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安徽省發改委公示2021年度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成效評估得分靠前的縣(市)名單,界首市資源循環利用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再次位列第一名。
從2019年正式獲批,界首市資源循環利用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已連續三年在全省評估中進入前三甲。
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發展為引領,界首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走出了一條開發“城市礦產”的特色發展之路,連續多年經濟增速位居安徽縣域前列。
界首是如何做的?
界首始終堅持“招商第一”,以“兩化一推”為抓手,創新戰法打法,強化“雙招雙引”,優化營商環境。
招商引資歡起來。一是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六大新興產業招商需求,組建招商服務專員隊伍,實施重點項目專班服務制度。2022年上半年,共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8 個,總投資243.77 億元。二是開展商協會招商。依托外地商會成立6 家“雙招雙引”聯絡站,選聘一批招商服務專員隊伍,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產業招商信息,進一步拓寬招商信息渠道。三是開展“云”招商。依托“四新一大”優勢產業,繪制契合度高、發展理念新、產業定位切合實際的招商云地圖,用活基金招商等相關政策,做到零距離、零成本、零時差線上招商。上半年共承辦5次“云”招商活動,洽談項目11 個,總投資119.9 億元,簽約項目2 個,總投資61.6 億元。
招才引智動起來。界首堅持打造招才引智“強磁場”,建立健全人才招引、培養、服務、激勵、保障等機制。近年來,界首啟動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工作,堅持柔性引才,建立“星期六工程師”“候鳥工程師”“季度專家”引才機制,引進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發人才到企業兼職,提升企業科研能力,實現合作共贏。界首還在深圳成立深圳融城科創發展有限公司,依托深圳離岸科創中心,對接科技創新、人才、科研院所等高端資源,承接科技項目與人才到界首發展,為界首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創新動力。
企業服務優起來。界首堅持問題導向,助力為企解難題。今年以來,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改兩為五做到”,切實轉變作風,進一步強化企業服務意識,秉承“好時不擾,難時出手”的企業服務理念,真心實意地服務企業發展。界首高新區成立了企業服務中心,舉辦企業服務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會,對項目入園流程、投資協議書簽訂、成片開發方案與項目建設等進行業務培訓;組建企業服務專班,切實為企業紓難解困。



重大項目建設既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更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以來,界首全力以赴牽好項目“牛鼻子”,推進各類重點項目建設“加速跑”,點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是堅持項目謀劃有高度。秉承“項目跟著規劃走”“項目跟著政策走”,并選派專業人員常態化開展項目謀劃。二是堅持項目會戰有熱度。實施“月月有開工、季季有觀摩”“紅黃旗”“末位表態”以及 “周調度、月小結、季講評”等工作機制,深入開展“三比”“賽馬”活動,推動加快項目建設。三是加大要素保障有力度。以五大領域、十大片區為單元,由市級領導干部牽頭負責,細化任務分解,明確時間節點,確保重點項目建設壓茬推進。圍繞“人、地、錢、證”要素保障,梳理總結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幫助協調解決。
2022年,界首列入重點項目庫工業項目55 個,總投資269.3 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6 億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資110.7 億元。計劃開工項目31 個,已開工25 個;計劃竣工項目16 個,竣工13 個。作為經濟發展“主戰場”,2022年,界首高新區實施重點項目63 個,總投資254 億元。
界首以全域創新理念為引領,以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為主線,圍繞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首先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1+X+Y”科技政策體系,出臺《界首市加快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十條政策》,為打造科技型企業集群營造出良好政策環境。
其次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界首科技研發投入占GDP 的2.61%,居皖北第一,全省領先。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880 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授權量27.978件,是全省的1.26倍、阜陽的3.68 倍。
三是培育創新主體。界首高新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8 家、國家創新型企業1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2 家,建設1 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 家星創空間、1 家省級眾創空間和108 家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設立界首(上海)科創離岸中心。
最后是堅持改革創新。界首高新區積極探索“管委會+公司”改革,瞄準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以系統思維統籌考量,一體推進高新區法定機構改革、國家高新區創建、省級開發區賦權等工作。
在2021年度阜陽市開發區綜合考核中,界首高新區排名第1 位,在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中排名第13 位。界首高新區還榮獲2021年度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考評第1 名。8月30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界首市位列其中,是皖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城市。
“十四五”期間,界首將乘勢而上,繼續做大做強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