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河
(海南廣播電影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000)
在當前互聯網與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媒體融合與媒介革新進一步加快藝術傳播領域的數字化變革,利用數字圖像處理、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多種數字化技術進行藝術作品資源、呈現方式、儲存形式與傳播媒介的創新,致力于提升藝術作品的傳播效果,引導受眾打破時空局限,以近距離、多角度、多感官接觸并欣賞藝術作品,從而依托當代藝術傳播媒介的創新為藝術產業化發展提供現實借鑒意義。
數字化傳播主要依賴于多媒體媒介記錄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實體藝術品的數據化呈現,并存儲于數據庫、上傳至信息化平臺中,基于一定權限或免費開放模式向公眾進行資源供給,借此有效拉近藝術與大眾間的審美及心理距離,有利于藝術數字化、大眾化傳播。
傳統藝術品的傳播媒介多依賴于線下實體作品展覽或復制品展出,需由用戶消耗一定的時間與經濟成本進行藝術作品的欣賞,導致藝術傳播面臨較多限制條件[1]。而基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傳播模式進行藝術數字化產品的宣傳,可供參觀者自主選擇時間登錄相關平臺獲取藝術品的圖像等信息,配合3D模擬技術及虛擬現實設備的應用,幫助受眾有效打破時空局限,更加直觀、便捷、低成本地參與到藝術品欣賞過程中,并形成多感官、沉浸式觀賞體驗。同時,依托線上傳播模式的補充,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以往線下傳播環節面臨的藝術品消耗、意外損壞等風險,發揮對藝術作品宣傳與保護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平臺新媒體運營、線上直播等多種媒介傳播形式不斷創新,并集成線上展覽、展出、拍賣、預售、推廣等服務形式于一體,為藝術數字化傳播的產業化、商業化運營提供良好契機[2]。通過基于大數據與云平臺獲取關于用戶對藝術品的興趣偏好、日常消費行為習慣與互動需求等信息,能夠有效輔助宣傳方案的策劃與編制,為線上平臺引流與線下消費轉化提供關鍵技術支持,服務于藝術領域的產業化發展。
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浪潮的席卷下,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均開始引入“互聯網+”與數字化手段進行“云上”參觀模式與藝術作品展覽模式的創新,在此過程中數據收集與存儲子系統體現出其重要功能。
1.1數字化存儲功能。由于藝術作品在線下展覽環節的核心要求在于高保真性,引入數字化展覽方式將藝術作品數據遷移至線上平臺進行電子化轉型,使大眾能夠依托互聯網平臺獲取與藝術作品線下實際參觀相近的觀賞體驗,同時引導大眾能夠更加直觀、近距離觀察到藝術品的紋理與細節信息,并提供關于藝術作品創作背景、創作者身份、作品規格尺寸及材質等檔案信息,更好地豐富藝術作品數字化存儲功能。
1.2資源共享功能。在將實體藝術品以數字化形式存儲于線上平臺的基礎上,面向藝術作品展覽與傳播維度進行藝術作品傳播目標分析,主要為滿足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及公眾的學術研究、審美鑒賞與精神文化需求,依托資源共享機制的建構進一步提升藝術傳播效果。當前國內外在藝術作品資源共享機制建構上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為代表的博物館,陸續將部分館藏資源以線上形式對公眾進行開放展覽,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企業、藝術研究機構紛紛加入藝術作品線上傳播環節。
例如,谷歌公司與全球范圍內200余家藝術館、博物館共同開發“藝術計劃”,成立谷歌文化學院,并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構建線上虛擬博物館平臺,不僅在平臺上展出超過45000件藝術品圖像資料,同時還在平臺界面與視覺效果建構上追求最大限度還原實體博物館的內部場景,致力于最大限度還原觀眾的真實參展體驗;Wikipedia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立資源共享關系,博物館在其官網中專門開設“collection”模塊,用于將超過37萬件藝術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對公眾進行免費開放,并在Wikipedia平臺的數字化作品保存模塊中進行藝術品高清圖像及檔案資源的共享,供公眾免費瀏覽及下載;再如PHAROS藝術研究會與Frick收藏館共同創建藝術品數字化項目,召集來自全球14家藝術機構及專業院校共同參與,將2500件藝術品圖像、藝術史檔案等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分類及處理,建立在線藝術史數據庫并向公眾進行免費開放,當前已收錄相關圖像超過10萬幅,為大眾提供豐富的藝術資源。與此同時,國內以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機構先后參與到藝術品數字化保護項目建設進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館藏歷史文物的數字影像處理,運用BIM等建模工具進行三維立體模型建構,并建成專門的數據庫,為藝術品保護及傳播做出重要貢獻。
1.3數字化再創作功能。藝術傳播不應局限于保留藝術作品原有價值,而需面向時代特征在傳播過程中進行價值的再創造,借助傳播媒介的創新挖掘出藝術作品的附加價值[3]。在再創作功能實現上,應在現有藝術作品的基礎上融入文化、科學等其他價值屬性,細化數字化藝術品開發設計方案的編制,同時兼顧大眾化傳播規律與成本等要素,既要使藝術品在改造過程中保留原有形態及特征,也應注重培養、激活大眾對于藝術審美的認知及興趣,保證藝術品再創作成果具備多元價值。
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該館率先確立藏品的數字化展覽方案,將館藏超過7萬件藝術品以電子版形式上傳至平臺中,向公眾進行免費開放,并基于數字化、產業化思維進行藝術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的建構,于2013年7月推出一款“朕知道了”創意紙膠帶,以典藏文物康熙朱批為靈感進行產品元素設計,與生產商、電商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產品供應鏈條,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由此開啟國內文創產品開發市場先河,成為藝術品再創作領域具有典型現實借鑒意義的案例。通過借鑒上述藝術文創產品開發案例,啟示當代藝術傳播領域在引入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藝術品形式創新的同時,也應面向市場需求、受眾興趣偏好進行傳播路線的策劃與定位,但在此過程中還需注重建立嚴格的審查、核對與授權流程,融合創新營銷策略提升數字化藝術品的再創作價值。
在數字化傳播媒介系統中,數字化藝術作品的展示效果作為重要功能模塊,其設計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內容傳播及曝光度。在關鍵技術支持方面,除需引入數字化技術進行藝術品的最大限度還原,也可充分運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藝術品展示效果的豐富,圍繞可視化、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系統賦予受眾多元交互體驗與沉浸式欣賞氛圍,借助展示形態的變革打破原有藝術傳播在專業性與學術領域方面的局限,更好地推動公眾群體參與到藝術數字化傳播隊伍中、降低藝術傳播門檻,并基于跨時空、低成本特征進行藝術作品展覽服務體系的完善,從而提升藝術數字化傳播效果。
在國外藝術數字化展陳領域,以2015年舉辦的“不朽的梵高”藝術展最具代表性意義,該藝術展覽活動由創作團隊Grande Exhibition組織實施,運用當時最新的SENSORY4感映技術以多屏幕投影形式展示梵高的300余幅作品,同時運用多媒體、增強現實等多種技術手段進行虛擬畫廊及展廳情境的創設,依托無人機航拍與連環巨幕使梵高的畫作以三維立體動態形式呈現,搭配交響樂作為背景音樂,賦予受眾沉浸式、立體式觀賞體驗,借此有效發揮藝術普及與推廣效應,吸引更多普通大眾群體參與到梵高畫作的賞析中,為數字化傳播與展示效果的創新提供示范思路。
與此同時,在國內藝術傳播領域,以國家博物館、遼寧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相繼開展藝術數字化展示領域的探索與創新。例如,敦煌研究院依托軟硬件方面的協同創新成立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在中心內為游客滾動播放《千年莫高》《夢幻佛宮》等影像資料,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參觀者介紹有關敦煌莫高窟的相關背景知識,以高清圖像、視頻形式供游客直觀欣賞洞窟彩塑、壁畫等藝術品,在緩解文物保護壓力的同時,更好地優化受眾的觀賞體驗,發揮對藝術數字化傳播的積極效應;再如故宮博物院于2017年上線“數字多寶閣”板塊,利用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將館藏文物、展出藝術品以高清圖像進行展示,當用戶登錄平臺點擊展品縮略圖或名稱時,即可自動彈出關于展品局部放大圖、尺寸等細節信息,并且該模塊中利用3D動畫技術對展品藝術創作過程進行模擬還原,借助短視頻形式引領受眾了解文物的制作步驟、工藝方法及背景資料,進一步鞏固藝術數字化展示及傳播效果。
當前媒體深度融合加強媒介傳播過程中的互動屬性,受眾交流與反饋作為藝術數字化傳播媒介系統的末端環節,其實現要點主要體現在線上與線下交互、互聯網跨平臺傳播與反饋數據收集等方面。在傳統藝術傳播環節,受制于藝術學科專業性、學術性等特征的影響,導致大眾與藝術間往往存在一定距離、難以在藝術傳播過程中取得良好關注度與討論度,無形中加劇大眾與藝術傳播領域的隔閡及距離感。而數字化傳播媒介系統的建構能夠有效發揮“破圈”效應,降低藝術理念交流與傳播門檻,為大眾提供與藝術作品及藝術家直接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從而為藝術文化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藝術交流系統建構上,主要表現為藝術類社交平臺,例如Pinterest這一社交網站的開發,召集大量藝術家、藝術收藏家及愛好者入駐平臺中進行藝術作品、內容產品的上傳與共享,由用戶將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借助圖釘工具釘在Pin Board上進行分享,配合搜索引擎與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用戶感興趣內容的分析與專項推送,不僅可供藝術愛好者登錄平臺進行資源獲取與免費下載,同時也能夠為藝術家進行作品展示及宣傳提供有效載體支持,更好地提升藝術交流效果。在受眾反饋系統建構上,主要體現為APP應用產品的開發,例如,故宮博物院于2015年起先后在iOS與Android系統中上線《每日故宮》手機應用,從館藏超過180萬件展品中隨機抽選一款藝術品以日歷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用戶在應用界面中點擊相應關鍵字即可獲取關于館藏藝術品的高清圖像、傳統制作工藝、背后歷史故事等知識內容,同時該APP為用戶開辟專門的心情點滴記錄、圖片標簽制作等應用模塊,供用戶將自身心情、感受進行記錄與上傳,也為藝術愛好者及普通大眾進行藝術品位、藝術欣賞理念的交流提供平臺支持,進一步深化藝術數字化二次傳播效果。
基于大眾化傳播理論,互動性是增強媒介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因此未來在數字化媒介系統建設中應加強互動性關系的營造。例如,引入可穿戴式設備進行數字化藝術作品呈現形式的創新,引導受眾融入藝術作品建構的場景中深化直觀欣賞體驗、增進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并整合科技、人文、社會等多個元素進行藝術價值的豐富,融合行為藝術等全新呈現方式,更好地提升數字化藝術作品創造價值。
在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上,可利用VR技術提供一種虛擬性媒介傳播方式,利用VR眼鏡、航拍無人機、脖戴式氣味器、虛擬騎行設備等技術工具對受眾的藝術觀賞體驗形式進行創新,使受眾在虛擬場景中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系統生成對于數字化藝術品的復合式觀賞體驗,在此過程中既有助于增強藝術傳播效果,也能夠為配套娛樂產業、旅游產業及心靈療愈類產品的開發提供有效借鑒思路。
當前藝術數字化媒介傳播應面向市場尋求產業化發展路徑,在此過程中可借鑒市場營銷、新聞傳播等多學科領域的成功案例進行藝術作品開發形式的創新。例如,參考H5移動交互廣告的設計思路,對敦煌壁畫一類藝術品進行宣傳方案的設計,利用H5移動交互技術進行壁畫的數字化再現,賦予作品更具歷史感與真實性的色彩選擇而,并通過推出用戶DIY制作板塊進行敦煌壁畫元素的提取與再加工,配合后續壁畫產品打印、包裝等配套加工鏈條的延伸,更好地服務于數字化藝術產品的再創造與產業化發展。
總體來看,數字化媒介系統的建構為藝術傳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在拓寬藝術交流維度、豐富傳播媒介功能、擴大傳播影響范圍、提升藝術傳播效果等方面具有良好示范意義。但在媒介系統建構與數字化傳播策略設計的過程中,仍需注意平衡藝術表達與數字化設計間的關系,建立嚴格的信息審核與內容把關機制,避免在藝術作品傳播過程中出現篡改信息或曲解原意等情況,進一步健全藝術數字化傳播標準、完善媒介系統運行機制,更好地將大眾納入美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參與美學經濟與產業化建設,推動當代藝術傳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