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彤雯,王 寵,呂朝輝,賈立瑋
(1.秦州區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站,甘肅 天水 741000;2.天水市糧油防治檢驗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糧食生產、儲備、流通能力持續增強,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物質基礎堅實,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糧食安全認識的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已從數量安全向質量安全轉變,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的方向發展。自優質糧食工程項目實施以來,我國已形成了“機構成網絡,檢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檢驗監測機制[1]。目前,雖然我國糧食質檢體系建設已趨于完善,但檢驗檢測樣品數量較少,檢驗檢測人員整體水平不高,檢驗環境尚不滿足標準化實驗室要求,檢驗檢測保障無法滿足目前現狀,實驗室管理系統不完善等已成為糧食質檢體系的突出問題。分析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供科學的對策建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切實保障檢驗監測結果準確可靠。
糧食質檢機構是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力量,在保障糧食質量安全中發揮著重要技術支撐作用。自“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2018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設立優質糧食工程項目,至2020年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質檢體系建設[2]。市級質監機構在“十二五”規劃的資金扶持基礎上提升建設項目,用于擴展衛生及品質檢測業務;縣級質檢機構為新建機構,配置原糧、植物油等質量指標檢驗的基礎儀器設備。糧食質檢體系項目的建成,極大提高了糧食質量檢驗監測的硬件水平。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復雜、氣候多樣,受地理位置的影響,一些省份大多以經濟作物為主,糧食種植面積少,產量低。因此糧食質檢機構的任務只局限于庫存糧食質量檢驗、品質檢驗、出入庫把關檢驗、開展新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以及安全監測等方面,開展委托檢測的任務量較少,每年檢驗樣品數量不多,檢驗工作不集中,人員、耗材等資源浪費嚴重。
檢驗檢測工作對從事檢測的人員專業素養要求較高,但現階段檢測人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專業技術人員較少。一般縣級質檢機構從事檢驗監測人數較少,且人員工作內容不固定,大多兼職其他工作,無法專門從事檢驗監測工作[3]。②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較低。配備相關專業研究生較少,本科以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足且專業不對口,大多為非食品和化學專業,導致培訓難度較大。另外,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較低,扦樣人員在樣品扦取過程中易導致取樣不均、沒有代表性;儀器操作人員對于一些精密儀器無法操作或操作不熟練,如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設備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操作,造成設備閑置現象存在。
①實驗室硬件設施及藥品耗材無法保障。部分質檢站是在原有辦公室基礎上改造成實驗室,上下水、電路、氣路都是后期鋪設改造的,很難滿足原子吸收、ICP-MS等大型儀器的安裝條件,且無法達到實驗室標準要求的實驗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實驗室安全風險和隱患。另外,儀器設備更新輪換及業務開展需要的標準品、試劑、耗材等采購需要大量的工作經費[4]。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檢驗監測方法的不斷更新,一些項目新檢測方法所需的前處理設備已不能滿足新檢測方法的需要,不能及時更新配備快速、全面、安全可靠的提取和凈化設備,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限制了檢測規模。②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成本較高。一般的實驗室廢液處理設備高達20萬~30萬元,基層實驗室尚未配廢棄物處理設備。因此一些實驗室將廢液收集起來,委托專業危廢處理單位進行集中處理,一方面增加檢測人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降低了工作效率。
糧食質量監測體系形成后,糧食質檢的硬件水平已得到大幅度提升,但還有部分短板需要繼續改進。例如,一些縣區級質檢機構尚未取得資格認證,未達到標準化管理的實驗室要求,檢驗監測結果準確性無法保障。部分質檢站實驗室儀器設備配備不齊全、檢測人員數量少且水平低,只能進行質量指標的檢驗,無法開展衛生指標的檢驗[5]。另外,檢驗監測國家標準是開展糧食質量檢測工作的基本保障,現行糧油檢驗監測標準基本能滿足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工作的需要,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①部分標準修訂不及時[6]。例如,目前小麥粉執行國家標準為GB 1355—1986[7],已經35年未進行更新,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推進以及對食品營養的認識不斷提高,標準規定的部分指標已經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廣大消費者的需求。②檢測標準質量不高,影響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如GB 5009.111—2016[8]第二法中,國家標準規定用到的三角瓶為100 mL,而需要加入的提取液、樣品以及聚乙二醇等總量超過其容量,檢驗人員無法完全按照國家標準開展檢驗工作。③標準宣貫力度不夠。由于糧食檢驗監測機構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化管理,有些檢驗機構對更新的標準查新不及時,宣傳貫徹力度不夠,導致檢驗監測人員未能及時學習新方法、新技術,影響了新檢驗監測標準的實施,從而影響檢驗監測結果。
實驗室軟件管理不到位,大部分糧食檢測實驗室尚未實現網絡化管理。管理缺乏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樣品的接收、登記、通知單、流轉卡、檢驗檢測報告的出具與留存,實驗耗材出入庫登記、領用,儀器設備檢定校準、期間核查等均采用人工書面登記管理尚未實現智能信息化管理,程序煩瑣且效率不高,易于出錯,對報告查詢、藥品耗材領用記錄核對造成不便。實驗室電腦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無法實現數據查詢共享,實時動態記錄實驗室各方面變化。
通過對糧食質檢機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當前糧食質檢機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針對性地提出其今后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進一步完善糧食質檢機構,保障居民飲食從餐桌下到餐桌上的安全。
①在原有的檢驗檢測數量基礎上,通過加強本地區新收獲糧食(小麥、玉米等)依據質量調查、品質測報、食品安全指標檢測,摸清區域內新收獲糧食各項指標數據,為指導農戶科學種植以及政府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②按照儲備糧管理辦法,嚴格落實入庫糧食逐車檢驗任務,糧食入庫后按照驗收標準中檢測指標,確保質量、品質、衛生指標檢測全部符合標準要求;輪換出庫前,檢測合格后再進入口糧市場。③增加檢測產品品種。如玉米、高粱等雜糧類以及大豆、油菜籽等油脂類樣品的檢測,還可以擴展至成品糧小麥粉、植物油等的檢驗檢測,同時擴展檢驗檢測能力參數,增加主要食品安全指標檢驗檢測項目。
當前,糧食質檢專業技術人員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后備人才培養難度較大。為提高糧食質檢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放心的糧油產品,必須要組建專業質檢隊伍。①壯大檢驗監測隊伍,通過崗位設置和政策扶持,引進食品或化學相關專業研究生,壯大檢驗監測隊伍,提高檢驗監測團隊的整體專業素養。②加強技術培訓。派專業人員赴上級檢測機構進行技術實操學習;參加各級能力驗證及比對考核、激發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打造合格的糧油檢驗團隊;加強糧油檢驗互聯網課程培訓,使基層糧油檢驗員獲得高質量的檢驗技能培訓,提高糧油檢測能力[9]。③加快檢驗監測機構資質認定。糧食檢驗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資質認證后,依據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利用糧油檢驗監測儀器設備、環境設施等技術條件和專業技能,可專業從事糧油檢驗監測活動,保障檢驗監測結果真實、可靠。
①將市級檢驗機構做大、做強。通過資質認證、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監督檢查、比對考核等質量控制達到標準化實驗要求,主要進行糧油品質以及衛生指標的檢驗監測。②縣級機構作為基礎保障。縣級質檢機構由于人員、儀器設備等限制因素,無法深入開展品質及衛生指標檢驗,因此主要以質量檢驗、扦樣為主,真正實現檢驗監測資源的最大化利用[10]。③建成區域試劑標品調配機制。加強與區域內食品藥品檢測部門,農產品檢測部門的合作,選擇用量少、易過期的試劑、標準品進行網絡化調度,實現實驗室間資源共享,降低實驗室耗材采購成本,減少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負擔。
加快推進檢驗監測機構標準化建設,督促其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糧食檢驗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資質認證后,依據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利用糧油檢驗監測儀器設備、環境設施等技術手段和專業技能,可專業從事糧油檢驗監測活動,保障檢驗監測結果真實、可靠。
雖然我國糧油標準體系在不斷完善,糧油標準呈現快速增加的態勢,但當前我國糧油標準總量為660項(不含食品安全標準),現行的糧油標準體系仍然無法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特別是缺乏一些快速檢測標準,如真菌毒素的快速檢驗監測標準。為彌補現有檢測標準程序煩瑣、檢測成本高的不足。我國應采取一系列標準制定修訂措施,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職能,各級檢測機構協調配合,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的修訂工作,增加產品質量標準、規范檢驗監測依據標準,為檢驗檢測行業提供依據保障。
①實現糧油檢驗自動化。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提高檢驗監測效率,優化檢驗監測技術,節約檢驗成本,縮短樣品處理時間。②引進專業的實驗室管理系統,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各級質量檢驗檢測機構根據實驗室管理規范要求,制定規范的質量手冊、程序性文件、作業指導書,可以從制度層面嚴格管控每一項檢驗檢測活動,通過對質量控制計劃、能力驗證計劃等八大計劃的管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檢驗檢測工作質量。在實驗室管理軟件模塊中加強儀器設備管理規范,檢驗檢測人員完全掌握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維護保養規范,避免因操作過程人為失誤導致儀器設備的損壞情況發生,也能保障儀器的精準度。質量負責人通過設置儀器設備檢定校準、期間核查、維護保養等信息提醒,設備管理員可根據提醒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期間核查、檢定校準等操作,保障每項工作按計劃、按時限進行。在日常樣品檢驗數據采集的過程當中,可通過掃描獲得樣品信息,讓采集系統變得簡單,還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實驗室抽樣,統一規范實驗過程記錄保障一手數據真實性,使實驗室樣品信息絕對保密、實驗數據公正。③構建糧油檢驗信息化平臺。構建糧食質量安全數據,基于地區、品種、年代和參數等條件的數據分析手段,發揮數據的最大使用效率,提高數據的利用率,構建互聯網局域網平臺,使同行人員得到數據共享。按照“規范管理、收集數據,提高效率、服務客戶”的原則,提高檢驗監測機構的社會地位和公信力,適應監管部門和社會對新時代糧油檢驗監測機構的相關需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