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娟
新時代大學生在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統一之后,現在正進入成年早期,情感豐富且內心感受深刻,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情感溝通是多方面的,同時大學生的情緒發展受環境的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高校的軟環境和硬環境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心理健康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的變化,以及與其周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利用這種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支點。
無論是普通的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將培養學生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較少,不論是從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這幾個層面來講,都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度不夠高。在社會環境、學習壓力等多重作用的疊加之下,學生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往往是學生已經發覺出現了心理問題之后,才可能會去找老師進行咨詢,進而去解決,那么在出現心理問題之前,事發原因、不良情緒的堆積等,這些心理問題的預警,往往只是學生本人在進行慢慢消化。可見,學校在心理問題出現前期的介入程度是不夠的。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在通過心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疏導之后,教師評估出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此時需要與家長進行聯合訪談,但在很多家長的意識層面中,往往會忽視對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家長并不覺得學生有什么心理問題,對心理教師的測評持否認態度,可見,家長層面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注不夠;從學生角度來說,在問題產生之初,學生意識不到其利害,又或者意識到了不懂得主動求助。這三個角度的重視不足共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之間矛盾的逐漸凸顯,學生心理素質在不同程度上很難適應現代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發展。
首先,在一些學生的意識中,接受心理健康疏導就等于產生了心理疾病,導致很多學生即便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失衡,也會產生諱疾忌醫的心理,不會主動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以覺察。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這種誤解,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難以發揮其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導作用;其次,在輔導員這方面,很多高校的輔導員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的,他們自身可能就缺乏一些專業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或是各輔導員之間心理教育方面的水平參差不齊,便很難提高他們參與此項工作的積極性;再加之輔導員每日面對復雜繁忙的學生管理工作,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但輔導員又是高校學生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相互之間接觸較多,了解較深的教師,這方面矛盾的突出也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全面發揮的原因之一。
首先,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會借鑒甚至照搬西方心理教學內容和模式,而我國在傳統文化、生長環境、教育觀念等多方面都與西方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必將會造成中西方學生之間,在個體以及心理機制上的差異。借鑒甚至完全照搬西方心理教學,不一定會對我國學生產生相應的積極效果。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教育內容本土化的困難。其次,由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各個大學之間往往沒有統一的教育內容和課程標準。最后,學生缺乏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一般而言,需要教育者主動發現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學生才能夠接受相關幫助,他們往往會將心理問題當作一時心情不好來進行處理,并不會主動尋求幫助。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環境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大學生的大部分活動、交流、情感的溝通都離不開校園文化環境,但是目前有太多學校只是關注加強學生專業性知識與實操能力,從而忽視了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這些環境大致包括:在教育以及其他活動中的公平、公正原則的體現、對學生整體價值觀的塑造以及調解各項糾紛的實際應用等。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的重要影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富裕和平的成長環境造成了個性突出,崇尚自由的思想特點,對于他們來說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的體驗式教學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師可以將體驗式教學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第一,通過小組活動與體驗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知識,并將實踐知識進行遷移。首先,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會換位思考,幫助學生站在更高層次看待他人行為,理解他人行為,強化學生心理體驗。其次,通過各種心理小游戲,讓學生參與到心理體驗和自我思考中,強化課堂學習內容的心理體驗。最后,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他人情感,培養學生換位思考能力,進一步提升心理素質。如此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中,并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修正,有效地幫助學生將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行為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參與體驗式教學。外在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心理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在教育目標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宣傳、訪問、參觀、調查等公益活動,通過活動體驗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進行調節,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此外,寒暑假以及小長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引導學生參與黨員活動、畢業實習活動、假期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體驗、自我分析,從而能夠對學生行為和思想進行重塑,提升其整體心理素質。
一直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表現出重“知”輕“情”的傾向,阻礙了學生對自我心理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目前而言,為學生普及心理疾病預防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成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課程內容以障礙性問題導向為主,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發展性的內容。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他們的感情需求比較突出,對于孤獨和壓力比較敏感,渴望得到認同和理解,同時也渴望將自己的感情分享給同伴,幫助其學會對感情進行合理地溝通和表達,對于其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這種需求,也決定了他們難以平衡好內心的矛盾沖突,需要教師引導其以合適的方法和心態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作為教師應深入考慮學生心理狀態特點和情感需求,為學生設計個性化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前測和后測問卷,對其情緒信息進行了解和收集,針對性地講解突出情緒,幫助學生探索其情緒背后的意義和有此情緒的扳機點,從而找到情緒的功能,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幫助每一名學生成為自己情緒管理的主人[1]。對學生情緒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維度、三個層次。具體來說,兩個維度是指他人和自我,三個層次是指執行、判斷、察覺。情緒能力的培養需要對判斷能力、觀察能力、疏導能力、內心平衡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給予重視,除了教給學生情緒情感評估的方法之外,還應幫助學生建立健康關系、實現自我成長、增強積極情緒。
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接觸各種新事物,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接受程度較高,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獲取信息,根據學生這一能力優勢,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高校應加大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管理和投入,完善學生心理測評系統,從而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高校需要重視網絡教育手段的運用,完善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分為校園心理文化、咨詢與危機干預、課程教學三個細化方向,并針對這三個教育方向構建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線心理咨詢服務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成果,自主開發或者引進學生心理管理系統,為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線咨詢服務。教師可以開發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讓學生通過在線教育平臺進行學習。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則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QQ群、企業微信等交流平臺來開展,從而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便捷互動。
1.加強高校輔導員的心理教育培訓工作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工作管理的一線人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輔導員心理教育培訓工作,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積極影響。首先,為響應國家政策,各大高校紛紛擴招,面對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的現狀,高校應該不斷擴大輔導員梯隊,并對輔導員管理人數進行上限的劃分規定,這樣有利于深入追蹤各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其次,高校在招聘輔導員的工作上,應盡量補充心理教育這方面的知識體系要求,從根源上加強輔導員參與心理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最后,應加強對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的鼓勵性支持,加大投入,通過加強輔導員心理教育培訓,來不斷完善心理教育體制。輔導員可通過班干部、心理摸查小組等類似的橋梁,對全體同學形成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不同階段各個學生的心理報告分析,進而通過橋梁的連接作用,來達到對每位同學的心理情況的熟悉掌控[2]。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加強校風建設,從而潛移默化地浸入學生的自我人格塑造之中;在涉及學生的教育、活動等與實際利益相關的一些內容中,管理者應該秉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構建和諧民主的校園氛圍,可提倡宿舍公約、教室公約及校園公約等;面對學生的一些實際糾紛,學校則應該建立專門的機構,充當調停者的角色來進行調解和管理。在價值觀的塑造等方面,學校除了加強思政課教育之外,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利用社團及學生組織等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環境和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外因,外因通過內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響,關注外因的同時,更應對內因予以高度重視。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校園惡性事件,都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識以及沒有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而引起的,針對影響現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內因,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課程設計及體驗感受幫助學生逐漸建立健康心態。首先,通過“老師,我想對你說”的紙條形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以“宿舍人際關系大排查”和“新生心理普查”為依據主動出擊、化解矛盾,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校園的和諧穩定構筑防線;第二,定期培訓心理協會學生干部、各班級心理委員以及宿舍長,按照《心理委員規范化教程》,與同學們共同學習、定期分享人際交往技巧,利用朋輩輔導讓更多的干部幫助了自己也影響了他人;第三,指導學生參與全國心理劇大賽,運用角色扮演來啟迪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緊張、矛盾、壓抑、不適應等各種常見心理困惑,通過敘述整理撰寫成劇本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獲得心靈的釋放和心牢的解脫;第四,做好建檔立卡工作。這項活動在大一新生剛入學時就應該開展起來,從剛開始就為每位同學形成心理發展報告,進行定期發放以及檢查,針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來分析同學們的各項心理活動[3];第五,引導學生構建和諧良好人際關系,人從一出生就無法避免地要與別人建立關系,如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等,在與人和物相處的過程當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成長經歷的不同都會出現價值觀的沖突和人際的矛盾,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構建良好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掌握人際交往技巧。
綜上所述,大學生群體特征較為復雜,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抱以善行、耐心、細心的工作態度,提升自身的專業勝任力,積極分析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內外因素,有的放矢地對其心理健康施加影響,從而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迎難而上,采取內外兼顧的教學模式,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各位教師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是彈性的、動態的,隨時都會有新的變化,教師還需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更多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而切實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愉快地完成學業,減少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真正從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去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關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