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

不管球迷多么不舍,終究還是迎來了羅杰·費德勒職業生涯的最后一戰。2022 年9 月23 日晚, 在倫敦O2 體育館,41 歲的費德勒搭檔一直以來的對手納達爾完成了拉沃爾杯的一場雙打比賽。雖然“費納組合”在先贏一盤的情況下,被對手逆轉,但早已進入職業暮年的“一時瑜亮”在這一刻并肩作戰已如童話般美好。
從年少輕狂到平和低調,再到面對傷病等職業低谷所展現的頑強,費德勒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位體育偶像不斷超越自我的成長之路。自1998 年初登男子職業網壇以來,費德勒取得20 座大滿貫冠軍、103 座巡回賽單打冠軍,曾經連續237 周保持世界排名第一……他留下了一連串令人咋舌的戰績,成為最為人熟知的網球符號。在退役信中, 他寫道:“ 過去24年是一趟不可思議的冒險,有時感覺這段旅程只持續了24 小時而已,但又覺得像是已經度過了圓滿又神奇的一生。”
像所有的冒險故事一樣,最初的英雄總是平平無奇,直到被夢想喚醒。費德勒對網球生出熱愛時,還只是家鄉巴塞爾的一個普通球童。“我充滿好奇地看著球手們打球,他們那時對于我而言就像‘巨人,我的夢就此開始。”
1981 年8 月8 日, 費德勒出生于瑞士巴塞爾一個中產家庭。3 歲那年,他的父母去當地網球俱樂部打球,費德勒第一次揮起了網球拍,但網球不過是他們家人休閑愛好中的一項。
1994 年,費德勒在巴塞爾室內賽當球童。當時,網球名將費雷爾是巴塞爾室內賽的冠軍,賽后他和每個球童握手、合影。后來,費德勒和他成了雙打搭檔,翻出當年的照片給費雷爾看,“他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少年時的費德勒,在網球和足球兩項運動中都表現出很好的天賦,一度猶豫該選擇哪項。時至今日,他還記得自己參加第一場網球比賽的比分——0∶6、0∶6。“我真的適合打網球嗎?”這樣的困惑曾縈繞在他的腦海中。好在,近距離接觸網球球手的經歷讓他選擇了前者。
少年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費德勒以古典優雅的球風、沉穩儒雅的舉止深受球迷喜愛,但青少年時期的他是球場上的“問題少年”。那時,他會因為沒打出自己想要的球而大發雷霆,摔拍、怒吼、埋怨。
皮特·卡特是促使費德勒收斂性情,又挖掘出其天賦的人。這位澳洲前職業球員在費德勒9 歲時成為其第一任網球教練。卡特不只教授費德勒網球技巧,還非常注重對他性格和禮儀的培養,后來即便卡特不再擔任自己的教練,費德勒還是會時常尋求恩師的幫助。
2002 年8 月,卡特意外身亡,這對費德勒來說,既是一個沉重打擊,也是一次警醒。“他不會希望我浪費自己的才華,他的逝世像是給我敲響了警鐘,此后我開始更加努力地訓練。”
轉年的溫網,費德勒斬獲首個大滿貫冠軍,正式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時代。2004 年2 月2 日,費德勒首登男單世界第一,并在該位置上連續穩坐237 周,創下公開賽年代最長的連續紀錄。之后4 年,費德勒幾無敵手,拿下11 座大滿貫獎杯,以及3座年終總決賽冠軍。
人們喜歡費德勒,除了其球技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打球的方式。球場上,他的舉手投足仿佛經過了美學設計,優雅、從容,就像在表演芭蕾。
21 世紀初,一些網壇人士曾聯合寫過一封公開信,哀嘆網球運動變得日益枯燥乏味。在這封信發布數日后,費德勒首奪溫網桂冠,參與簽署公開信的網球運動員鮑里斯·貝克爾宣稱:“未來就從今天開始。”費德勒以獨特的“現代復古”的技術風格——典雅的揮拍、輕盈的步伐、全面穩定的打法,讓古典球風重回現代賽場。
看費德勒的比賽,會讓人有一種欣賞運動美的感覺,而非純粹的激烈對抗,這把網球帶到了另一個維度。職業網球聯合會主席安德雷亞·高登茲說:“羅杰將數以百萬計的粉絲帶入了這項運動,提升了網球的知名度。”在費德勒之前,網球屬于職業球員;在費德勒之后,網球屬于全世界。
但網球終歸不是芭蕾,作為競技體育它自有殘酷的一面。2008 年溫網男單決賽被視為男子網壇最偉大的比賽之一,費德勒與納達爾的這場“費納決”某種程度上讓費德勒職業生涯早期神一般的故事回歸了競技體育的殘酷一面:輸是競技體育的常態。比賽結束時,溫布爾登已是暮色。費德勒落寞地坐在一旁,這是他第一次在溫網決賽輸球,也昭示了他對網球的絕對統治力不復存在。
2013 年,費德勒更是遭遇了罕見的慘敗,自2002 年以來首次未能打進任何一項大滿貫決賽。最具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2016 年,在溫網半決賽,費德勒滑倒了,球拍從手中摔了出去——這位偉大的瑞士球王,手中空無一物,趴在球場上。這個畫面被人稱為費德勒職業生涯末年的寫照。
職業生涯的低谷期,費德勒沒有停在原地,而是不斷嘗試改變與創新。在2015 年美網比賽中,他展示了自己的新技術“羅杰偷襲”。一個“高齡”球員在走過巔峰期后,依然敢于冒險和創新,這足以證明費德勒對網球的熱愛。
這期間,他還要與傷病作戰。由于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費德勒一直忍受著頻繁的傷痛。2016 年的膝蓋手術,一度讓外界認為他的職業生涯已接近終點。但費德勒不想放棄,他做了一切有利于重回巔峰的事情:減少參賽、分散訓練時間……
傷愈復出后的2017 年和2018 年,年過35 歲的他兩次澳網奪冠,一次溫網奪冠,再度加冕世界第一,向全世界展現著自己的堅韌和頑強。費德勒的體能師帕格尼尼說:“羅杰是懂得戰斗的藝術家,就像芭蕾,看起來毫不費力地表現出優雅和平衡,但其實非常費力。”
過去三年,費德勒不斷同傷病斗爭,反復進行手術,不放過任何重新站上賽場的可能,然而再上場終成絕唱:“我努力恢復到最佳狀態,但我同樣知道自己的身體能力和極限,它給我傳達的信號提醒我,我已經41歲了。”縱使萬般執著,費德勒也不得不迎來放手的一天。實際上,他今年以來在社交平臺上展現的內容已經日漸轉移到家庭和其他事業當中。
費德勒重視家人,是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和充滿愛心的父親。他與妻子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打巡回賽時,費德勒總是帶著家人,為了減緩頻繁更換酒店給孩子們帶來的不適,他會保持不變的玩具擺放方式。在沒有家人或朋友陪伴時,他也會邀請團隊成員來玩。他曾表示:“無論在酒店還是在家,我都喜歡敞開大門。”
費德勒還熱心公益,他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主要致力于改善非洲兒童的生活狀態。工作之余,費德勒有時會親赴這些地區和孩子們在一起,孩子們并不知道費德勒是誰,在他們眼中,那只是一個會把香蕉夾在鼻子下面當胡子的有趣大叔。為表彰費德勒改善兒童生活的努力,2006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其“親善大使”稱號。
費德勒還花了相當多的精力打造自己的網球王國,建立了運營公司,“拉沃爾杯”就是他發起創辦的一項年輕賽事。
所以,未來無論費德勒開啟怎樣的生活,終將還是會和網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內心深處,他永遠都是那個小球童,永遠期待上場那一刻。他說:“這是一段完美的旅程,我愿意從頭再來一遍。”
(資料來源:“南方人物周刊”“澎湃新聞”“每經影視”費德勒優雅揮拍 微信公眾號等)