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人類歷史的發展與傳播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在全球化進程中“媒體”承擔著重要的作用[1],目前又處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媒體”的作用更加突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必然與傳播密不可分;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魂”是文化振興,民族文化傳承又是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所以本文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新媒體技術、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內容的解構,重構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述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截至2022年1月,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輸入檢索詞“鄉村振興”,檢索到的研究成果為93981篇,發表年度及數量:2021年3.27萬篇;2020年2.12萬篇;2019年2.24萬篇;2018年1.62萬篇;2017年及之前0.14萬篇。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截至2022年1月,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輸入檢索詞“新媒體”,檢索到的研究成果為250252篇,發表年度及數量:2021年2.08萬篇;2020年2.92萬篇;2019年3.32萬篇;2018年3.22萬篇;2017年2.90萬篇。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截至2022年1月,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輸入檢索詞“民族文化”,檢索到的研究成果為134179篇,發表年度及數量:2021年5208篇;2020年6670篇;2019年8338篇;2018年8576篇;2017年8608篇。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鄉村振興”相關研究自2017年始具有穩步上升的趨勢;“新媒體”相關研究2017—2019年具有上升趨勢,2019年達到峰值,2019—2021年具有下降趨勢;“民族文化”相關研究具有下降趨勢。其中“新媒體”相關研究數量最多。上述現象究其原因:一是“鄉村振興”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后成為國家戰略,成為時代所呼喚的主題;二是“新媒體”的研究面臨著新挑戰;三是“民族文化”的研究出現瓶頸問題,面臨著相關研究的困境。通過原因分析,正好可以利用“新媒體”改變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新方式、新路徑。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民族文化傳承是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傳統的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著局限性,新媒體能夠改變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困境,為鄉村振興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根據相關關鍵詞檢索的有效文獻,提煉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振興、教育教學與民族文化傳承、大眾傳媒與鄉村治理、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大研究主題及研究重點。
本文以2017年為研究起點,對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主要涉及的研究領域為:新聞與傳媒、文化、農業經濟、教育、旅游。通過文獻整理歸納,鄉村振興、新媒體與民族文化的研究特征呈現出以文化為核心,與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新聞與傳媒、教育學、農業經濟、旅游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研究的態勢,其中兩個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較多,多個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較少。
從“新媒體”20多萬篇的研究數量來看,目前鄉村振興相關研究處于上升趨勢,民族文化相關研究處于下降趨勢,鄉村振興、新媒體與民族文化三者相關交叉融合研究還未出現,也沒有相關研究成果,本文通過鄉村振興、新媒體與民族文化的研究述評為將來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拓寬研究領域。
第一,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在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研究方法為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調查問卷法、內容分析法,在檢索到的研究成果中,具有統一主題的有以下三種:一是關于產業方面,研究文獻有《鄉村產業的發展韌性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基于散雜居地區民族村落的實地調查》《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產業調整策略研究—以貴州省畢節市B村為例》;二是關于教育方面,研究文獻有《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研究的知識圖景與發展前瞻——基于CNKI數據庫的分析》《民族地區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探索研究——以云南楚雄彝族刺繡為例》;三是關于民族文化保護方面,研究文獻有《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版權保護現狀調查研究——基于660份調查問卷的分析》《鄉村振興視閾下畬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以景寧畬族自治縣為例》等。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專家咨詢法、訪談法及數據分析法,在檢索到的文獻中,集中在傳承策略方面的研究,研究文獻有《新媒體視角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為例》《2019年新媒體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等。第二,研究對象區域的選擇,主要涉及的研究對象地區為:云南省、貴州省、廣西省、湖南省、浙江省等,集中在少數民族集聚的區域,研究對象的選擇與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大雜居、小聚居”特征基本吻合。
鄉村振興研究領域活躍的作者主要有:劉彥隨、賀雪峰、孔祥智、龍華樓等,新媒體研究領域活躍的作者主要有:喻國明、陳力丹、張志安、匡文波、胡智鋒等,民族文化傳承研究領域活躍的作者主要有:邱丕相、王鑒、白晉湘、田祖國等,但鄉村振興、新媒體、民族文化三者融合交叉研究并未形成活躍作者,未形成刊載期刊復合影響因子及綜合影響因子。根據檢索的文獻進行梳理,將研究主題歸納為四大類進行回顧與分析。
1.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振興主題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魂”是文化振興,“以文鑄魂”是幫助村民樹立強大自信心、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第一,關于鄉村文化振興中的產業,馬治龍、焦若水發表在《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舊邦新命:鄉村振興戰略中合作社的文化復歸與維新》中提到:通過文化并接、文化網絡、文化整合的方式推動合作社的維新,達到農村社會治理的目的,從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第二,關于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人,白現軍發表在《北京社會科學》的《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賢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提出:創新鄉賢文化,為鄉賢文化賦予時代內涵,有利于重構鄉村文明秩序及凝聚鄉村振興力量[2]。第三,關于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歷史與展望,胡守永發表在《圖書館》的《面向鄉村振興:文化扶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提出:圍繞基礎理論、實踐模式、減貧效應、現實困境等方面的文化扶貧體系研究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3]。
此類研究成果中,一是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單個學科的研究,并沒有形成文化振興與新聞傳播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有效交叉融合研究;二是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法、內容分析法、調研法等,通過量化的研究沒有提升到質化的轉變,理論支持有待加深。三是研究成果大多數存在泛化性,主要偏重于現象性的描述,對問題剖析需進一步深入。
2.教育教學與民族文化傳承主題
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民族教育的進步發展關系到我國教育大業的興衰成敗。因此,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中,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創新的內容較多,以教育主體作為切入點,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形式,融入到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第一,民族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沈沫發表在《民族教育研究》的《學校教育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述評》中提到:基礎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要重視基礎教育地方性課程改革,重視培養民族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傳承人,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民族工藝操作技能,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4]。第二,民族文化傳承與非學校教育,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依托社區學習中心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個案研究—以瀾滄縣芒景村社區學習中心為例》中提到:社區學習中心并非學校教育,其具有組織的靈活性,對相關需求能夠進行靈活地把握和調整,更能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對于民族文化傳承能夠發揮較大作用。
此類研究成果中,一是研究內容的理論認識有待加強,研究的針對性不足,需辯證、綜合地運用理論角度進行系統闡述;二是研究方法缺少實證的量化分析,學校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證調查研究不完善,數據分析需全面。
3.大眾傳媒與鄉村治理主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鄉村已經進入了大眾傳媒時代。鄉村進入大眾傳媒時代,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提高村民對媒介素養的認識、選擇及應用能力,達到扶志扶智的效果。第一,關于媒介發展與變革方面的研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農村的廣播、電視、網絡及新媒體相繼出現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媒介形式共同存在,為鄉村治理提供多方力量,李樂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的《媒介變革視野中的當代中國鄉村治理結構轉型》中提到:運用不同形式的媒介進行鄉村治理可以平衡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促使大家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媒介建設的重要性;第二,關于媒介使用效果方面的研究,主要利用田野調查法,運用使用與滿足、知溝等理論進行研究,蔣旭峰、崔效輝發表在《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鄉村傳播生態及其對鄉村治理的影響—以J市的田野調查為例》中提到:大眾傳媒正在改變鄉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通過新的傳播媒介可以及時地處理突發事件,達到媒介相應的使用效果;第三,關于媒介評價方面的研究,運用建構的研究方法,馬梅發表在《現代傳播》的《涉農紀錄片重建鄉村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可能》中提到:進行鄉村建設需要重構鄉村文化的自信,通過重構社會對鄉村文化自信及村民對鄉村文化自信的方式,利用大眾傳媒對思想文化進行宣傳。
此類研究成果中,一是研究內容的數據資料支撐有待加強,在田野調查中運用訪談較多,對數據的分析較為欠缺,研究深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二是研究方法運用單一,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不能合理統一,量化研究缺少理論支撐,質量研究缺少深入剖析。
4.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
新媒體的高速傳播能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重要平臺及機制,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辟了新環境,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統方式,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時俱進。第一,實證研究方面,孫傳明、李浩發表在《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力的因素與提升策略—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中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生產及用戶滿意度方面進行傳播能力策略提升研究;第二,文本研究方面,發表在《民族藝術研究》的《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中指出:在運用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要注重傳播內容服務群眾、揭示文化內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消費,并闡述了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相互補充、共同發展[5]。
此類研究成果中,一是研究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研究成果缺少實踐環節;二是研究內容中的文本研究對現實保護措施的指導有待加強;三是研究方法運用實證研究,缺少理論支撐。
通過鄉村振興、新媒體與民族文化研究進展的分析,可以發現該領域存在大量問題,還處于起步階段,得出相關研究成果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力欠缺的研究結論。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證研究缺少理論支撐,多數實證研究側重于單方面的數據分析,不能夠較好地運用成熟理論作為支撐,影響了實證研究的效果;二是文本研究缺少實踐驗證,大多數文本研究都大量存在對現象的描述,還沒發展到對制度措施、文化背景及政治層面進行深入剖析,缺少探索性、權威性研究成果,沒有形成改變現狀的實踐體系,起不到實踐檢驗研究成果的作用;三是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薄弱,大多數文獻涉及學科視角單一,本文研究視角正是基于原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跨學科進行研究,是將來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是加強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理論建構,通過相關理論的建構,建立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邏輯框架,重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理論體系;二是強化文本研究的深層次思考,并通過實踐來檢驗研究成果的有效性,通過對制度措施、文化背景及政治層面的深入剖析,強化研究成果的權威性;三是深化多學科、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多學科、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是當今學術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大其研究力度能夠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