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濤 張進 文 一博 編
“斗茶”技藝,古已有之。出于對精致化、藝術化的追求,宋代“斗茶”中還出現了一種難度更大的“茶百戲”——即在茶湯上面描繪圖案或文字,如同西方的“咖啡拉花”。
仔細考究,“茶百戲”和“咖啡拉花”有所區別。中國傳統的“茶百戲”僅用清水注入和攪動等方法,使茶湯變幻圖案。“咖啡拉花”則是在咖啡中加入牛奶,疊加成不同顏色的樣式。在內容上,“茶百戲”包括禽獸、蟲魚、花草、詩詞等樣式,這也比“咖啡拉花”豐富許多。
2017年,“茶百戲”還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先生精于此道,他能在數分鐘內完成“用清水在茶上作畫”,畫面最多可維持一刻鐘。但需要指出的是,“茶百戲”的茶湯并不太適合品飲,更多的只是作為觀賞之用。當然,這也是“斗茶”的妙處所在。

“茶百戲”


一般認為,“斗茶”起源于唐代。關于“斗茶”的流行,有傳說是受唐玄宗寵妃梅妃的影響。據說她原名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在傳奇小說《梅妃傳》里,記載了一次她與唐玄宗斗茶的經歷,唐玄宗和梅妃比賽煮茶,唐玄宗對兄弟們開玩笑說:“這是個梅精啊。吹白玉笛,跳‘驚鴻舞’,讓在座的人都贊美。現在比賽煮茶又贏我。”梅妃回答說:“這種小游戲,我不小心勝了陛下。要是調和四海,統率萬邦,皇上自有法度,像我這樣的小女子怎么能跟您比勝負呢?”唐玄宗聽了十分高興。
由此可見,梅妃也是一位“斗茶”高手。關于梅妃的記載多見于地方志中,其人存在與否也受到質疑,但梅妃的故事卻是追溯“斗茶”起源地的一把“鑰匙”。
據考證,“斗茶”起源于以生產貢茶聞名的唐代建州(今福建建陽一帶)茶鄉,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當地茶農、茶客們比評新茶優劣的一種行為。唐代叫“茗戰”,宋代稱“斗茶”,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斗茶”重在“斗”,一個“斗”字,給“茶”增添了賽事色彩。如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茶的地方,便是茶界江湖。當不同派別聚在一起,品鑒茶葉的好壞優劣時,“斗茶”就產生了。歷史上的宋代,盛行“斗茶”之風。從帝王到文士,從禪僧到民間,在社會各個階層盛極一時。
“斗茶”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與宋代飲茶方式的改變有關。唐代的品飲方法以“煎茶”為主流,“煎茶”也叫“煮茶”,就是將茶葉碾成粉末后,直接傾入沸水之中,煮制成茶湯;而宋代的品飲方法以“點茶”為主流,即將碾碎的茶葉粉末先放在茶碗里,再注入沸水,然后調制成茶湯。因為“點茶”程序較多,技藝性強,趣味性更濃,所以也就有了“斗”的內容。

“龍團”“鳳餅”線描圖
北宋初期,朝廷將皇家茶場設置在福建建安北苑,主要生產餅狀的“團茶”。這種茶類似現在的普洱茶餅,但制作起來要復雜得多,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藝。茶餅上還印制有龍鳳圖案,故又名“龍團”“鳳餅”。在向朝廷進貢時,需用金色口袋封裝。這種茶專供皇室享用,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品飲,北宋著名文臣歐陽修為官二十年,才有幸四人分得一餅“龍團”。
“團茶”有大小之分,如“龍團”茶可分為“大龍團”和“小龍團”。“大龍團”初創人為丁謂,曾在北苑督造貢茶。而其后的蔡襄在督造貢茶時,又在“大龍團”的基礎上改造出“小龍團”。“大龍團”原本已是一斤八餅,“小龍團”卻是一斤二十餅。丁謂、蔡襄的目的是“爭相寵加”,結果前者終于官至丞相、封晉國公,后者升為翰林學士(皇帝身邊的高級文臣)、三司使(宋代中央最高財政長官)。于是,不少人開始四處尋找新茶,甚至掠取名茶進貢,目的就是為了升官發財。
“斗茶”勝了有什么用呢?勝者的茶可作御茶進貢,借此提高其茶品牌的知名度。而且由于“斗茶”勝出者的知名度大增,會引起皇帝的注意,進而升官進爵。

北苑貢茶古道
當時有一位管理漕運的官員叫鄭可簡,他創制了一種叫“銀絲水芽”的團茶。此茶乃是將茶枝上新長出的嫩芽葉尖采下,經蒸熟后剝去外葉,只留取芽心一縷,再用珍貴器皿盛裝清泉水浸泡,所得芽心光明瑩潔,一根根像銀線絲一樣,然后把它們做成方寸大小的團茶。這種團茶色白如雪,故名“龍園勝雪”。鄭可簡因此而受寵幸,官位升至福建路轉運使(福建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專營北苑茶事。之后鄭可簡又命他侄子鄭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種叫“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令自己兒子鄭待問進京貢獻,鄭待問果然也因貢茶有功而得官。
貢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名茶的開發和茶葉采制技術的提高,更促進了“斗茶”活動的傳播。蔡襄在《茶錄》中談到:“斗茶”之風最先在唐代名茶、南唐貢茶產地建安興起,用“斗”出的最佳名品作為貢茶。所以說,“斗茶”是在貢茶興起后才流行開來的。
“斗茶”要比技藝,比茶具,富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擁有的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以及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把控等,“斗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又因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貴白,故以黑瓷茶盞盛之最佳,能使黑白對比分明。
“斗茶”一般定在清明節期間,因為此時新茶剛制作上市,最適合參“斗”評比。在“斗茶”時,愛好飲茶的參賽者們帶著茶具和自制的新茶,自由組合,多則十幾人一組,少則三五人。而每逢此時,便有很多街坊鄰舍前去看熱鬧。若是在茶葉交易場所,則有更多的在場選購茶葉的顧客。斗勝的茶,會以高價被搶購一空。
“斗茶”的場所,一般是街市或是茶館、茶葉店等地。如果是茶館、茶葉店,則其后必有便于煮茶的廚房,而“斗茶”則在寬闊明亮的大廳。平時,一些街坊們愛好幾個人小聚,談茶道聊家常,也有說斗茶就斗茶的。有些愛茶之人,家有雅潔的屋子或古舊庭院,便經常會邀上三五好友,“斗茶”品茗。
在福建建安,有名的“北苑官焙”,即生產“龍團”“鳳餅”等名牌產品的皇家茶場就在這里。同時,這里還有大量的“私焙”,也就是民辦茶場,總數多達一千多家。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時節,茶農們競相比試各自的新茶,評優論劣、爭新斗奇。于是,“斗茶”之風格外興盛。
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寫過一首《斗茶歌》,記述了當時浙江湖州一帶氣候驟然變冷,而福建建安一帶氣候溫暖,因此便代替了湖州成為貢茶產地的史實。福建當地官員為選出最好的茶葉上貢給皇室,以求加官進爵,便在產茶的春季舉行評茶會,即“斗茶會”。茶農們便精心采摘,細挑精選,選出最上乘的茶芽做成“團茶”以作“斗茶”之用。可見當時的“斗茶”,由于得到朝廷的贊許,舉國上下,從富豪權貴、文人雅士,直到市井百姓,都以此為樂。
一位叫唐庚的詩人,曾經被貶官到福建,但他并未心情憂郁,仍興致盎然地參加“斗茶”,甚至寫下了一篇《斗茶記》。這篇文章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中提出的關于品茶用水高下優劣的觀點,為后世所看重。
對“斗茶”之興更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還有皇家的提倡。因為宋代的皇帝皆有飲茶之好,如宋太祖趙匡胤飲茶成癖,可稱為是開辟宮廷茶飲新時期的人物。在眾多皇帝中,宋徽宗趙佶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茶皇帝”,貴為天子,又極有雅致品位。他不但自己迷戀飲茶,還著作《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唯一一位對飲茶著書立說之人。該書寫成于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詳細介紹了茶從生產、采摘、制作、儲藏到品茗方式等過程,并有不少關于“斗茶”茶具的記錄。

《茗園賭市圖》
宋代人更注重對精神方面的追求,文人墨客皆喜愛以茶會友,而普通百姓也以“斗茶”為樂。宋代畫家劉松年的一幅作品中,就描繪了民間的“斗茶”場景,這幅圖叫做《茗園賭市圖》。在這幅畫中能看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每個人的表情都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眼神都在關注“斗茶”,把當時民間“斗茶”的情景描繪的生動形象。
不過,由于“團茶”制作工藝繁瑣復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斗茶”也成為各個階層花費重金互相攀比的活動。這在經濟較為繁榮、社會較為開放的宋代尚能流行,但到了動蕩的元代,便有所減弱。至明朝建立,這種花里胡哨的茶事活動,顯然是放牛娃出身、做過和尚、還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看不過眼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旨:“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就是說以后不準進貢“團茶”,只進貢芽頭制作的“散茶”。另外,他還撤銷了福建的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置皇家茶場。
朱元璋“廢團興散”后,“團茶”的制作和“斗茶”之風逐漸衰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相較而言,“散茶”的采制與沖泡方法都簡便許多。除去了繁雜的工藝和程式,飲茶開始追求本真自然的茶之味。在沸水的沖泡下,完整的芽茶逐漸舒展開來,嗅覺與味蕾瞬間被四溢的茶香所裹挾,雖沒有“斗茶”的趣味,卻給人以最純樸自然的美之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