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麗
回顧黨的百年輝煌歷程可以發現,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融合是致勝的關鍵。這里所指出的融合,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與發展建設的融合,也包括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融合。基層黨校所培養的干部既是黨的未來人才,也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賡續民族文化血脈,夯實文化自信,在培訓工作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應用有著重要意義[1]。由于客觀國情使然,我國地域間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基層黨校的工作建設等情況各不相同,有些黨校在開展對干部的培訓工作時,依然疏于對傳統文化應用或者在方法上有所欠缺。在此背景下,正面梳理問題、找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思路,是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基層黨校的課程設置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并不多,主要以黨史教育、馬克思主義教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為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當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民族文化活起來。在基層工作中,傳統文化開展走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以及黨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部分黨校仍然存在著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不足,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在課程設置頻次上平均一周一節,課程形式主要以選修為主,課程內容主要以一般性質的科普為主,這就導致培訓教育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整體工作仍有進步空間。
在基層干部教育系統中,由于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在相關師資力量的配備方面也相對較弱。一些基層黨校雖然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但是卻沒有配備專業的教師,有的由校內其他教師兼職授課,有的聘請臨時教師授課,這就導致整體教學水平難以保障。傳統文化設計的內容十分繁雜,教師既需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也需要一定的教學授課技巧,這樣才能讓青年干部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優秀傳統文化進黨校是一項常態化的工作,需要有專業教師體系進行支撐授課,但是基層黨校基本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師體系,對教師的引進和培訓工作也存在滯后現象。
目前而言,基層黨校在傳統文化學習方面并沒有對學員提出硬性要求,導致學員們出現思想誤區,認識不到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在調查中發現,僅有少數學員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主要學習渠道是自主了解研究,并非通過黨課學習。在固有觀念的束縛下,青年干部一直將思政素養的學習當作重心,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在上課時也容易產生態度不端正、行動不積極的問題,整體表現出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傳統文化進黨校既需要黨校方面的推進布局,也需要青年黨員的積極配合與參與,學習主體的思想誤區和主動性喪失為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推進、課程的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完善的考核機制是保證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條件,是引導學習方向和強化學習動力的有力支撐。但是在基層黨校中,對青年干部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思政素養、政治理論水平以及考勤等方面,關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情況則沒有硬性規定與考核機制。這就導致了沒有制度能夠督促青年干部開展文化知識的學習,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情況也難以形成有效的考核,進而學員在面對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與知識時,也往往會表現出缺乏學習動力的問題。傳統文化進黨校需要主客觀條件的共同促成,考核機制則是對學員的外在督促,考核機制缺失向學員釋放了這項學習“不重要”的信號,難以喚醒學員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歸依和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與血脈的載體,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勞動實踐中以及所創造的一切精神與物質財富中。傳統文化的教育必然不能是紙上談兵的教育,而是需要真實的感觸與體會才能領略其奧妙。但是,我國基層黨校能夠設立傳統文化教育的場所并不多,這就導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更加重視理論闡述而忽視了教學實踐。現場教育的匱乏難以保證有效的教育成果,又導致課程的學習枯燥乏味,許多青年干部在面對非本地區的傳統文化時更是展現出了陌生感與不解,更無法形成文化認同與熱愛。
黨員干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先鋒隊,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素養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務人民大眾。基層黨校是青年干部的培訓基地,黨校應當將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引入培訓課堂,以其中的政治理想來引導黨員的成長[2]。《禮記·大學》中有“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的觀點,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將修身這一思想放在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成為了眾多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準則。為政之才,必須能夠修其心而治其身,這一觀點至今有著重要意義,是黨員干部們值得用心學習的精神財富。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黨校教育工作人員應當精準提取教育資源,將有利于黨員干部成長修身的內容提取出來并納入課程系統中。例如,《誡子書》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態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等,都是當代干部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質。
家風是否清正對黨員干部的作風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影響著黨風的清正。在黨中央從嚴治黨的這些年來,一些縱容親屬違法牟利的惡劣事件浮出水面。這些腐敗行為嚴重地損害了政府的權威、黨的形象以及社會的風氣。在基層黨校培訓工作中,應當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有利于黨員干部塑造價值觀念的內容,帶領他們學習齊家之略。例如,將“清廉從政”“克勤克儉”為內核的家風教育,引入培訓教育工作中,能夠幫助青年干部樹立起正確的家庭觀和政績觀。縱觀傳統文化,可以發現其中尊老愛幼、禮義廉恥以及仁愛孝悌的價值觀已經成為民族基因,加強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是培養干部良好家風抵御腐敗侵蝕的重要舉措。
作為黨員干部,必須要有識人用人之能,這樣能夠發揮應有的領導作用。在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有大量的選人用人上的智慧,至今都十分具有借鑒意義。例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強調了人才質量的重要性;“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強調了管理者應當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他人的觀點而隨意動搖自己的立場。對于一個政黨而言,能夠做到知人善任、尊重人才,形成科學完善的選人用人機制有著重要意義。通過黨校教育,應當讓青年干部們認識到,要敢于選拔任用有膽、有識的人才,打破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不良風氣。
自古以來,民本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的為政者的智慧結晶。時至今日,共產黨員更是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在基層黨校培訓工作中,應當培養干部們的民本之思,幫助他們樹立起公仆情懷,要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走進百姓[3]。在傳統文化中,“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體現了對百姓冷暖的關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思考。這些內容都可以引入黨校的培訓內容中去,讓干部能夠從經典文化中接觸到民本之道,認清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真正做到用心去體察民意、用耳去聆聽人民呼聲、用雙手去成就人民的幸福。
作為當代干部,面對物欲橫流的誘惑,心中必須要有浩然之氣,不能迷失黨性失去自我,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樹立家國情懷,心中常存浩然正氣。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里所說的浩然之氣是指浩大而剛強的氣息與氣魄,它來自于心中正義和道德的積累,因為問心無愧所以才能無所畏懼。在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質堅守等都是浩然之氣的體現。正是這些滿腔的赤誠,凝聚成了我們的民族基因,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不倒。在當今的黨校培訓工作中,仍然要傳承這種文化品質,培養黨員干部心中的浩然之氣,錘煉他們的黨性作風。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黨校培訓工作中的應用,需要不斷完善課程設置,優化培訓方式。從課程設置方面而言,既要提高相關課程的頻次和所占比重,也要豐富傳統文化內容。例如,除了詩詞文化以及經典著作以外,還可以將地方風俗、民間建筑服飾等引入培訓課程,讓黨員干部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基層黨校應當重視校本課程,立足于當地教育資源形成多樣化的校本課程供黨員干部選擇,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化和個性化。在培訓方式上應當倡導多元化,增強黨員干部的學習趣味。例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能與學生進行口耳相傳,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將枯燥的知識以音頻、圖片、視頻甚至VR等形式呈現出來,提升學員的學習興趣。
基層黨校想要建設高水平的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需要從思想宣傳工作開始,讓已有的教師明確傳統文化對黨員干部培訓工作的重要性,明白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明確工作的方向、增強工作的動力。其次,應當強化對黨校講師的專業教育技能,保證傳統文化培訓工作的有效性。從宏觀上來看,基層黨校應當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比例,提升負責傳統文化培訓教師所占的比重,打造專門負責的教師團隊。最后,應當建設教師協同機制,落實聯片教研工作。相較于各自為營,教師應當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走向協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取長補短的良好效果。例如,在黨校工作的教師可以走進高校學習,與其他專業教師商討課堂組織方式、學習測評體系構建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構建等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素養。
從黨員干部自身而言,必須主動學習熱愛傳統文化,在進取意識的支撐下才能保證學習吸收效果。這就要求黨校應當給予引導,通過宣傳教育、集體會議等渠道,讓黨員干部從根本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樹立起進取之心。舉例而言,可以定期開展傳統文化讀書月、學習心得交流會以及學習沙龍等活動,提升青年干部的學習積極性和成效;可以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參與黨校培訓,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文化論壇等形式,提高教育培訓活動的專業性,強化對學員的吸引力;可以將學員的學習成效與學分相掛鉤,從制度上督促他們積極學習,主動接觸傳統文化。
為了督促培訓教師和學員能夠積極向上,基層黨校可以嘗試構建考評系統,一方面對培訓教師的考評,一方面對學員的考評。在考核獎罰方面,應當在全校內形成統一的考核標準、統一獎懲措施,從而鞭策教師隊伍勤勉進取,消除怠惰懶散之風。一旦發現教師隊伍中有違規懈怠等問題,第一時間予以教育、懲戒,永葆教師隊伍的戰斗力和活力。與此同時,黨校應當致力于要為教師創造更多激勵競爭的條件,通過教學比武、論文評優以及示范課評選等方式喚醒教師活力。對于學員而言,黨校應當將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績納入最終考核,讓學員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樣是提高個人素養、錘煉黨性的必然路徑,引導他們形成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
相較于課上的理論學習,黨員們往往更加喜歡多彩的實踐活動。黨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應當立足于多彩的實踐活動,深入挖掘本地教育資源,讓學員們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收集整個黨校所在地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教育課程和教學基地,讓黨員干部能夠以游學實踐的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特色的了解與學習。例如,黨校可以與當地文化場館、紅色紀念館以及民俗景點等場所合作,形成協同培訓機制。實踐教學的增加,既能夠讓黨員干部加強對身邊傳統文化的感悟,同時也能夠推動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
綜上所述,基層黨校作為黨員干部的培訓基地,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加強黨員干部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現階段基層黨校培訓工作中,傳統文化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缺位現象,主要集中在課程內容較少、師資力量不足、學員興趣不佳、考核機制缺失以及實踐教育缺乏等方面,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基層黨校在引進傳統文化時,應當有所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學習修身、齊家、用人、民本之道以及浩然之氣,不斷強化黨員干部的個人素養。基層黨校在創新優化對干部的傳統文化培訓時,可以從創新課程設置、強化師資建設、增強學員興趣、建立考評系統以及挖掘本地教育資源等方面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