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遂營
絕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規,或稱學規、學生守則,很多學校還印成小冊子叫《學生手冊》。那中國古代書院的“校規”,又是怎樣的呢?其中,《岳麓書院學規》就頗具影響力和代表性。
《岳麓書院學規》共十八條,108 個字,內容分兩個部分。前十條是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忠、孝、莊、儉、和、悌、義等;后八條是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方法:講經、誦讀、做筆記、通曉時務等。學規很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我們看其中的幾條:
第一條,要求學生“時常省問父母”。書院的學生來自湖南全省乃至全國各地,所以要求學生用書信、或托友人、或隔一段時間返鄉等形式,時常省問父母大人的安康。
第三條,“氣習各矯偏處”。書院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個性的塑造形成期,所以,要矯正個人行為中的偏執,養成與人和睦共處的習性,這一點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第五條,“服食宜從儉素”。年輕人應該過節儉、樸實的生活,不能在服裝、飲食等方面太奢侈,這樣,才能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將來走向社會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奢侈腐敗的蛀蟲。
還有“讀書必須過筆”“疑誤定要力爭”,是提倡學生讀書時要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這是古人學習的一個好方法;同時,有疑問一定要提出來,善于發現問題,通過爭論、辯論來弄清楚問題的實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學規還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對于學生教育的重要性。
第十三條明確提出,書院的學生應該“通曉時務物理”,就是提倡學生除了學習書本知識,還要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將來經世濟民打下良好基礎。
對于《岳麓書院學規》,書院后來的學生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都推崇備至。
(大浪淘沙摘自2022 年8 月24 日《中國青年報》,飄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