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鈺,樊保衡,趙亮,劉松,馬駿,陳佳楠,劉月駒*
(1.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創傷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1;3.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12)
Percivall Pott是John Hunter的老師,他是18世紀著名的外科大夫和教育家。1714年1月6日,Pott出生在倫敦市Threadneedle大街,他命運多舛,3歲喪父,母親擔憂他的教育質量不能保證,狠下心將其送到了遠親主教Wilcox家,讓他在私立學校接受良好教育。寄養家庭長大的Pott學業優秀,較早表現出對外科的濃厚興趣,立志學醫,被St.Bartholomew’s Hospital的Edward Nourse相中,并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在St.Bartholomew’s Hospital工作[1-4]。
1756年1月中旬,Pott在倫敦騎馬時不幸落馬,造成了脛骨開放骨折,骨頭刺破皮膚扎進泥土,他意識到這種性質的骨折會帶來危險,并且完全意識到粗暴的治療或不恰當的體位可能會增加更多危險。他叫人買了一扇門,做成一個簡易擔架將他抬回醫院,清理完傷口后,當時倫敦大部分外科教授都建議截肢以避免將來破傷風等嚴重并發癥,這是沒有麻醉術、無菌術和抗生素時代的黃金治療原則。Pott卻堅持保肢,他將骨折復位后的小腿放到支具中,得以休息,開創了那個時代成功保肢的先河。Pott目光如炬,見微知著。經此一事,他對骨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總結前人文獻,著書立說,寫下了《Some Few Remarks upon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等一系列名著,描述了踝關節骨折脫位,即后世所稱的Pott骨折,包括高位腓骨骨折、完整的脛腓聯合、內側韌帶復合體斷裂和距骨外側半脫位。Pott在書中對開放性骨折的處理,提出在肌肉放松狀態下進行復位,無張力閉合傷口,注意到開放性骨折的潛在致命并發癥,并強調在截肢和保肢之間做出選擇時需要正確判斷等一系列原則[1,5]。Pott的文筆流暢,其作品被翻譯成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給英國、美國的骨折治療帶來了一場革命,影響后人骨折治療理念,他的主張至今仍然有借鑒意義。
在Pott所處的時代,倫敦乃至整個歐洲并沒有正規的醫學教育,大部分人是湊錢到教授家里去聽課,學習班不僅價格不菲,教材也十分昂貴。Pott執業之后,開始摒棄這種私立課外學習班,率先在倫敦開展臨床查房教學,只收取極低的費用,他的講義售價18先令(1英鎊=20先令)。因此一大批青年學子圍繞在他身邊,其中就有后來成為一代名家的John Hunter。1765年,德高望重的Pott被選舉為Master of the Company of Surgeons。1786年,Pott被授予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榮譽文憑,成為第一個獲得此類文憑的人[2]。
Pott一生涉獵多個領域,在骨科、腦外科、流行病學方面均有不凡的建樹。他還會處理白內障、頭部創傷、瘺管等疾病,擅用常識,永遠把患者的利益放在心上[6]。他描述了胸椎結核與脊柱彎曲的關系,并指出下肢麻痹會伴隨脊柱彎曲的進展而逐漸加重,這種疾病也被稱為Pott病[2-3]。1775年,Percivall Pott首先發現掃煙囪工作的陰囊癌與多年接觸煤煙灰和瀝青有關,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外界環境可致癌的醫生[4,6]。他一生投身于醫學,淡泊名利,博愛而偉大。
1788年,Pott死于肺炎,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說:“我的燈幾乎熄滅了,我希望它為人的利益而燒”。Pott通過獨立思考和敏銳的臨床觀察,推動了外科事業的發展,至今仍被人們銘記和緬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