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哲 王梓良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2]“文化自信”是國人對我們各式各樣中華文化的資源、種類、使用等持有的肯定、贊同、贊嘆的態度,對其他的文化持有一種特定的保留態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在文化自信的發展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
中華文明在幾千年歷史長河的興衰沉浮中奔流不息,綿延不絕,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流長、未經中斷的大國文明形態,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延續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原料,貫串文化自信的始終。其中所蘊含的創新因素是其不斷發展延續的重要原因。文化自信的創新意蘊主要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和。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流。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貫通,有機地融合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概念。黨中央在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3]。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歷史悠久、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點,為中華民族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滋養,其中包含了諸多創新因素,成為現階段文化自信的源頭。
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毛澤東選集》曾有言:“在中華民族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豐富的文化典籍”[4]。
哲學思想的豐富最能體現這一觀點,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一方面談論的是有與無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論述了有從無中生成,這種生成即為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消亡。換言之,從無到有,有無相接是發展、進步、創新的一種表現。“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所表現的內涵在鑄造創新精神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一種精神條件,它為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詩歌創作方面,葉燮主張“得此意而通之, 寧獨學詩”,即領會到某一方面的意思就開始自己單獨寫作。“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立志寫出獨具特色的“一家”史書。鼓勵個性, 尊重創新,這種思想在古代文壇就已盛行,是后世文藝百花齊放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方面,彗星的觀測在古代天文學上是一大進步。二進位制法、九章算術等開啟了數學的新天地。華佗、張仲景、扁鵲在醫學、中藥方面頗有建樹。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發明飲譽世界,比其他國家要早很多年,充分反映出中國人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采用先進的政治舉措進行國家改革,對現在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吸收著豐厚的文化滋養,著眼于時代的現實狀況,中華民族不斷積累推進著前人文明的優秀碩果。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隱性的、深層的、內在的存在,是民族發展創造的精神支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滔滔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博大而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我國文化向前傳承發展的動力所在和基礎來源,它從時代現實出發,改造不適宜的因素,保留積極向上的內容,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
“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剛健有為”這四個主體內容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即人不能違背自然條件和規律,要同自然和諧共生,在順從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去適應、利用自然。以人為本意即在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精神信念和想法。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作為、地位、價值和發展,肯定了創造主體的價值,一定程度上為創新發展提供了主體可能性。貴和尚中,要求講和諧,是崇尚中庸、仁道的態度和理念。漢代曾有司馬相如奉命“通西南夷”的歷史,通過聯通來招撫西南的少數民族,促進了民族融合。“重和去同”肯定多種多樣事物的客觀存在,并倡導以廣闊的胸懷氣概去包容、采納不同意見。剛健有為的文化精神表現了中國人奮進、爭取、樂觀、向上、豁達的人生態度。在人們的長期實踐中,這種創新觀念被廣泛地接受并運用,對人們思想帶來一定程度的啟發,為創新思想呈現提供了可能。
傳統文化以其時間的久遠性、種類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為后來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中華民族要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積累養料,從而更好地孕育中國精神與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精神。
馬克思提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5]中國革命文化是前接傳統文化、后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橋梁紐帶。作為新時代文化自信傳承的基礎,它是在特定歷史階段塑造出來的文化形態。近代中國,在文化自信受創后,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主流思想,但它不是教條不變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與中國實際緊密聯系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主要是革命文化的誕生。我們要著重理解看待革命文化,并將其吸收內化為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氣魄,成為本國典型的文化象征、文化符號、文化記憶,這樣文化自信才能得以挽救和發展。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讓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也因此受到影響。此時中國的經濟狀態、社會狀態已發生改觀,文化特征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潮傳入中國也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器物表層,還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重要的核心理念也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批判。當時的知識分子大致分為歐化派、國粹派、調和派。但大部分知識分子仍然沒有對傳統文化喪失自信,即便是調和派,也是主張融合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對傳統文化中不合世界潮流的糟粕做有益的修正。從這時起,人們的思想已從原本固步自封的“天朝上國”觀念慢慢轉變為含有批判、質疑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是長久以來時代革新變化的產物,與時俱進且具有批判性,正因如此,人們打破常規,突出重點,萌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的觀念,促進新文化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向前不斷發展。
近代天朝上國的美夢被列強的炮艦洋槍打敗,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潮流,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指導中國的實際,無產階級革命家前輩始終以復興繁榮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為工作之要。中國共產黨用革命實踐證實了屬于當時時代的文化特質,是文化自信的一種特殊表現。毛澤東提出:“中國應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不僅學習,而且是有批判的學習”[6]。這里“有批判的學習”就是指吸收、融合、創新先前的內容,是創新向前發展的一種表現。毛澤東從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現實狀況出發,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吸取十月革命的教訓,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其結果的精髓,并朝社會主義的方向邁進,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們當家作主及政治平等從以往的奢望變為現在的希望,給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建國啟示,是對國家制度的再創造,是現今我國制度自信的基礎。總而言之,在近代社會里雖然有外界因素對社會發展軌跡的束縛,但仍有創新發展的理念促使社會進步。
無論是革命早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還是革命中后期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以及政權建設文化等,都是共產黨人根據中國實際,借鑒前人經驗教訓,吸收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觀點,在自身發展中為后人闡釋的創新的中國化文化。
為延續民族血脈,在發展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同時,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和革命文化的理論價值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各個階段得到了更大限度上的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創新也同頻共振。
中國傳統文化和近代中國革命文化中都存在創新的因素,它們每向前一步的發展都是體現了創新的時代意蘊。21世紀,高科技、智能化等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改變著生產組織形式、社會管理方式等,這無形中加強了個人、國家之間的競爭,也促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各種領域的創新,從而占據科技、理論、制度和器物等方面的制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內涵表現得愈發明顯。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具有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正確的思想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論勇氣進行的突破成規的理論創新,它繼承、沿襲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并不斷革新過往、觀照現實、邁向未來。
中國共產黨遵循科學革新的理論,結合時代特質和空間境遇,不斷優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使走上符合國家發展、關乎人民利益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解答了時代之問、迎合了人民之呼并回應了國際之疑,同時將苦難輝煌歸結升華為歷史經驗,創立了展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重要理論。堅持理論創新是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勇于、善于且敢于理論創新,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拓創新了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社會實踐活動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縱觀歷史,反觀現實,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之后,在一定范圍內都會孕育而生以自我為主要導向的鼎盛的文化碩果。
應新求變的實踐活動必將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我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突破,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和實踐。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隨著民族的自強和國家實力的發展,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順應時代發展的新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守正創新的姿態不斷繁榮壯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堅持中國道路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其不變求得萬變,基于實際闡發新思路、新戰略和新舉措,勾畫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四個自信”宏大力量的有力彰顯。
文化由實踐產生,又反作用于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同時偉大實踐為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豐厚滋養,更利于堅定文化自信。文化的生命力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是文化自信的內在所求。
中華文化經久不衰,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在新的時代境遇下,對話歷史,洞察現實,著眼未來,黨中央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構想,需要我們的思想文化繁榮興盛,確定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也需要我們保持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進行文化繼承和批判,推動社會文化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了充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挖掘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中的豐富內涵,我們必須始終保持中國文化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提高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遵循以人為本的創作導向,整改文化公司,拓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質量,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積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快國際能力建設,向世界講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中國的聲音,塑造中國形象,增強民族文化的力量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在目標任務達成過程中,使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得以充分彰顯。
時代變化呼喚創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依托。但“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7]。要堅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只是守正,更要注重創新,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提供基本遵循和正確引導,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