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夢希
(廣州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作為城市運行的生命線,城市步道不僅有著非常重要的交通功能,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基于地域文化的步道景觀設計,在傳承地域文化的同時,還有助于推動周邊地區發展。將地域文化與步道景觀相結合,可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同時,還可以凸顯城市文化品牌與城市形象。
在步道景觀設計中,區域自然元素的符號化往往以結合的方式呈現,通過更現代的方法呈現出區域文化的特征,強調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而不能只是對傳統文化的模仿,需要用不同的設計方法來體現區域的形象[1]。
1.1.1 地形要素
步道景觀視覺形態的主要要素是區域地形因素,而區域自然環境的形象象征常常被用在景觀符號中。引用、類比保留的設計方法在景觀設計中常常采用,從而體現區域的自然風貌。如聯邦法庭廣場步道景觀設計(圖1)。根據當地獨特的地質形式采用雨滴的植物將土丘植入,以隱喻冰河時代明尼阿波斯市等區域,形成一種具有冰積丘、獨特的地質形式,如山脈等。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在步道景觀中使用步道景觀,例如在具有特定區域的特定位置時,步道景觀保持完畢,并進行隱喻。
1.1.2 水體要素情況
區域水體要素是調節區域局部氣候、增加景觀人文精神的重要要素,目前設計中常以線狀河流、面狀水域等形式出現在現代景觀中。地域性水體元素具有雙重符號屬性,在步道景觀中常作為引導步道景觀空間形態的指示性符號,屬于圖像符號中的地域性文化符號,也是一種指示符號。水體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常采用夸張、抽象、類比的設計手法作為景觀標志,如在美國加州野口勇設計的情景園中就以戈壁河流為景觀標志,如圖2 所示。將園內有機形狀的溪流和水中的亂石,用抽象的手法類比為加州沙漠地區的主要河流,形成獨特的區域景觀,并以戈壁河流作為景觀標志[2]。
1.2.1 非物質形態的人文要素
傳統的技術、工藝、民俗等也難以從現實景觀環境中發現可復制或直接關系的視覺特點,因此,大多采用象征符號和類比性的圖象符號來表達,而這些符號所表現的含義也多為約定俗成或被廣泛認可的,因而在現實景觀環境中,步道景觀的構建可以采取抽象、夸張的類似雕塑方法,在步道景觀中展現了地域風情、民俗風情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例如金華燕尾州公園土人的景觀就以“板凳龍”為媒介,如圖3 所示。金華本地民間文化中以曲徑通幽、曲徑通幽、步行橋為符號,以象征本地民間風情的表征符號;同時,在遷安三里河綠道的景觀設計中,土人風景以本地剪紙為商標標識,以紅色折線步道連廊為符號,以現代夸張、解構手法為基礎,進行了設計[3]。
1.2.2 建筑元素
區域建筑與園林景觀具有歷史形象符號和區域文化形象符號的雙重性質,是區域文化在視覺上的整體體現。把地區建筑視為區域文化形象的象征,在步道景觀設計中經常采用重建、保留、還原、抽象、簡化等手段。利用在步道景觀中的休憩交流空間設計來體現地域文化,如地域材質,工藝,裝飾,民俗風格等。當地域性建筑在步道景觀設計中應用為歷史性影像符號時,多是透過抽取傳統歷史建筑、園林的某一部份影像符號來營造景觀中具有歷史性的景觀影像符號,例如文丘里在富蘭克林紀念館的設計中,將富蘭克林故居的輪廓以簡化抽象的手法提煉出來,并以不銹鋼框架的形式呈現出來,與歷史建筑形成連結,成為景觀中具有歷史性的影像符號。
1.2.3 文化遺產元素
區域文化遺產是工業建筑、設備、歷史建筑遺跡等在景觀設計中具有敘述性的符號,例如工業遺產中的管道、軌道、煙囪、水渠等,是城市經濟產業、城市文脈發展變化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常常形成對行人無意識的指向性。構成步道風景公園的遺址要素,通常采用保留、改建、重建、復原等形式,并以組合的形式出現。例如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的橋、克洛特公園的遺址景觀[3]、SteelStacks 藝術文化園。圖4為胡佛梅森高架橋步行長廊。
造景是設計師創造出來的,有了觀眾的參與,才會產生活力,而造景僅僅是生硬的存在,如果沒有觀眾的參與。公民對地區文化感覺是最深刻的,它是步道的主要用戶,所以步道景觀設計中的人性化表現,在設計時要充分聽取市民的意見,在步道規劃設計階段也要邀請區域市民參與,既要考慮使用者的行為需求,引導環境設施的設計。在步道景觀規劃設計中,居民參與的主要集中在區域自然、人文等基礎資料采集階段,步道線路選擇階段,步道詳細設計階段,市民參與的力度較大,市民參與程度較高。
基本地理信息收集階段:人們對地區認同感最強的認識是人們的主要扶持者。在這個階段,人們的參與方法主要是參與現場諮詢、問卷調查等活動,不僅是為設計者獲得區域數據,同時也是為步道提供教育流程,從而提高人們對步道的認同程度;步道選線階段:大眾最熟悉的是地區景觀資源的分布,它的需要滿意度的期待是步道選線的一個主要參照觀點,它與地區大眾的利益有關,在這個階段,大眾的參與方法主要是以團體、協會或代表的形式參與到步道選線討論會議中,并經過多次討論,得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線路選擇方案,在這一時期,人民參與方法是大眾的參與方法[4]。
步道詳細設計階段:這一階段涉及民眾具體利益的內容會更多一些,民眾參與度也是最高的。按照相關法律,規劃設計草案要經過聽證、論證會,通過后還要經過30d 的公示,所以這一階段的百姓參與方案的具體設計,更多的是以設計師的身份來組織代表。人們在步道方案規劃設計階段的參與,使步道更全面地體現地域文化,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使步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為適應。
景觀環境設施是步道景觀能夠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展示地域文化的保障,同時也是步道景觀體系的構成部分,它設計應該改變人們感受到安全、舒適、方便,并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設計要遵循完整性、多樣性、集約化的原則,完整性即不同類型設施的整體設計。讓它在形態、色彩、裝飾等方面與步道整體甚至景觀環境相協調,突出區域文化的特征,既要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又要多樣性,即在保證整體性的基礎上,強調景觀環境設施滿足人們為了更利于步行的不同需求;集約化是一種降低資源消耗、減少使用空間、注重各設備的整合。
2.2.1 標識制度
識別系統是指指示牌,指引牌,信號燈,宣傳欄,公益宣傳欄等步道景觀中的信息指示系統,應該重視對行人的感覺和體驗。識別系統的設計要使步道景觀空間的延續性得到保證,在步道需要與城市交通道路并行、穿越、連接不同城市空間時,要在路面、路旁設置醒目的、足夠數量或連續的步行識別,確保步道的延續性和識別性,例如在山城市的步道中不斷反復出現的路面識別,在引導游人、引導游客、保證步道延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步道景觀是步道景觀中的一種重要的視覺景觀元素,識別系統要利用色彩、材質、地域裝飾圖案等區域環境中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步道識別系統,與城市文化、凸顯區域特征相一致;LogoSystem 的設計要特別關注各種人的識別度,比如采用國際通用的Logo、使用聲音、燈光、盲文等,來提供殘疾人的實際情況。
2.2.2 地面設施情況
步道景觀地面設施包括步道鋪裝、護欄、廊架、天橋等設施,步道鋪裝、護欄、廊架、天橋等鋪裝、護欄是步道的主要景觀要素,是步道安全保證,它的材料要選擇區域材料,或步道沿線的特定的地質材料,是顯示區域特征的一個重要途徑,其材料要具備防滑性能和堅固性能、環保、節能的材料;其色彩與步道景觀環境相協調,而街巷面的色彩則相協調。護欄不僅具有隔離性,而且具有保護安全的車道,它要與人體工學相一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圍合游步道景觀空間。為了確保行人安全,確保步道的連續性和通達,可以在公路路口或特定的時間段設置過街天橋、隧道等立體步行運輸設施。設定高度與步道標高一致、高于車行道過街人行道等不宜設置立體步道樞紐的路口,為行人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5]。
2.2.3 服務設施情況
景觀服務設施有坐椅,垃圾箱,燈光照明,監控,井蓋,休息區等,又有城市家具之稱。步道景觀中,步道景觀線性空間形態的特殊性需要考慮到服務設施的設計。比如座椅的設計要盡可能地與周邊臺階、樹池、花壇等有關聯結或排列,在場地的邊緣位置上,以滿足便利性、舒適性和緊湊的設計原理;其形狀和排列方法要符合游人在步道空間中的行為需求;要在地域文化中抽取裝飾、色彩、形態等方面的內容。
作為城市文化傳統的主要媒介,步道景觀不僅可以豐富和創新地域文化,同時,還能夠凸顯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在進行不到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注重加強人與景觀的互動,充分凸顯人的價值,盡可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地域文化體驗。本文從兩個方面對地域文化下城市步道景觀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討論,旨在更好的助力于城市文化發展與城市景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