縣治沙,治理沙塵災害,積極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他們的事跡進一步彰顯了勤勞樸實、開拓進取的黃河精神。
黃河與洛水相交之處,被稱為河洛地區,這里是炎、黃二帝為中華民族奠定基礎的領域,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凝聚了炎黃子孫的共同血脈,塑造了愛國愛家的價值追求,形成了民族團結奉獻的情感紐帶。
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三千年黃河流域都占據著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形成了炎黃子孫團結一致、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存亡之際,一首《黃河大合唱》讓人熱淚盈眶,唱出了中華兒女團結一致的決心,甘于為祖國統一而獻身的奉獻精神,發出救亡的怒吼,燃起抗戰的雄心。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在新時代賦予的精神下,黃河這一母親河面臨著再生與重建,當然這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一,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之根,中華民族之魂,有其淵源性,務必保留傳統文化的本質;其二,黃河文化的重建要沿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工業的反哺以及新時代下科技的進步的方向為自我定位。這樣才能兼具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的內核以及自力更生、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加之對外來文化精華的吸收,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發展基因,讓今后的發展更為蓬勃有力[1]。
但黃河文化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一是黃河文化遺產受到自然與人為的損害,由于歷經的時代長遠、自然災害的頻發、生態環境脆弱,加上公眾保護文化、保護環境意識不夠強烈,黃河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損害;二是政策的規劃與引導不到位,過去,國家以發展經濟為己任,大踏步地追趕超越發達國家,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對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傳承不足;三是管理機制與特色規劃不系統,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河,起源于巴顏喀拉山,全長約5464公里,流經9個省(自治區),各個省、區發展程度不一,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對黃河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因地施策;四是文化遺產繼承不充分,人們對黃河的保護方式較為單一,文化信息挖掘不成分,品牌效應不明顯。
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一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重要的文化符號,一直滋養著華夏子孫,對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當代精神也有著一脈相承的繼承意義。現如今的社會發展中,黃河文化、和諧社會以及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密不可分,黃河文化的文化價值正是當代社會價值的基石,是文化的根,是文明的魂,是當代和諧社會發展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就足以表示國家政府對黃河文化的重視,給當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要系統保護黃河歷史文化遺產,深入繼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文化”故事,大力發展黃河文化旅游產業。
文明因河而生,因水而興,大力推動黃河歷史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2]。
一是要進一步深入挖掘整理黃河文化的傳承根脈,編制完成專項規劃。黃河橫跨9個省(自治區),流經多個城市地區,各個城市都依托于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厚重的文化,當地要充分挖掘以“根祖文化”“大河文化”“夏文化”等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充分挖掘其歷史脈絡和隱藏在背后的傳統價值和時代價值。黃河流域和各地政府要出臺關于黃河文化歷史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規劃,讓每個城市有法可依,按規定執行。
二是挖據整理黃河文化資源,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要積極搜集黃河文化各類遺產,開展黃河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建立強大的黃河文化數據庫,打造共享的智能平臺,構建新時代黃河文化研究體系,加強秦山文化、儒家文化、大河文化、海洋文化等有重要影響力的黃河文化研究新高地。同時,加大對黃河沿岸紅色文化的挖掘,繼承發揚抗戰精神,塑造品牌文化,弘揚時代價值。
三是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深入研究黃河神話故事、民間非遺文化、傳統工藝、戲曲文化、餐飲品牌等非遺物質文化,建立社會博物館、展覽館、研究所、觀摩室等實體場所,建立文化保護實驗區,特別是非遺小鎮,更能全方面保護文化與文物。同時,非遺文化保護安全系數要升級,加大打擊盜竊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力度,加大對歷史文化、非遺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定期維護,保障傳統建筑格局,鼓勵非物質文化的繼承、轉化與發展。
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演繹著黃河文化的精神精髓,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時代價值,滾滾黃河,聲聲熱浪,凝聚著的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不息、團結一致的奮斗精神。在大力保護黃河非遺文化的過程中,也要將紅旗渠精神、治沙精神、焦裕祿精神、大別山精神嵌入到骨子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光榮傳統,要不斷開展愛國主義精神文明教育,創建中華民族重要的地標城市。
洛陽、開封、鄭州等多個城市,已經邁出先行一步,在積累寶貴經驗,完成了地標城市的整體規劃,盤活黃河文化資源,擴大友誼聯盟圈,互相借鑒兄弟城市經驗,同心協力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
揭示黃河文化時代內涵,從講好“黃河故事”開始,黃河文化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是兩岸人民的精神寄托與文化內核[3],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性的發展也賦予了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黃河故事”傳遞新的價值理念:第一,“黃河故事”應具有新時代下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兩岸人民統一寄予美好的愿景;第二,“黃河故事”應集中體現文化軟實力,讓每一位華夏子孫都能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第三,“黃河故事”應緊緊圍繞人民,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時刻把握人民的主體地位;第四,“黃河故事”更要關注生態與環境,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理念;第五,“黃河故事”要充分彰顯厚重歷史價值和寶貴時代意義。只有系統梳理黃河兩岸的文化資源,如物質文化遺產、風俗禮儀、詩詞歌賦、文學戲劇、文化經典民間工藝等,才能更好地建設黃河文化地標。
講好“黃河故事”要進一步深挖神話傳說、經典文化、武術展示,這些都能體現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讓這些代表性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訴說文化理念。擴大國際歷史文化交流,搭建交流平臺,定期推行祭祖活動,豐富主題活動。當代的太行精神、西遷精神、焦裕祿精神、治沙精神以及紅旗渠精神,都是黃河文化核心的體現,要做好傳承與弘揚。只有講好“黃河故事”,中國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巔。
博物館以社會教育為己任,以信息、實物、歷史資料、文獻、動畫等為傳遞的橋梁,文獻資料翔實可靠,知識講解生動形象,數字化標本庫存充足,具有高效的科研價值,不僅能啟發民智,還能科普知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使決策更加科學、民主。
新時代博物館要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及時響應國家對保護生態的政策,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講話精神,加大政策的落地效果,充分挖掘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傳統價值和時代精神,大力推動博物館的大眾化和科學化傳播。一是要引導博物館做發展規劃,不斷自我革新。在結構布局、文化內涵、品牌建設、館內藏品、展館陳列、文創產品以及數字化方面下大功夫,從公共文化、社會服務、教育功能、媒體傳播等幾個方向不斷提升學習能力,進行自我突破,跨越式跳躍,數字化發展,根據國家統一整體規劃,每個博物館自行定位,按需發展。二是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傳播黃河文化,對館內陳設、系統升級、安保等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舉辦線上活動,利用VR、云課堂、電子游覽、公眾號等形式,加大對黃河文化的宣傳度,比如壺口瀑布景觀,既可以利用公眾號傳遞消息,又可以通過高科技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將壺口瀑布一年四季美景盡收眼底。三是利用融媒體傳播形式,進行跨界合作。充分利用館內藏品、先進技術、宣傳口碑等自身優勢,選擇科研所、高等院校、百強企業等聯合成立黃河文化宣傳平臺,構建線上線下雙互動,既節省了資金,又擴大了宣傳效應,贏得了口碑,提升了影響力,讓黃河文化深入千家萬戶。
1.優化文化旅游布局。黃河全長5000多千米,跨越9個省(自治區),沿途旅游景點非常豐富,進行文化旅游整體布局,以片區流域為中心,促進城市與河流的區域合作,旅游無限網絡全覆蓋,加入地域文化特色,進一步整合世界遺產資源,打造品質旅游路線,加強配套設施,設立服務標準體系,服務監管規范統一,暢通旅游交通,加入文創產品,依托大運河、水滸游樂區、鄭國渠、壺口瀑布、南水北調、大禹文化園等資源,集中優勢資源,提升觀賞品質,打造鄉村漫游方式,加快發展智慧旅游,暢通旅游舉報與反饋機制。
2.培育黃河文化產業。利用互聯網,實施數字化文化戰略,賦能黃河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通過出版社、新聞業、電視臺、熱門綜藝加大對黃河文化的宣傳,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宣傳力與影響力,打造一批內涵豐富、覆蓋廣泛的黃河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內容優勢的黃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3.開設主題生態旅游。隨著社會的進步,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對自然的向往越發熱烈,喜歡輕松無憂的漫游方式。黃河景區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設置多元化的旅游主題,可以是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放松休閑區,亦或是網紅打卡地、熱門景點區、風景名勝區;深入探索“黃河文化”品牌,挖掘沿黃古鎮風貌,打造特色小鎮,開發水上娛樂項目,創立黃河兩岸餐飲文化品牌。
4.搭建數字交流平臺。為了更好地發展黃河文化旅游產業,需設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節、頗具規模的文化論壇以及創設國際交流品牌,讓優秀的黃河文化能夠傳播出去,發揚光大,豐富文化載體,創設黃河品牌,建設具有全球引領力的儒家文化新高地。依托當地政府,加大財政劃撥,設立黃河文化體驗區、示范區及觀賞區,深挖紅色資源,傳承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