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廣
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是明代海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衛京畿地區安全的屏障。明永樂初年的環渤海地區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倭患和海疆安全威脅。面對此嚴峻的形勢,同時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永樂帝朱棣大規模地建設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以此抵御倭寇的侵擾。
早在明洪武年間,環渤海地區便不時有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抵御倭寇,但是這些措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效果不佳。至永樂時期,“倭寇成山衛,掠白峰頭、羅山寨……殺百戶[1]”。環渤海地區的將領也存在消極怠戰、防護不力等情況。
“倭”是中國古代對于日本的稱謂,而“倭寇”是明政府對侵擾沿海地區的日本人與中國人的統稱。其來源有二:一是日本的流浪人。明初,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日本國內戰亂頻繁,“南北分裂,互相攻伐。南朝以勢力不敵,并于北朝后小松帝,而南朝遺臣之不愿臣服足利氏者,相率入海亡命,遂流為倭寇[2]”。二是沿海的小部分中國人。朱元璋雖然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明朝,但是這些勢力的殘余則逃竄到海上與明廷作對,如張士誠、方國珍的殘余勢力。為抵御來自海上的威脅,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沿海一些人失去了生活保障,淪為海盜,他們與日本流浪人相勾結,威脅明朝海疆。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古代通向日本的重要航線,“從遼東半島各港口出發沿海岸航行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倭人初通中國,實自遼東而來[3]”。到明永樂初年,環渤海地區面臨著倭寇侵襲的嚴峻壓力,入侵的規模也比以前更大,如“永樂十四年(1416),近登州衛奏,有賊船三十三艘[4]”1935,“永樂十七年(1419),金山衛發現倭船九十艘[4]”2143。倭寇對于環渤海地區的侵擾愈演愈烈,該地區遭到了巨大損失,如“永樂十三年(1415),倭賊入旅順口,盡收天妃娘娘殿寶物,殺傷三萬余人,虜掠一百五十余人,盡焚登州戰艦而歸[5]”。倭寇已然成為環渤海地區的重大威脅。
明初實行“派舟師巡海”等措施應對倭寇入侵,但這些措施具有分散性和滯后性,到永樂時期已無法適應環渤海地區防御形勢的需要。永樂初年,環渤海的遼東地區存在著八衛一所,在環渤海的山東地區存有三衛一所。按照明代衛所制度規定,一般一衛統領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統領十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統領二個總旗,一個總旗統領五個小旗,一小旗統領十人,一衛有五千余人。由此可知,明永樂初年在整個環渤海地區的兵力有六七萬人,而環渤海地區的海岸線便有兩千多千米,故兵力不足是永樂初年環渤海地區面臨的一大困境。
面對倭寇入侵,沿海官兵表現不一。有英勇殺敵者,史載:“七年(1409),同陳瑄率舟師巡海,至青州海中,大破倭,追至金州白山島而還[6]1184”。有消極怠戰者,如永樂九年(1411)“中軍都督劉江守遼東,不謹斥候,海寇入寨,殺邊軍[7]841”。
永樂初年衛所分散,兵力不足,官兵懼敵,導致明軍在與倭寇的對抗中處于劣勢,環渤海地區的防御措施已無法起到御敵之效,對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進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明永樂朝時將環渤海地區劃分為三大軍事區域,即山東、北直隸、遼東。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仿佛是兩只有力的臂膀深入渤海,扼住渤海的咽喉,形成了一條保衛京畿之地、防御海上之敵的天然防線。
1.設立高級軍事長官
為穩住山東的局勢,永樂帝在山東設立備倭都司官。備倭都司都在水城內,永樂六年(1408)朱棣命都指揮王榮總領之,之后宣城伯衛青、永康侯徐忠鎮之。此后,永樂帝多派悍將擔任此職,永樂十一年(1413),派遣中都留守司事衛青前往山東防備倭寇,后來官拜山東都指揮使,防備倭寇從海上的入侵;永樂十三年(1415)任蔡福為都指揮同知充任備倭都司官,抗擊倭寇;永樂十六年(1418)任李凱為都督僉事充任備倭都司官。
此外,朱棣還設立捕倭總官兵。此職位為專職海防官,擔任此職者多為明朝的能臣、重臣,既有侯、伯,又有都指揮使。永樂二年(1404),永樂帝命清遠伯王友任總兵官、都指揮呂毅為副總兵官。永樂六年(1408),任安遠伯柳升為總兵官、平江伯陳瑄為副總兵官。永樂十四年(1416)命都督同知蔡福為總兵官、指揮使莊敬為副總兵官。永樂時期在山東地區設有七位總兵官、九位副總兵官,他們分屬在沿海的不同區域嚴防倭寇。但是這一職位具有臨時性,并不常設,哪里倭患嚴重便在此處設立。捕倭總官兵多是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的將領,對倭寇具有巨大的威懾力,是防御倭寇的指揮中樞。
2.創建登州海防營
“登萊二郡凸出于海,如人吐舌……寄登州營所以控北海之險也[8]585”與遼東半島遙相呼應,地理位置險要。登州海防營于永樂七年(1409)設立,治所在山東蓬萊,其管轄范圍為“登、萊二衛,并青州左衛俱隸焉。其策應地方。語所則有奇山、福山中前、王徐前諸所;語寨有黃河口、劉家、汪、解、宋、蘆、徐、馬、停皂河、馬埠諸寨;語巡司有楊家店、高山、孫岕鎮、馬亭鎮、東良河口、柴胡、海倉、魚兒鋪、高家港諸司[8]455”。同時海防營內設有前、后、左、右、中五大水師營,共計戰船五十艘。按明朝在山東半島的兵力建制,一衛之下所統戰船近七十艘,但各地實際情況不同,武備也各有不同,所擁有的船只遠大于這個數。登州海防營之下統領三衛,戰艦數目便可達幾百艘,其兵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其設置將地方上各自為戰的衛所、墩堡聯系起來,便與協同作戰,實現了抗倭過程中的協調聯動,順應了當時的海防形勢,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入侵。
3.完善基層防倭設施
永樂帝朱棣還在沿海設置了諸多巡檢司和墩、堡、寨。這些巡檢司和墩、堡、寨既起到監視倭寇動向、傳遞消息的作用,又處于防倭的第一線,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到永樂時期山東的環渤海地區相繼建立了十幾個巡檢司,主要有楊家店巡檢司、馬停鎮巡檢司等。墩、堡作為一種監視之用也大量設置,如登州衛之下有“墩六:曰抹直口,曰教場,曰王徐,曰林家莊,曰田橫,曰西莊,曰衛北[9]723”,登州海防營之下就有“黃河口、劉家、汪、解、宋、蘆、徐、馬、停皂河、馬埠等諸寨[8]455”。據不完全統計,在山東的環渤海地區就有墩、堡近九十多個。由此,在山東沿海形成了一個以衛所為主體,墩、堡、寨相輔助的嚴密海防體系。
1.完善衛所制度
永樂之前,北直隸地區只設有山海衛,其他地區則是設立一些墩、堡、寨做監視之用。為確保北直隸地區的海上安全,朱棣的首要之策就是完善衛所制度。永樂帝在北直隸相繼建立起六衛一所,從山海關至鹽山縣的沿海地帶形成了嚴密的沿海防御體制。
為快速地偵知倭寇的行動軌跡,讓衛所及時作出反應,永樂帝在北直隸地區也設有大量的墩、堡、寨。如在寶坻地區“沿海設立墩臺……守水道沽關墩臺一座,自關迤東至黑崕子八十里立墩臺一座,自關至南草頭沽三十里立墩臺一座,四十里至流渠河立墩臺一座,八十里至圯口立墩臺一座,至關家鋪八十里又墩臺一座,共六座,有軍官九十二員,分布防范[10]399”“自黑崕子起至關家鋪止,延袤二百二十里,墩臺十座,皆屬梁城所瞭望[10]401”,天津地帶也存有近三十座墩堡,作為御敵之用。
2.設立兩大海防營
永樂三年(1405)設天津海防營。該營位于現在的葛沽鎮以南官房大營村,有東勝門、西平門、北營門、南營門四座營門,分為四個營區,有一百五十余座營房。其中南營門是馬場,北、東、西三門主要用于軍事訓練,此外營內還建設有一系列的生活設施,甚至有家禽圈。天津海防營建立以后從渤海前往北京必須經過此營,該營扼守著北京的咽喉,時刻提防海上之敵,有效地抵御了倭寇對于京畿地區的侵擾。
永樂七年(1409)設新橋海口營,該營是因為倭寇入侵樂亭而設,史料記載“倭寇樂亭……設新橋海口營……統為海防設[11]404”。該營主要管理墩臺、烽火臺等設施,以傳遞敵情,轄區在樂亭縣。其下設有墩臺十四座,同時也設有瞭望臺十一座“要其為刁斗相聞可知”,用于傳遞沿海信息。
1.廣置墩堡
為加強對倭寇的抵御能力,朱棣在衛所之下設置了大量的墩堡。史載“置遼東金州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三手山、西沙洲、山頭、爪牙山敵臺七所[4]1974”,其復州衛之下設有墩九,分別為“龍王山、萬灘島、欒古山、中島、塔山、長生島、松山、北青海、塔山、石家島、駱駝山[12]”;堡四,即“富山、臨溪、楊官寨、欒右驛[10]130”。廣寧前屯衛之下也設有墩九,分別為“覺華島、龍宮島、連海山、秦洋島、桃花島、望天島、歡喜嶺、大旺莊、慶春山[9]130”;堡二十一,分別為“廣積、樹林、海舟、永豐、海濱、興安、古城、泰新、老軍、海全、杏林、三山、鎮安、新安、長安、城南、積糧、慶春、永安、安家、錫安[9]130”。永樂時期在遼東延綿的抗倭前線建立了一條以衛所為骨干、以墩堡輔助御敵的嚴密的沿海防御體系,達到了監視倭寇、御敵于外的目的。
2.設置遼東總官兵
永樂初環渤海地區各衛所之間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面對倭寇入侵時損失較重,故確立一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將沿海衛所統一起來已成必然。永樂九年(1411)“命中軍右都督劉江仍鎮守遼東,節制遼東都司官軍,遇有聲息,相機調遣[4]1460”,這是遼東總官兵設置之始。遼東總官兵原為抵御北方蒙古、女真而設,但是隨著環渤海地區倭患的加重,各衛所間又互不支援,因此,遼東總官兵被明廷任命執掌沿海防御,充任遼東地區沿海防御的最高長官。其主要作用是視察沿海防御,對沿海衛所、墩堡進行查漏補缺,如永樂十六年(1418)遼東總官兵劉江上奏,請求永樂帝在金州所控沿海筑堡備倭“置煙墩瞭望”。在關鍵時刻遼東總官兵也會派遣軍隊出海剿倭,如永樂十七年(1419)遼東總官兵劉江率軍在望海堝出擊倭寇,俘虜百三十人,獲得大勝。遼東總官兵起著總領各方兵力,協調對倭作戰的作用,抗倭將士由上到下形成一體,大大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在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未形成之前,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處于分散狀態,面對倭寇入侵各自為戰,處于被動的地位。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的成型,將沿海防御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衛所為骨干、墩堡為輔助,有效阻止了倭寇入侵。環渤海地區人民由此得以安居樂業。尤其是永樂十七年(1419)望海堝之戰后,“自是倭寇大懼,百余年間,海上無大侵犯[6]2244”,環渤海地區也進入一個安定期。同時在永樂朝之后的皇帝的努力建設之下,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更加堅固,有效地保護了停泊在山東、遼東的商船,為環渤海地區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對后世環渤海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建設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永樂時期在沿海一帶廣設衛所、墩堡,在此集結了大量兵力,從而出現了大量的軍事移民,這些衛所將士在環渤海地區扎根落戶,對當地的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天津地區“原小直沽,荒曠斥鹵之地,初無所隸焉[13]19”,但自永樂帝建立天津衛之后,便不斷發展,到清朝時“設立三百年,其中大小衙門及寺觀、宮廟、奄祠、牌坊之麗,洵然壯觀,巍然一大都會也[13]7”。可見沿海防御設施建立的成效之大。如遼東旅順口,在明設衛所之前,名不見經傳,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建立后,明政府派水軍在此駐扎,將其變為一個水軍基地,旅順口開始發展起來。清朝時繼續在此駐扎軍隊,該地逐漸發展成一個重要的沿海城市。由此可見,沿海防御體系的建立對于當地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環渤海地區沿海防御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今天環渤海地區發展的基礎。
環渤海地區沿海防御體系是明永樂帝建設海防的一項重要工程,它抵御了倭寇入侵,保衛了環渤海地區的安全,鞏固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同時也為朱棣遷都北京做了安全準備。環渤海地區的沿海防御體系在永樂之后一直守衛著京畿之地,不管是在抵御海上之敵,還是對抗北方蒙古、女真各部,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環渤海地區沿海防御體系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環渤海地區的開發,奠定了環渤海地區以后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