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古代詩詞的閱讀與鑒賞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一、誦讀
常見的考查形式是劃分朗讀節奏。文言語句的停頓應遵循兩個原則:第一,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間不能停頓;第二,表示一個完整概念的短語中間不能停頓。
技巧一:理解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基礎。要注意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以理解文意。
技巧二: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對話常以“曰”“云”“言”為標志,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出現人名,后文就只出現“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可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答雙方,幫助斷句。
技巧三:借助文言虛詞斷句。由于古文沒有標點符號,斷句時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開的地方。
技巧四:借助主語斷句。古文中主語一般是名詞或代詞,名詞多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其前后往往要斷開。名詞出現一次后常用代詞代替,找出文中的名詞或代詞,基本上就可以斷句了。常見代詞有:我(吾、予、余),你(爾、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五:借助謂語斷句。古文中的謂語多為動詞或形容詞,找到了謂語也就可以劃分句子結構,從而正確斷句。
技巧六:利用對稱句式斷句。古文講究整齊對稱,遇到相同字數或相同結構的句子一般要斷開。
二、積累
常見的考查形式是古代詩詞默寫。近年來,各地背誦默寫題的設題方式豐富多彩,有直接式默寫、理解式默寫、情境式默寫、歸納式默寫、聯想式默寫、飛花令默寫、整首詩默寫、圖文式默寫等。
三、感悟
通過品味詩歌中的意象、語言和表現手法等,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常見的考查形式有填空題、簡答題等。這類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形象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注重整體感知和分析探究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可以采取三個步驟:
第一步,抓外圍。包括標題、前序、后注、題干、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詩詞本身以外的信息。
第二步,析意象。詩言志,詞傳情,“志”與“情”的載體就是意象,可以說意象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金鑰匙。答題時可直接理解意象的內涵,也可以抓住意象的修飾限制成分來理解。
第三步,看尾句。在抓外圍和析意象的同時還要重點把握詩詞的最后一兩句。古人寫作時往往在尾句卒章顯志,若想準確把握詩詞的思想內涵,可以借助尾句來辨析。
四、運用
運用建立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之上。對古代詩詞的運用,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如何應對考試中的那一道運用性古詩文默寫題上。古代詩詞的正確運用,有助于提升審美,有助于抒發情感,更有助于表達思想。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想真正體會古代詩詞運用的妙處,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的那一點古代詩詞上,需要開拓眼界,多讀多背,反復揣摩,反復品味。
牛刀小試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游 江
〔清〕鄭 燮
昨游江上,見修竹①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葦洲,有耕犁,有饁婦②,有二小兒戲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于竹枝竹葉間也。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學者誠能八面玲瓏③,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豈獨畫乎?
〔注〕①修竹:茂密修長的竹子。②饁(yè)婦:往田野送飯的婦女。③八面玲瓏:原指四面八方通明敞亮,此處指多角度地思考或欣賞。
訓練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只畫一處)
懸掛于竹枝竹葉間也
2.作者借山水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從山水中悟出了怎樣的哲理?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訓練
1.這首敘事詩中直接表達詩人對賣炭翁情感態度的詞語是
。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句的“蒼蒼”意思為“茂盛的樣子”,有同學據此推斷出“兩鬢蒼蒼十指黑”中“蒼蒼”描寫的是賣炭翁頭發長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談談你的看法。
答:
3.下面是根據本詩部分內容改編的微劇本片段。請根據題目要求,在橫線處補充內容。
①
②
三、聯系學過的古詩文,將下面的文段補充完整。
鴻雁傳書,尺牘有情。諸葛亮以書誡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寧靜無以致遠”;韓愈賦詩六侄:“云橫秦嶺家何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均以書述志:“鳶飛戾天者,
”;辛棄疾壯詞寄懷:“了卻君王天下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楨書贈從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柏有本性”;李白遙寄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商隱夜雨寄相思:“何當共剪西窗燭,
”;蘇東坡月夜懷子由:“但愿人長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這些書信往來、詩詞酬和中,我們聆聽到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友情、家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